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周
奧運是門大生意
文/學周
眾所周知,奧運是門大生意,僅每屆的全球電視轉播權的收益就已達到幾十億美元,而食物鏈中的轉播商與廣告商全部賺的盆滿缽滿。雖然巴西與中國相隔萬里,但來自南美洲的奧運熱浪已經席卷中國。“揀起一塊石頭隨便扔出去,都可以砸到與奧運有關的東西”,體育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也催生了這門大生意。
在1984年以前,奧運會更多被主辦國視為形象工程,此前的22屆奧運會均未實現盈利。例如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花費10億美元,欠下巨額債務;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花費20億美元,政府用了20年時間償還奧運會留下的10多億美元債務;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則耗資約90多億美元左右,創下歷史之最。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創造性地提出“以奧運養奧運”的思路,時任奧委會主席伯羅斯首創奧運“私營模式”,通過提升贊助門檻(例如采取招標制,按5選1的比例確定贊助商)、付費轉播(打破以往體育節目克費轉播慣例,實現高達7000萬美元轉播收入)等方式使該屆奧運會不僅沒有虧損,而且盈利2.27億美元,并對之后的奧運財政管理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奧運會還是廣告主的寵兒,奧運會與贊助商的關系基于互惠共贏。例如可口可樂自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起,連續贊助奧運會近90年,提供現金和各種實物贊助,為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和運動隊提供幫助。通過各式各樣的奧運抽獎、贈品活動、圣火傳遞、入場券促銷、奧運紀念章和紀念瓶等方式,可口可樂的廣告植入無所不在。其“樂觀奔放、積極向上、勇于面對困難”的價值觀與“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吻合,有效地實現了品牌價值的增值。
同時,奧運會為體育旅游市場帶來巨大紅利。里約奧運期間有50多萬名觀眾和1萬多名運動員前往里約,同時有140萬游客來到里約,為里約州旅游業帶來26.8億雷亞爾收入。從我國市場來看,以往體育旅游首選地主要是歐洲和北美,此次“奧運IP+南美旅游”的稀缺搭配有助于釋放我國南美旅游潛在需求,今年赴巴西的人數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了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