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軍
羊膜移植在翼狀胬肉治療中的應用
周志軍
目的 探討羊膜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患者的治療效果。方法 隨機選擇40例(45眼)翼狀胬肉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不同治療方式將其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19例(22眼)患者單純行胬肉切除術治療,觀察組21例(23眼)患者行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羊膜移植術治療。結果 觀察組治愈率為91.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8.2%(P<0.05);觀察組復發率為8.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1.8%(P<0.05);2組患者不良反應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治療翼狀胬肉患者應用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羊膜移植術可顯著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術后1年復發率,并提高治療安全性,可推廣。
翼狀胬肉;羊膜移植;治愈;復發;不良反應
翼狀胬肉為眼科的一種常見疾病,病情輕者患者伴有異物感,重者遮蓋瞳孔,導致出現角膜散光,對視力產生不良影響。手術為主要療法,以往治療主要采取翼狀胬肉頭部轉位結膜下包埋術或者單純胬肉切除術,但術后復發率在10%~35%,因此,尋找一種積極、有效的手術方式來增強療效,降低復發率是至關重要的。近年來,隨著對羊膜認識的不斷加深,羊膜移植為近年來治療眼表疾病的一種新型方法,有研究指出,羊膜移植與胬肉切除術聯合應用可明顯降低復發率,且能夠促進上皮化,抑制纖維增殖[1]。本研究對井岡山大學臨床醫學院收治的翼狀胬肉患者應用胬肉切除術聯合羊膜移植術治療,整體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井岡山大學臨床醫學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0例(45眼)翼狀胬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治療方式將其分成觀察組(21例)與對照組(19例)。觀察組中男11例(12眼),女10例(10眼),年齡29~79歲,平均(35.2±4.3)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病程(1.3±0.7)年;對照組中男13例(14眼),女7例(9眼),年齡28~78歲,平均(36.9±2.9)歲;病程3個月~4年,平均病程(1.6±0.6)年;所有翼狀胬肉患者胬肉均位于鼻側,9眼胬肉頭部侵及角膜>5 mm,22眼侵及角膜3~5 mm,14眼侵及角膜<3 mm;術前經裂隙燈檢查,12眼胬肉厚度較薄,25眼中度肥厚,8眼重度肥厚。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行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羊膜移植術治療,詳細療法如下。(1)制備羊膜。本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所應用的移植羊膜主要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以及乙型肝炎病毒(HBV)等均為陰性的健康孕婦剖宮產中胎盤所得,嚴格堅持在無菌環境下取出所需材料。使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干凈胎盤,并應用32萬U/L慶大霉素溶液對羊膜面進行沖洗,分離羊膜后,將上皮面朝上,應用剪刀將其剪成多個植片,每個植片大小為
3~4 cm;然后放入到含有消毒甘油的無菌小瓶內進行密封處理,最后再放置到4℃的冰箱內保存以備使用。(2)手術方法。在顯微鏡下進行手術操作,先應用常規方法將患者胬肉組織切除,并剪取一片羊膜組織,按照鞏膜暴露的大小、形狀取樣,使羊膜組織上皮面朝上,使基底面朝下,最后將其平鋪到鞏膜裸露區域,如有多余羊膜,使用剪刀將其修剪掉,并應用尼龍線對羊膜植片與眼表結膜殘緣進行間斷縫合,將其固定到鞏膜裸露區域;操作結束后,常規使用眼墊包住眼睛,使用繃帶進行包扎處理,防止感染;術后待角膜創面恢復愈合后,開始滴眼,局部應用0.025%地塞米松眼液和0.3%氧氟沙星眼液進行滴眼,每天4次,共滴注2~3周。
1.2.2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僅單純行胬肉切除術治療,療法同觀察組。
1.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治愈率、術后
1年復發率以及不良反應等指標。
1.4 療效評價標準[2]療效評定主要對患者主訴疼痛、眼紅等癥狀、角膜創面愈合是否完整以及是否出現新生血管、胬肉等情況進行觀察。治愈:術后患者自覺癥狀完全消失,角膜創面完全愈合,且未出現翼狀胬肉、新生血管增生等情況,結膜無充血現象;復發:患者存在自覺癥狀,結膜明顯充血,局部隆起、增厚,且角膜創面增生翼狀胬肉和新生血管。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臨床治愈率與復發率比較 觀察組23眼,術后1年,上皮愈合良好21眼,治愈率為91.3%,復發2眼,均為翼狀胬肉復發,再次到醫院行手術治療,復發率為8.7%;對照組22眼,術后1年,上皮愈合良好15眼,治愈率為68.2%,復發7眼,均為翼狀胬肉復發,再次到醫院行手術治療,復發率為31.8%。觀察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2 2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手術治療過程中,2組患者均順利結束手術。術后對治愈患者進行隨訪,患者均未出現不適癥狀。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翼狀胬肉為眼科一種較常見的疾病,由于角膜緣組織長期暴露在風沙、日光等環境下受到刺激,使局部抗原成分發生變化,進而導致局部出現變態反應,增加血管通透性,使白細胞浸潤,并對干細胞的分化調節、增殖產生阻滯,降低角膜緣屏障功能,促進新生血管和結膜阻滯長入角膜,最終形成翼狀胬肉。如病變和近角膜瞳孔區域相接近,則會直接遮擋瞳孔區或者引起角膜散光,最終導致視力下降。
以往治療翼狀胬肉患者主要采取單純手術切除法,但術后易復發。近年來,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法被應用至翼狀胬肉患者治療過程中,其具備重建角膜緣干細胞、阻止炎性細胞浸潤、成纖維細胞增殖以及加快角膜上皮愈合與結膜修復的作用[3]。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單純行胬肉切除術治療,觀察組患者行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羊膜移植術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有文獻[4]指出,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復發率在1.7%~17.6%,翼狀胬肉單純切除術復發率在24%~89%。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復發率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一致。其中,羊膜為一種比較特殊的生物材料,易獲取,具有取材方便、來源豐富以及安全價廉的優點,另外,羊膜不表達人類組織相容性抗原,經過移植后幾乎不會導致出現免疫排斥反應[5-6]。臨床常用的羊膜主要包括生物羊膜、新鮮羊膜以及冰凍羊膜等種類,羊膜基底膜具備代替上皮細胞正常增殖、分化的作用,新生上皮將羊膜作為基底膜,并可在其上重建眼表;另外,含有較多細胞因子,對上皮細胞的增長、分化以及移行十分有利,可使上皮細胞快速將裸露的鞏膜面、角膜緣受損區以及角膜緣等進行覆蓋,且還可加快上皮分化、增殖;此外,羊膜還會對新生血管組織生長進行移植,減少新生血管形成;且還具備較好的抗感染、抗新生血管化作用,能夠有效改善病灶微循環,防止翼狀胬肉復發[7-8]。
綜上所述,治療翼狀胬肉患者應用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羊膜移植術可顯著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術后1年復發率,并提高治療安全性。
[1] 郭嫻吟,曹征,陳碩,等.翼狀胬肉切除分別聯合自體結膜移植與生物羊膜移植治療翼狀胬肉的效果對比[J].中國醫藥科學,2015,5(20):122-124.
[2] 李巧,郭建新.原發性翼狀胬肉不同術式對淚膜的影響[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15,15(6):406-408.
[3] 王寶林.翼狀胬肉采用三種手術方式治療的臨床效果[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21):51-52.
[4] 許鳳,封亞玲,徐清.翼狀胬肉行自體角膜緣干細胞和羊膜移植術聯合治療的護理[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5,18(11):1924-1927.
[5] 羅麗霞,張俊梅,閻麗芝.翼狀胬肉剝除+羊膜聯合自體角膜緣移植術的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2015,25(11):176.
[6] 李克勤,楊怡,黃懷潔,等.改良酒精浸泡剝離法行翼狀胬肉切除術的臨床療效評價[J].眼科新進展,2015,35(5):453-455.
[7] 蔡衛國,王秀春,陳偉芳,等.纖維蛋白膠聯合繃帶型角膜接觸鏡在復發性翼狀胬肉手術中應用[J].臨床眼科雜志,2016,24(3):255-257.
[8] 王彥,劉德成,楊倩倩.改良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結膜瓣移植治療翼狀胬肉的美容效果[J].中國美容醫學,2016,25(5):20-2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0.044
江西 343000 井岡山大學臨床醫學院(周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