秦飛翔張永斌(.大港油田公司石油工程研究院, 天津 30080;.青海油田公司采氣一廠, 青海 格爾木 86000)
澀北氣田水平井防砂工藝技術研究與應用
秦飛翔1張永斌2
(1.大港油田公司石油工程研究院, 天津 300280;2.青海油田公司采氣一廠, 青海 格爾木 816000)
澀北氣田水平井生產過程中出水出砂嚴重,為了解決澀北氣田出水出砂等影響生產的技術難題,指導氣田的高產、穩產和高效開發,研發了適用于澀北氣田的水平井管內礫石充填防砂工藝技術,并在臺H1-9井進行了現場應用,該井生產過程中不出砂,防砂有效期超過2年,防砂效果顯著。解決了澀北氣田篩管完井水平井出砂嚴重,甚至停產的問題。
澀北氣田;礫石充填;防砂有效期
由于澀北氣田生產過程中的出水出砂嚴重,為了解決澀北氣田出水出砂等影響生產的技術難題,指導氣田的高產、穩產和高效開發,結合澀北氣田油藏地質特征,研發了適用于澀北氣田的水平井管內礫石充填防砂工藝技術,并進行了現場應用,解決了澀北氣田篩管完井水平井出砂嚴重,甚至停產的問題。
隨著水平井應用規模的不斷加大,應用油氣藏類型不斷增多,以及開發階段的變化,水平井開發采用單一的濾砂管防砂出現的新矛盾,需要開展水平井管內循環充填防砂工藝技術研究,解決篩管完井水平井后期出砂嚴重的問題。針對澀北氣田開發后期水平井出砂嚴重的情況,研發了水平井管內充填防砂工藝技術,解決篩管完井的水平井后期出砂嚴重的問題。
(1)固井射孔完井方式 針對固井射孔完井,采用擠壓充填防砂,對近井帶地層進行擠壓用礫石有效填充,比循環充填更能達到較好的防砂效果。
管柱結構自下而上:引鞋+油管短節+充填平衡器+底部充填工具+密封工作筒+油管短節+精密復合篩管+油管+水平井封隔器+油管至井口。
(2)防砂篩管完井方式 篩管完井水平井:采用循環礫石充填防砂,在水平井原完井套管(或井筒)與防砂管柱的環空充填礫石,不能改變近井帶地層的滲流物性。
管柱結構自下而上:引鞋+油管短節+底部充填工具+密封工作筒+油管短節+精密復合篩管+油管+水平井封隔器+油管至井口。
(1)水平井礫石充填工藝管柱優化設計 防砂完井施工過程:①下防砂管柱:由懸掛封隔器+篩網式濾砂管+底部充填裝置+扶正器等組成;②打壓座封-丟手,丟下留井管柱,起出作業管柱;③下入充填服務器,打開充填通道;④完成儲層擠壓和濾砂管與套管之間高壓循環充填防砂施工。
(1)防砂工藝方式的合理優選 需根據區塊防砂井實際情況進行選用防砂工藝的分析,出砂情況,泥質含量情況、產能、邊底水等。推薦采用水平井管內擠壓礫石充填防砂施工。
(2)充填礫石粒徑選擇 依據區塊出砂井的粒度中值進行合理分析,地層砂粒徑主要在0.04~0.07mm之間,利用Saucier公式D50=(5~6)d50優選0.3~0.6mm的充填石英砂進行防砂施工。
(3)防砂篩管的選擇 需根據實施井的情況結合粒度分析報告及與充填砂相匹配的原則(最小充填礫石尺寸的1/2~2 /3)。推薦選用擋砂精度0.12或0.15mm的精密復合濾砂管。
(4)攜砂液優化 選用清潔攜砂液,該清潔攜砂液配方由清水+瓜爾膠+KCL+防膨劑+助排劑組成。
技術特點:①低殘渣、低傷害,降低防砂帶來油層的二次污染;②粘度可調,攜砂性能好,易于充填密實;③具有較低的表面張力易返排。
(5)充填砂量及液量優化 根據選用實施井的實際情況,需考慮地層虧空、邊水、底水距離影響多種因素來確定充填砂量和液量。
臺H1-9井于2012年7月15日完鉆,完鉆井深1180m,采用篩管完井,水平段長200m。該井于2012年10月投產,投產以來持續出砂,產氣量較平穩。2013年4月,出砂逐漸嚴重致使井口保護器頻繁砂堵且堵死,拆卸后發現積砂較粗,且摻雜部分大顆粒水泥塊兒,導致該井停產。2013年5月13日,對臺H1-9井進行連續油管沖砂作業后放噴出砂嚴重,仍無法進站生產。依據該井地質設計,對該井進行水平井管內礫石充填防砂試驗,從而達到恢復氣井產能的目的。該井本次作業,累計注入液量:328.80m3,總砂量:52.00m3。
防砂作業施工結束后,于2013年10月3日投產,最高產量達到4.22萬方/每天,平均日產氣3.55萬方,超過投產初期生產水平(3.2萬方/每天),達到恢復氣井產能的目的。目前該井持續穩產,累計穩產600多天,目前平均日產氣3.1萬方。生產過程中不出砂,防砂有效期超過2年,防砂效果顯著。
①研發了適應于澀北氣田的水平井礫石充填防砂完井工藝技術,可以有效解決篩管完井水平井出砂嚴重的問題。②通過臺H1-9井的成功實施和作業后生產情況,表明研發的水平井管內礫石充填防砂完井工藝,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澀北氣田水平井的出砂難題。
[1]張敏琴,謝政等譯.礫石充填防砂工藝中的礫石尺寸選擇方法,青海石油.2006,24(4):76-79.
[2]何生厚,張琪.油氣井防砂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03:69-70.
[3]萬仁溥,羅英俊等.采油技術手冊(第七分冊)[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