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躍武(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倉儲中心,吉林 吉林 132000)
石化項目建構筑物拆除施工技術在安全管理中的應用探討
丁躍武(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倉儲中心,吉林吉林132000)
安全管理是石化企業建設項目管理的重點,施工現場安全管理人員只具備安全管理本專業的知識,是無法完成石化項目現場安全管理任務的。因為安全管理要面對項目建設過程中各專業復雜的施工工藝和流程,安全隱患往往就藏身其中,掌握各專業基本的施工技術,是現場安全管理工作上層次,上水平的必經之路。拆除作業是石化項目最危險的作業活動之一,本文將結合工程實例,為大家闡述土建拆除技術在安全管理中的應用,目的是能為廣大的安全管理者開辟現場安全管理的新思路,積累一些安全管理經驗。
建構筑物;拆除作業;土建知識;安全隱患
石化建設項目土建施工存在著施工人員素質低,勞動強度大,施工工藝繁瑣,安全隱患頻現,現場安全管理難度大等特點。由于考慮到公用工程配套等因素,石化建設項目多為原址拆建或局部改建,所以拆除施工為工程施工的先行步驟。經過多年的施工經驗積累及探索,建構筑物的整體拆除危險性已得到很好的控制、但建構筑的局部改造拆除作業由于拆除物老舊、拆除構件在整個建筑的受力不同,所以建筑物在局部拆除時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本文將著重探討建筑物局部拆除的施工技術在安全管理中應用。
1.1石化項目建構筑物基礎部位拆除作業存在的安全隱患
隨著物流業的迅猛發展,石化企業產成品運輸逐漸由板車運輸變成集裝箱及火車運輸,老式的裝車站臺高度一般為1.2米,適合板車裝車,而集裝箱的箱體與地面高差約為1.35米,對于老式站臺,叉車無法直接進入集裝箱內作業,需使用人工裝車作業,這就大大的增加了人工裝車,擠碰傷的風險,如在站臺上安裝固定式登車橋,就可實現叉車進入集裝箱內作業,大大降低了人工作業的風險。
舊站臺改造是石化企業近年來比較多的改建項目,安裝固定式登車橋,需拆除原有站臺及庫房基礎底面以上所有結構,砌筑登車橋底部毛石基礎、澆筑登車橋鋼筋混凝土基礎,方可安裝登車橋,施工過程中如拆除深度控制不好,挖掘深度超過原有庫房基礎底面將會造成原有庫房基礎滑脫、傾斜,庫房垮塌等惡性事故。
1.2石化項目建構筑物主體部位拆除作業存在的安全隱患
受到國際低油價的影響,化工產業逐漸轉暖,許多國有化工企業紛紛產能擴充,改建項目頻繁,由于工藝需要,將裝置內小的反應釜更換成大的反應釜,需將局部的樓板擴大、開孔或拆除,拆除主體結構時,一些施工單位不注重拆除構件本身的受力特點,盲目拆除,導致建構筑物的局部垮塌,造成了重大的人員的傷亡及財產損失。
2.1建構筑物基礎部位拆除施工技術要點
舉例某庫房安裝登車橋項目,在拆除原有庫房站臺基礎時,室外地面以上部位一般采用機械拆除,由于室外站臺一般為1.1米左右,拆除高度較小,機械拆除時采用從下至上的方式進行拆除,可有效避免拆除時碎屑崩擊庫房彩板墻體及門窗,可較好的保護原有建筑。開挖至原有庫房基礎底面時應立即停止開挖,由于拆改項目受場地限制,不能有效的進行放坡開挖,應及時進行邊坡的支護,一般情況下采用鋼木支護的形式進行護坡穩定施工,即將槽鋼壓入基礎四周底面的土層1.5m,將木模板放置在槽鋼之后,將槽鋼之間用鋼管進行支撐并焊接。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者要明確以上施工關鍵點。施工過程中要重點關注以上施工技術關鍵環節,確保施工過程中不出現較大的安全事故。
2.2建構筑物主體部位拆除施工技術要點
舉例某裝置改建項目,有廠房內混凝土框架需安裝大型反應釜,按照設計要求需拆除原有框架結構局部梁板,在原有框架結構主梁側面安裝后置錨栓,形成鋼結構平臺后,方可安裝反應釜。為了保證拆除作業的安全、受控,現場安全管理者要對混凝土框架結構的一些基本理論知識有所了解,找出施工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
框架結構的受力傳遞是上層樓面荷載傳遞給屋面梁,屋面梁上的荷載向下傳遞給框架柱,整個結構的荷載傳遞是逐級向下傳遞的,最后傳遞給結構基礎。所以框架結構拆除的順序應該是由上至下的,先拆除板、梁,最后拆除柱。建筑物結構拆除的原則是從結構受力較小處拆除,先拆除非承重構件,再拆除承重構件。由于樓面中心處樓板彎矩較大,梁端樓板彎矩較小,所以樓板的拆除要從梁的端部開始拆除。梁的受力特點是,梁兩端剪力最大,梁中心彎矩最大,梁的拆除與板的拆除不同,要重點考慮剪力最大處,從梁的中心部位向梁的兩側進行拆除作業。這里要重點強調,為了保證施工安全,框架結構的局部拆除,要在待拆除層的下一層搭設鋼腳手架進行加固支撐后,在進行上層結構的拆除作業,這一點很重要。
石化項目拆除作業,施工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這就要求現場的安全管理人員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了解建構筑物各結構構件的受力特點,注重項目管理過程中專業經驗的積累,才能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1]李銳,王賀.建筑施工技術及安全管理工作[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12).
[2]賈仕軍,建筑施工技術及安全管理[J].中國科技投資,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