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莉莉,田利華,楊振國,顧瑩,劉敏
腦卒中是我國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死亡率和致殘率較高。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較為明顯,且功能恢復較為困難,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1]。本研究是在常規上肢功能障礙訓練的基礎上,結合上肢懸吊訓練及虛擬現實技術,觀察其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以期為臨床康復治療提供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康復醫學科住院接受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患者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2]。入選標準為:①首次腦梗死或腦出血后;②經頭顱CT或MRI確診;③年齡為50~75歲;④生命體征穩定,意識清楚,可配合研究;⑤有偏側上肢運動功能障礙,對側上肢運動功能正常,無認知功能障礙;⑥病程在1~3個月,血壓控制良好,無心肌梗死、心絞痛等癥狀發作,心功能良好,無其它限制活動的合并癥;⑦上肢及手的布氏分期在Ⅱ-Ⅴ期;⑧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上肢運動功能評分≥10分;⑨經改良的Ashworth痙攣量表檢測,患肢屈指、屈肘肌張力≤2級。所有入選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老年癡呆、嚴重行為問題或精神病者、有認知障礙,簡易精神狀況量表(mini-mentalstate examination,MMSE)≤20分,不能配合訓練者、各種疾病所致上肢關節疼痛或活動受限、重要器官(心肺肝腎等)衰竭,惡性腫瘤及病情不穩定者、各種原因拒絕訓練者。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30例,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63.30±6.42)歲;平均病程(47.47±14.00)d;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62.13±6.91)歲;平均病程(52.57±16.25)d。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僅給予常規上肢康復訓練,包括推滾筒練習、控球練習、放置保持練習、上肢支撐負重練習和舉體操棒練習等,主要以患側訓練為主,也包括少量健側輔助患側的訓練。每日2次,每次40min,每周訓練6d。觀察組是在常規上肢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增加懸吊下虛擬現實技術訓練:①懸吊體位:坐位;②連接點:窄懸帶及實心繩連接于上臂中上段;③懸吊點:位于連接點的正上方;④運動點:肩關節;⑤用繩:窄懸帶(1條) 實心繩(1條);⑥動作要領:在減重的狀態下,囑患者保持肘關節伸直后,練習患肩的水平內收、外展。可以根據患者完成動作的質量,設置不同的難度。在上肢懸吊的情況下同時進行虛擬現實技術訓練,訓練項目包括:擊球成鳥和搬箱子。訓練方法:采用坐位,Bobath握手,依次進行上述兩個項目訓練,每個項目訓練時間5min,休息30s后進行下一個訓練項目。操作方法:a.擊球成鳥,類型:肩關節外展正側位,關節活動范圍(0°~90°),難易程度:2級水平。b.搬箱子,難易程度:2~4級水平。常規上肢康復訓練每日1次,每次40min,每周訓練6d,懸吊下虛擬現實技術訓練每日1次,每次40min,每周訓練6d。上述2組患者均治療4周。
1.3 評定標準 ①簡式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上肢部分(FMA-UE)評定,總分66分,得分越高表示上肢運動功能越好。②ADL功能評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modified Barthel index,BMI),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ADL功能越好。③Brunnstrom分期,1~6期,分期越高表示上肢功能越好。

治療后2組患者FMA評分、MBI評分及Brunnstorm分期(包括上肢和手)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提高(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FMA評分、MBI評分及上肢Brunnstorm分期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而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手Brunnstorm分期較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見表1~3。

表1 2組患者偏癱上肢FMA、MBI評分治療前后比較 分,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偏癱側上肢Brunnstrom分期結果比較 例(%)
2組分別與治療前比較,P<0.05;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2組治療前后偏癱側手的Brunnstrom分期結果比較 例(%)
2組分別與治療前比較,P<0.05
目前腦卒中康復治療技術雖然有了長足發展,但其療效仍有待提高;據相關資料報道,有相當數量的腦卒中患者經系統康復訓練后其上肢仍無法正常使用[3]。因此,對偏癱患者如何更好更快地恢復其上肢功能成為目前研究熱點之一。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技術是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真實事物的虛擬環境,并通過多種傳感設備使用戶“投入”到該環境中,實現用戶與該虛擬環境自然交互的技術[4]。國外研究發現[5-7],VR環境訓練,使患者上肢的靈巧性、運動控制、空間感及日常生活能力均得到提高。懸吊運動療法(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基于神經肌肉反饋重建技術,通過使用由無彈性和有彈性的懸吊帶組成的懸吊輔助訓練系統,使人體肢體和(或)軀干處于懸吊狀態,以達到刺激神經、恢復軀干肢體控制、增強軀干及關節核心穩定肌群功能的目的[8]。它作為一種有效的神經肌肉反饋重建技術,通過水平懸吊訓練,能有效牽張、刺激垂直于關節平面的局部穩定肌的機械感受器,促使局部核心穩定肌群及相關神經組織功能提高,有助于激活脊柱深層穩定肌,重建正確的肌肉運動控制模式,促使軀干局部穩定肌以及肌肉感覺運動控制能力達到正常化[9]。但這是對懸吊訓練早前的研究結果,側重的是其對核心穩定性的應用價值。
楊國梁等[10]提出懸吊裝置可在患者進行軀干及肢體配套功能訓練時提供良好輔助,從而促進運動功能改善。本研究即是在上肢運動功能不足的情況下利用懸吊裝置加以輔助,即在上肢懸吊狀態下進行虛擬現實技術訓練,這樣的訓練方法除了達到減重的作用外,也可以盡量避免代償運動的產生,限制不必要的活動,促使患者學到了有效的運動,建立正確的運動模式,而且懸吊訓練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感知覺,改善上肢的感覺輸入功能。該研究顯示在治療4周后,2組患者FMA評分、MBI評分及Brunnstorm分期(包括上肢和手)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說明2種康復訓練方法在提高患者偏癱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有較好療效。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FMA評分、MBI評分及上肢Brunnstorm分期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在常規康復訓練基礎上聯合懸吊下虛擬現實技術訓練較單純的常規康復訓練更能明顯改善患者的偏癱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而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手Brunnstorm分期較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提示2種康復訓練方法在患者偏癱手功能恢復方面的差異無顯著性。
綜上所述,懸吊下進行虛擬現實技術訓練能明顯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1] Bates B,Choi JY,Duncan PW,et al.Veterans affairs/department of defens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 stroke rehabilitation care:executive summary[J].Stroke,2005,36(9):2049-2056.
[2] 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分類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雜志,1996,29(6):379-379.
[3] 卡爾,主編.黃永禧,主譯.中風病人的運動再學習方案[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146-147.
[4] 徐麗麗,吳毅.虛擬現實技術在腦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復中的應用[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2):136-138.
[5] Broeren J,Rydmark M,Sunnerhagen KS.Virtual reality and haptics as a training device for movement 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a single-case study[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4,85(8):1247-1250.
[6] Brooks BM,Rose FD,Potters J,et al.Assessing stroke patients'prospective memory using virtual reality[J].Brain Inj,2004,18(4):391-401.
[7] Zhang L,Abreu BC.A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 for evaluation of a daily living skill in brain injury rehabilitation: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3,84(8):1118-1124.
[8] 衛小梅,郭鐵成.懸吊運動療法——一種主動訓練及治療肌肉骨骼疾患的方法[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6,28(4):281-283.
[9] Stuge B,Laerum E,Kirkesola G.The efficacy of a treatment program focusing on specific stabilizing exercises for pelvic girdle pain after pregnanc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Spine,2004,29(10):351-359.
[10] 楊國梁,司福中,劉真棟.懸吊輔助訓練對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4):28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