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口腔醫學專業學生早接觸臨床教學模式探討與實踐
何偉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通過早接觸臨床讓口腔醫學專業學生盡早體會口腔醫生角色,了解今后要從事職業的具體內容,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本文重點探討口腔醫學專業學生早接觸臨床的目的、意義及具體措施,期望通過改革臨床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識與認可度,增強臨床教學效果。
口腔醫學專業;學生;早接觸臨床
口腔醫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學生的動手能力要求很高。目前,口腔醫學專業專科生大多在社區、鄉鎮衛生院、口腔診所就業,不但要求學生臨床操作能力強,而且要具備良好的醫患溝通技能,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廣大口腔疾病患者。
口腔醫學專業專科學制短,一般采取“2+1”人才培養模式,即兩年在校學習、一年醫院臨床實習。在校學習期間學生主要學習口腔醫學專業基礎理論,接觸臨床的機會非常少,學生普遍反映對將來要從事的口腔醫生這個職業認識模糊,學習興趣不大。另外,部分教師重視基礎理論教學,對臨床案例介紹很少,很多學生感覺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枯燥,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理解課程內容存在困難。為解決當前教學模式與學生客觀需求之間的矛盾,近年來,國內外教育界提出了早接觸臨床的教學方式[1,2]。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在醫學生大一、大二學習期間就采用不同形式的早接觸臨床教學模式。早接觸臨床是國際上高等醫學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研究課題,大多數學者認為其能夠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可度和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學習效率明顯提高,更加有效地將醫學基礎理論與實踐操作結合起來[3,4]。近年來,我院針對口腔醫學專業學生實施早接觸臨床教學模式,獲得了一些經驗和體會,現總結如下。
1.1加強專業認識,激發學習興趣
在目前“2+1”人才培養模式下,口腔醫學專業學生第一年主要接受通識教育,學習英語、計算機、“兩課”、少量臨床醫學基礎課程(如人體結構學、人體形態學),基本不接觸口腔專業知識,很多學生對將要從事的職業沒有概念,對當初報考口腔醫學專業感到茫然,甚至產生悔意,具體表現為學習目的不明確、專業認可度不高、缺乏學習主動性等。
對于一個沒有真實接觸過的臨床病例,學生很難通過枯燥而深奧的書本知識進行正確理解,口腔疾病的病因、診斷及治療方案非常抽象,教師的反復灌輸有時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早期接觸臨床可以使他們在真實的口腔醫療環境中體會到角色的轉變,進而產生職業神圣感、榮譽感,通過接觸臨床病例,學生體會到所學書本知識與臨床實際之間的相關性,從而產生學習興趣,認識到只有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適應課堂,才能有效掌握專業知識。如讓學生早接觸臨床拔牙過程,體會患者對拔牙的恐懼、醫生的熟練操作,會迅速讓學生對將來要學習的牙槽外科產生興趣;還可以生活中常見的急性牙疼為例,適時介紹急性牙髓炎的基本特點,如夜間疼、自發疼;通過早接觸牙齒根管治療,讓學生對以后的牙體牙髓課程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2強化醫患溝通技能,樹立醫者仁心理念
在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的形勢下,早接觸臨床有助于培養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培養職業愛心以及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帶教教師應借助早接觸臨床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和患者交朋友,培養其醫患溝通能力,如讓學生詢問患者的患病經過,學會采集病史,患者對疾病的咨詢反過來又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課本知識,從而作出正確的解答。早接觸臨床會促進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職業道德、綜合素質培養。早接觸臨床是學生進入臨床實習的過渡階段,以前實習中,我們發現學生初次面對患者時非常緊張,不知所措,患者也會對其產生不信任感,拒絕實習生的治療,學生失去了動手操作的機會,下一次接診患者時就會更加不自信,從而導致惡性循壞。早接觸臨床有助于學生消除膽怯、恐懼心理,盡快適應角色轉變,從容自信地面對患者。
2.1“項目導向式”早接觸臨床
在安排早接觸臨床時,由于學生僅學過基礎課程,對口腔疾病的了解很多來自電視、網絡及周圍朋友或自己的患病經歷,如齲齒、牙疼、牙齦出血等。因此,我們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項目,如拔牙、根管治療、牙外傷處理,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學生組成不同的興趣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由一名專業教師帶領,不同時間點安排不同的口腔治療項目讓學生接觸臨床,要求學生帶著任務去見習。如見習拔牙項目時,教師要求學生必須查閱相關資料,思考以下問題:接診時如何和患者溝通?為什么要拔除患牙?能不能不拔?是牙疼患者要求拔除還是其他原因?拔牙要準備哪些器械?術后要注意哪些事項?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接觸臨床,就會避免盲目見習,效果也會好很多。早接觸臨床過程中,始終以“項目導向式”安排學生見習,既可以集中安排,也鼓勵學生在周末或寒暑假以社會實踐的方式接觸臨床。
2.2“學生傳幫式”早接觸臨床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選拔部分優秀的高年級實習生作為教員,學生之間開展傳幫帶教學。學生之間共同語言較多,溝通較容易,高年級學生的實習經驗和體會對低年級學生有很好的幫助,能夠避免或減少后者犯同樣的錯誤。如上頜第一前磨牙在拔牙過程中非常容易斷根,初學者不易掌握要點和技巧。高年級學生會把他們拔牙過程中的體會講給低年級學生聽,低年級學生在以后實習時就會更加注意;同時高年級學生自信而熟練地接診患者會對低年級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也會激發其學習興趣。另外,學生教員帶教更能活躍教學氣氛,學生少了在教師面前的緊張感。“學生傳幫式”早接觸臨床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實現在快樂中學習。
2.3“教師示范式”早接觸臨床
早接觸臨床質量的好壞將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職業生涯規劃起到很大的影響。帶教教師的作用非常重要,因為帶教教師與患者的交流、溝通方式、手術操作習慣等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學生會不自覺地模仿。早接觸臨床的帶教教師既是教師又是醫師,某種程度上還是導師,因此,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以及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帶教教師必須為人師表,才能給學生樹立良好的示范作用。相反,一個不稱職的帶教教師將會給學生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直接影響后者專業認可度以及職業熱情,對其今后的從醫之路也會起到負面作用。
在安排學生早接觸臨床時,我們一般選擇技術過硬、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作為帶教教師,通過言傳身教積極引導學生,對學生進行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職業道德教育。早接觸臨床中,教師要學會引導而不是替代,幫助學生將前期所學基礎課程融入具體臨床醫療實踐中,適時提問,而不急于解答,讓學生學會思考,激發學習興趣。如見習拔牙過程時,教師提問:拔牙后患者經常問什么時間修復患牙,如果你是醫生該怎么回答?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主動學習拔牙創口的愈合過程等相關知識。
2.4“醫患溝通式”早接觸臨床
在當今社會各種原因綜合作用下,部分患者拒絕示范治療,甚至會拒絕實習生治療,新形勢下的醫療環境和醫患關系,使學生臨床學習的機會大大減少。國家衛計委為規范醫學教育臨床實踐活動管理,保護醫學生的合法實習權和患者的知情權,保證醫學教育教學質量,制定了《醫學教育臨床實踐管理暫行規定》,規定實習醫師必須先聲明自己的實習醫師身份,取得患者同意,才能對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5]。
醫患溝通是一門重要的技能,醫學生必須重視并掌握,當前大多數醫學生對醫患溝通技能、醫患關系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患者的病情,忽視了患者心理與情感的需求[6]。在早接觸臨床過程中,如果學生不尊重患者、醫患關系處理不當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應在教學安排方面自學生入學時就開設醫患溝通藝術等課程,加強教育;帶教教師盡量選擇能配合的患者作為學習對象,事前向患者說明,取得患者同意,避免產生醫患矛盾。如果患者不希望太多學生圍觀,帶教教師可減少參與的學生數量,盡量避免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等負面影響。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主動和患者交流溝通,初步培養其醫療實踐中的人際溝通與交流能力。
在口腔醫學專業學生中開展早接觸臨床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更早接觸真實的口腔醫療環境,對今后要從事的職業有明確認識,提高專業認可度,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早接觸臨床教學安排中,可以采取上述4種措施。另外,要特別重視醫患溝通技能培養,加強學生對醫患矛盾現狀的認識,讓學生獲得更多與患者交流的機會,提高自信心,為后期專業課程學習及臨床實習打下堅實基礎。
[1]徐袁瑾,張志愿,曹霞,等.國內外高等口腔醫學教育現狀比較分析[J].醫學教育探索,2009,8(4):403-405.
[2]孔祥,陳牧,黃謙,等.醫學生臨床實踐技能和綜合能力培養的探索[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9(2):174-176.
[3]張鳳,喬宇琪,邵莉,等.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的意義與方法[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24(12):71-72.
[4]陶丹英,束陳斌,潘瑛,等.口腔醫學生早期接觸口腔預防臨床的實踐與體會[J].上海口腔醫學,2013,22(1):96-98.
[5]汪軼,唐彧,何艷,等.醫患溝通教育在口腔臨床實習中的作用[J].上海口腔醫學雜志,2012,21(4):474-477.
[6]王錦帆.醫患溝通學課程教學新模式探索[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7,27(6):30-32.
G420
A
1671-1246(2016)13-00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