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濤(中油遼河油田公司,遼寧 沈陽 110316)
哈31-16-18潛山滾動部署研究
劉增濤(中油遼河油田公司,遼寧沈陽110316)
哈31~16~18潛山周邊勘探程度較低,構造及儲層特征認識不清,影響了該區勘探開發進程。鑒于以上現狀,對哈31~16~18潛山開展了油藏綜合評價。重點開展了四項研究:一是構造精細評價研究,通過創新研究方法,認清楚了研究區構造特征;二是儲層特征評價,聯合應用儲層測井評價及地震波組特征分析,搞清楚了目標區裂縫空間展布特征;三是油水分布特征研究,通過井震結合及試油試采分析,認清油水分布特征。在此基礎上整體部署滾動探井1口,開發井5口,取得較好的效果,該方法對潛山裂縫油藏勘探開發研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變質巖;構造特征;地震波組
哈31~16~18潛山周邊勘探程度較低,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利用老的三維地震資料開展的,由于受地震資料品質的限制,其構造研究只是停留在大的構造格局認識上,精細的構造特征認識不清楚,滿足不了勘探開發工作需要的精度;而且變質巖儲層分布特征以往沒有系統研究過,其儲層分布只是停留在單井的認識上,沒有搞清其儲層平面的展布規律,致使該研究區的勘探工作一直停滯不前,影響了勘探開發進程。2015年采用“點~線~面~體”相結合,測井、地震、地質一體化、從已知到未知的研究思路,對哈31~16~18潛山開展了油藏綜合評價,重構了地質體。
通過創新研究方法,采用時間切片、相干體、三維可視化技術,相結合優化斷層組合,精細構造描述,認清楚了研究區構造特征。
法哈牛潛山是一個由南向北節節下掉的潛山斷階帶,近油源,供油面積大,生儲蓋時空配置關系良好。據鄰塊及區塊內鉆井鉆探證實,太古界潛山裂縫發育,儲集條件優越,哈31~16~18、哈31~14~20投產后均獲得日產油20噸以上的高產工業油流。
哈31~16~18潛山是被5條邊界大斷層所控制,并被幾條南北向斷層復雜化的斷裂背斜圈閉,背斜構造形態完整,整體構造形態是以哈31~14~20井為最高點,四周逐漸變低。高點埋深3380m,閉合幅度205m,閉合面積1.9km2。
哈31~16~18潛山地層巖性為一套變質巖體系,通過測井巖性識別及儲層評價,該區儲層主要以深度變質的混合片麻巖、混合花崗巖為主,礦物成分主要為斜長石、鉀長石、石英及少量的微斜長石。儲集空間為宏觀裂縫和基質孔隙。測井解釋平均裂縫孔隙度為0.4%,基質平均孔隙度3.6%,滲透率一般小于1×10~3μm2。在沙四段沉積前,潛山上部地層經歷了長期的風化剝蝕,孔隙較為發育。同時,該區斷層系統比較復雜,為裂縫的發育創造了條件,對太古界儲層有很好的改造作用??偟膩砜丛搮^裂縫發育區集中分布在構造高部位及斷層交匯區。
哈31~16~18潛山2口井,通過利用哈31~16~18的VSP資料及哈31~14~20井的合成記錄分析,單井測井評價及投產情況與地震反射特征對比分析。哈31~14~20井,初期日產油36.4t,目前累產油13208t。投產井段反映到地震剖面上表現為錯亂的反射特征,即錯斷和雜亂交替出現,代表裂縫比較發育。哈31~16~18井初期日產油17t,目前累產油4600t。投產井段反映到地震剖面上表現為錯亂的反射特征,即錯斷和雜亂交替出現,代表裂縫比較發育[1]。
所以在地震資料上,錯斷和雜亂反射代表裂縫比較發育,在該認識的基礎上,利用地震資料開展裂縫精細刻畫研究[2],按照2×2道高密度網格進行精細追蹤,最終可以得出該區裂縫綜合評價圖。
從評價結果中得出這樣的結論,該區裂縫發育相對集中,裂縫發育區主要分布在構造高部位及斷層交匯區,哈31~14~20井周邊裂縫最發育,哈31~16~18井的南段裂縫比較發育,在哈31~14~20東圈閉局部高部位裂縫也比較發育。
從目前已完鉆井分析,該區油氣主控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因素一構造形態控制,哈31~16~18潛山整體類型一個背斜形態,在背斜的軸部受應力最強,導致裂縫發育程度比較高,同時該區構造位置高,易形成有利圈閉,便于油氣聚集成藏。因素二:斷層影響,在斷層發育區及斷層轉折區,所受應力也比較強,在相同巖性下,更易形成裂縫,油氣相對聚集??偟膩碚f油氣主要分布在構造高部位的裂縫集中發育區。根據本區塊完鉆井的鉆井資料和試油試采分析,該區為裂縫性底水油藏,出油底界為~3585m,油藏埋深3380~3585m。
部署依據:(1)哈31~16~18井區構造形態、斷裂特征清楚;(2)利用地震波組特征預測裂縫分布,儲層特征較落實;(3)通過試油試采分析,油水分布特征比較清楚;(4)在該區塊上先后實施了2口井,均獲工業油流,產能落實。
部署結果:在哈31~16~18潛山采用勘探開發一體化的模式,整體部署滾動探井1口,開發井5口。目前完鉆滾動探井1口(哈601H),錄測井解釋油層+低油達149m,試采后預計取得較好的效果,目前開發井正鉆2口。
研究中采用“點~線~面~體”相結合,測井、地震、地質一體化、從已知到未知的綜合研究思路。利用工作站解釋系統,應用相應的三維地震資料解釋技術,精細研究該區的斷裂展布特征,分析研究構造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利用測井資料識別巖性技術、地震波組特征分析等技術對研究區潛山裂縫分布進行研究,搞清其儲層分布規律,在構造及儲層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對油水分布特征進行研究,預測含油氣潛力有利區。最后確立合理的開發方案,提出井位部署建議。實施取得較好的效果。該方法的應用對其它變質巖潛山的勘探開發具有很好指導意義。
[1]陸基孟.地震勘探原理[M].東營.石油大學出版社,2001:60~84.
[2]謝占安,趙巖等地震屬性分析技術在G29區塊的應用及效果[J]·石油天然氣學報,2005,27(4):4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