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冰
(江西省潦河工程管理局,江西 奉新 330700)
?
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生態灌區探析
孫 冰
(江西省潦河工程管理局,江西 奉新 330700)
創建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生態灌區,可以在長時間內不對附近環境造成明顯改變的狀況下,維持與調整內部的動態平衡,借助合理有效的安排,科學開發與分配置水資源,提升水資源的利用率與產出利潤,發揮區域和環境的優點,最終的目的是完成高效、節約水資源及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生態灌區。文章對生態灌區建設中出現的不足與弊端進行了分析,陳述了生態灌區對經濟社會環境及生態體系造成的影響,提出了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生態灌區的具體措施。
建設;現代化生態灌區;可持續發展;弊端;措施
創建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生態灌區,可以在長時間內不對附近環境造成明顯改變的狀況下,維持與調整內部的動態平衡,借助合理有效的安排,科學開發與分配置水資源,提升水資源的利用率與產出利潤,發揮區域和環境的優點,最終的目的是完成高效、節約水資源及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生態灌區。
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生態灌區,要按照生態規律辦理事件,創建出比自然生態體系有更生產力的“人-社會-自然”復合生態體系。生態灌區的主要目標是生態和經濟雙贏。借助構建現代化的農業及良好的農村生存環境,使經濟和生態構成科學、高效的生態經濟良性循環,完成可持續發展,并且為社會大眾提供優質的生產與生活環境[1]。與此同時,現代化生態灌區構建要轉變傳統的生產方式,為完成生態灌區構建,轉變農業生產結構方法,提升水資源的利用概率,降低浪費,為社會大眾提供良好的配水服務。
介于以往的種植習慣相對較為粗放、只是把擴大灌溉面積作為重點,并沒有對出現的負面影響進行系統的探究。因此,在現代化生態灌區的可持續發展中,不但要注意灌水工程的技術方面,還要調整以往的管理方法,降低水資源的浪費,預防對附近環境造成危害,共同完成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的雙重目標。
生態灌區的構建不但與我國節水政策相符合,與此同時也提升了農田灌溉的效率,促使灌區得到有效的發展,這也是我國農業轉向現代化的重要方式[2]。
2.1 污染物的排放對水資源質量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介于灌區管理不完善,不具備健全的管理系統,因此,在農業發展中,會使用諸多農藥化肥,部分殘留物會經過雨水與地表水滲透到灌區用水當中,對灌區水源形成非常嚴重的污染。在和灌區相連接的水系當中,也會有污染,并且會對附近生態狀況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
2.2 灌溉水利用率非常低
我國在農業灌溉中的水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由于灌溉的方法嚴重缺乏合理性,因此用在灌溉農田的水量要大于實際需水量,這便導致水資源大規模的浪費。在水資源非常緊缺的狀況下,要提升節水灌溉的規模,但是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節水灌溉的規模只是實際灌溉的1/2,這是限制生態灌溉發展的主要影響條件。
2.3 溝、河道逐漸硬質化,對生物多樣化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在灌區構建管理的過程中,為降低主干溝、渠和河道在輸水中由于滲透而造成浪費,一般使用混凝土等施工材料進行襯砌,由此導致溝、渠原本的生態環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壞,生物的生存狀況也發生了改變,割裂了水系和土壤間的聯系,生物鏈受到了破壞,對生物多樣性發展形成了一定的限制。
2.4 管理方法具備不合理性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受到程度不一污染的農田面積有70 萬 hm2。每年會由于環境污染,糧食會有1 200 萬 t的損失,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損失高達150億元。由于污水灌溉受到重金屬污染的農田面積有1.3 萬 hm2,受到較為嚴重污染的農田已經被放棄耕種。
灌區是自然生態體系與人工生態體系的互相融合,在歷經多年的構建,形成了“人-社會-自然”復合生態體系。灌區分布范圍非常廣,有一定的體系。介于自然地理與氣候因素之間存在的差異性,由此,對經濟社會狀況與自然生態狀況的影響也存在非常大的差異[3]。
3.1 灌區對經濟社會環境造成的影響
灌區的開發會對經濟社會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在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的灌排事業得到了迅速的進步,全國近一半的耕地得到了灌溉,鹽堿地也得到了治理。借助大范圍的建設農田水利,大規模的開墾荒地,擴大土地資源,構建灌排工程,提升了土地質量與產出利益,將旱田變成水田,會擴大灌溉面積。具體的意義如下:
3.1.1 改變百姓居住環境,提升生活質量
灌區灌排配置、供水供電系統規劃,水、山、路等共同治理。灌區諸多綠樹,交通便利,氣候優質,是百姓最優質的居住環境。在灌區通水之后,擴大了農產品的數量,提升了產品的質量,與此同時,擴大了養殖業及畜牧業的發展,為百姓提供了優質的物質條件,構建了居民生活供水配置,衛生狀況也得到明顯改善,降低疾病出現的概率,百姓的健康會得到顯著的提升。
3.1.2 改變了農業構造,增加了農戶收入
灌溉排水配置的構建成為諸多作物成長必須的條件。在確保糧棉油無安全隱患的前提下,灌區大力度的改善種植構造,煙葉、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增大,林、副、農各行各業共同發展的同時,提升了農戶的經濟收入,大部分農戶已經全面進入到小康的全新階段。
3.1.3 確保糧食的安全性,實現產品供給
灌區全新的生態狀況,導致諸多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大,太陽能的利用擴大。通常草地轉換太陽能量的1%,而灌溉的農田能夠到達3%,玉米,向日葵等具有良好管理的作物,太陽能的轉換率能夠到達10%。所以,灌區的農作物產量通常是非灌區的3-5倍。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全國2/3的糧食,來自灌溉面積上,包含80%的油料、棉花,90%的水果、蔬菜。尤其在干旱與半干旱的地方,灌區已經是目前農業與農村經濟的主要工程建設。
3.2 灌區對自然生態體系的影響
灌區溝渠綠林布置較為合理,優質的人工生態體系與自然生態體系相互融合。灌區在調整區域氣候,降低風沙、霜凍等自然災害方向展現了非常重要的價值。根據氣象單位觀察分析,灌區林網的構建導致平均風速減少了11%-33%。以下是灌區對自然生態體系造成的具體影響。
3.2.1 科學開發,生物多樣
灌區開發之后,水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變,有助于將簡單的作物生態體系轉變成林、農、漁共同發展的復合生態體系。礦物質非常豐富,促使底棲動物及水生昆蟲大規模的繁殖,為魚類的生長發展創建優質的生長環境,有助于漁業的共同發展。譬如:水稻田內可以養殖蟹類、魚類,也可以借助渠道及人工遷移繁殖全新的水生物。生態灌區的科學開發為生物多樣化創造了優質的環境。
3.2.2 溝渠諸多,改良土壤
灌區的林、山、林進行系統全面的規劃,澇、漬、旱整體治理,借助蓄水及輸配水工程對水資源實施有效配置。科學開發應用水土資源,填補土壤水分,其主要的目的是為作物與植被所服務,改善土壤的環境,尤其是漬害低產田,借助長時間的排水,使地下水位下降,解決鹽堿危害,將原本的鹽堿洼地轉變成土壤肥沃的農田,再種植農田。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介于諸多原因與資金緊張的狀況,灌區的目標是提升農產品的生產量與產值,秉承粗放型增長道路,在生產中浪費了諸多資源,這樣的方式在短時間看,在經濟是比較合算的,但是站在長遠的角度而言,這樣的增長方法,導致水資源存在非常大的浪費狀況,會對子孫后代的發展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不可以使灌區完成可持續發展。所以,生態平衡是灌區的主要目標,是合理管理自然及人工結合的復合生態體系,維系生態經濟體系的平衡,共同發展,促使灌區可以不間斷的向百姓奉獻諸多的林、漁產品,確保安全供水,系統內的水資源具有穩定性,使城鄉百姓獲取優質的水資源。以下是針對構建可持續發展現代化生態灌區,提出的具體建議。
4.1 改變觀念,強化認識
若想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生態灌區,務必要強化水資源的有效管理,轉變重視建設,輕視管理的理念,充分認識水資源存在的重要價值,與此同時具有不可代替性。在水資源的開發、應用及治理的過程中,對水資源進行優科學合理的配置。除此之外,了解水資源是商品,要參照經濟規律分配水資源,體現出在水資源中,市場經濟存在的價值。對水資源的合理分配,使其符合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標準,用水資源的可持續應用支撐經濟社會的發展。
4.2 貫徹于實行相關法律,使水資源得到可持續發展
更近一步完善地下水資源管理,維護生態環境,促使水資源得到可持續化的發展,保障生態環境不受污染,這樣促使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此同時,科學合理的應用地下水的準則,應用經濟杠桿存在的價值,實施宏觀調控,借助法律方式、經濟方式,促使水資源的開發應用能夠穩步運行。
4.3 實施建設項目水資源資源論證體系
在創建建設項目部門在審批項目的過程中,要參照水資源因素,項目建設部門要展開水資源論證,不具備水資源論證報告文件或者破壞水資源項目,可以不審批。只有實施科學合理的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體系,才能促使現代化生態灌區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綜上所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對生產力的保護,調整生態環境也是發展生產力。灌區進行開發與建設,消耗了大量生態水,換言之,是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而換取的。所以要治理與改善生態狀況,促使水資源得到可持續化的發展,與此同時,要合理規劃建設方案,這樣有助于生態用水的合理分配。
[1]劉天平.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生態灌區[J].中國房地產業,2011(02):160.
[2]王迪.我國大型灌區結構組成分析及現代化評價研究[D].石家莊:河北農業大學,2014.
[3]王維.生態灌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5.
[4]何曉科,喬鵬,趙德遠,等.現代化節水型生態灌區建設與管理技術體系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29):14547-14604.
[5]趙子龍.三江平原水資源開發利用致地面沉降分析及對策[D].哈爾濱:黑龍江科技大學,2015.
[6]王紅星,張松波,季山,等.我國水利科技期刊研究綜述[J].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工程學報,2014(01):91-96.
[7]鄒婷.水源區生態環境質量評估和流域生態補償方法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0.
1007-7596(2016)10-0120-03
2016-09-20
孫冰(1984-),男,江西奉新人,助理工程師,從事水利建設與管理工作。
S274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