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劍偉(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能源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生態化開采在煤炭資源中的實施
朱劍偉(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能源學院,陜西西安710000)
隨著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愈發關注,一些傳統的環境污染型行業正面臨產業的轉型與升級。作為對開采地環境形成生態威脅的煤炭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本文針對煤炭開采中影響環境的主要因素進行改進分析,以便探索出一條生態化的煤炭開采方式。
生態化;開采;煤炭資源;實施
現階段,我國在煤炭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過程中由于技術水平以及開采理念的因素導致了較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國民的生存環境與身體健康受到極大的威脅,在時下國內踐行科學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下,一些煤炭資源的開采技術亟待生態化、綠色化。怎樣協調處理好煤炭資源的開發與礦區生態環境的保護,真正做到地區經濟發展與當地居民生活環境改善的協調,已經成為時下急需解決的問題與矛盾。鑒于國外相關行業的成功案例,生態化的煤炭資源開采已經成為可能,可以做到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在資源開采與生態保護之間實現平衡。根據長期的煤炭開采經驗,可知礦區生態環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種:煤矸石、粉塵、廢水及開采沉陷?;谶@幾大因素,將資源生態開采關鍵技術進行分解,分別進行具體的技術攻關和實施。
為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解放“三下”壓煤、保護礦區生態環境和控制地表開采沉陷。利用淺槽重介洗選技術在井下設計建造,形成井下煤矸分離系統,利用浮沉的原理,在對原煤提取之前,將煤炭和矸石進行第一遍的篩選選擇,將煤夜混合在一起,放入二者的混合物中,在煤液的作用下在原煤提升之前對煤炭和矸石進行初步篩選,該技術依據浮沉原理,將煤液混合加入一定比重的介質,如此一來使得重力較低的煤懸浮在這種液體的表面上,而重力重量相對較大的矸石則沉積在液體的底部。然后,液體表面的煤在水平力的作用下經過指定的溝渠流出,而剩下的矸石則被清理出水槽,進而達到煤與矸石分開的目的,將取得的矸石運送到煤礦的采空區進行二次填埋,而經過清洗的煤炭則被運送到地面進行二次清洗。此外,采取措施來解決矸石與煤泥的處理與再利用,進而發揮二者的最大利用價值,從而做到廢物的再利用與資源的節約。
在煤炭的開采過程中,結合礦區煤炭粉塵產生的原因與其表現的特點不同,采取富有針對性的措施,依靠更為先進的防塵與除塵機制,針對產生粉塵的部門與環節,如采煤的工作面、挖掘現場以及煤炭存儲區進行客觀到位的除塵工作,通過征求一線員工與相關技師的經驗,來分配布置除塵設施的設置,進而形成一套綜合性自動化的除塵防塵體系。通過相關的調研取證,構建該除塵體系,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布置。首先,應用裝置方面,配套以光電噴霧裝置、新式移架、降架噴霧裝置、采煤機內外噴霧裝置以及水電聯動裝置等。在挖掘作業面的除塵體系設置方面,分配并安裝以下裝置,如掘進機內外噴霧裝置、扒裝機自動噴霧裝置;聲控沖擊波自動噴霧裝置;轉載點自動噴霧裝置;快速煤層注水裝置;風水除塵器裝置;手動式隔爆水袋集中控制。在加水裝置的設置方面,利用大功率除塵風機采煤機內外噴霧裝置以及雨淋式風筒噴水管裝置。
由于在煤炭開采的過程中會出現大量的煤炭礦井水,這些水質表現為較高的礦化度與含鹽量,其不經處理的排放會導致礦區周邊環境的高度污染,因此,必須對該類水質進行有效及時的處理。據此,可以通過建立礦區井水綜合整治利用系統對該類礦區排水進行有效治理。其主要的流程環節為,首先將篩除礦塊的廢水收集到既定的污水處理設備內部,然后運用固液分離的技術手段,將污水中沉積的泥土進行外運。然后,將剩下的水引入反滲透的污水處理系統,將水中所攜帶的雜質等固態顆粒進行分離,然后對其進行菌類的殺毒處理,劉靜過濾器的水在高壓泵的作用之下流入了反滲透的系統內部,則有效的將水里存在的無機鹽清除掉,從而使受到采煤活動污染的水能夠達到正常用水的標準要求。
煤炭開采區要根據自身特定綜合因素,有針對性的將開采過煤炭的礦區改造成為極具地方特色的生態示范區,從而有效的降低資源開發對環境造成的破壞與影響,不斷加快生態環境建設的步伐與力度,有效的促進生態環境的平衡,為地方產業的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奠定雄厚的地方資源基礎。,該治理方案既能解決地方資源開發的附帶影響,又能適應當下的可持續發展的國家大政方針,并適當的改善礦區的生態環境,使煤炭開采帶來的生態破壞降低到最低的限度。通過與相關高校科研單位的密切配合,爭取更多的技術支持,設計出相應的能夠有效利用矸石回填沉陷區,再次造田的實際操作措施。在此環節中,將矸石回填、沉陷區整治以及采砂坑的處理一致分析,著重考慮其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以實現生態化的煤炭開采可持續性與可操作性。
綜上所述,在借鑒與利用國內外相關煤炭生態化開采的技術,形成煤炭資源開采的完善體系,進而打造出一條適合時下國內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發揮其在資源開發過程中優勢與作用,趨利避害,做到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的協調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生態、經濟效益成果具有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具有廣泛的市場前景。
[1]黃錫生.礦產資源生態補償制度探究[J].現代法學,2014,(6):122~127.
[2]曹明德.礦產資源生態補償法律制度之探究[J].法商研究,2015,(2):17~24.
[3]王金南,萬軍,張惠遠.關于我國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的幾點認識[J].環境保護,2016,(1):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