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外動態·
2015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創新高
世界氣象組織2016年10月24日在日內瓦發布公報稱,2015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首次達到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這一"里程碑"。據預測,受強厄爾尼諾影響,2016年的二氧化碳濃度將再次刷新紀錄。
在11月7日至18日于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前,世界氣象組織發布這份年度《溫室氣體公報》,報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在地球大氣中的濃度。
報告稱,1990至2015年間,來自工業、農業和家庭活動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等長壽命溫室氣體,使導致氣候變暖的“輻射強迫”效應上升37%。具體而言,2015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水平為工業化前的144%,2014至2015年二氧化碳的增加值大于上一年和過去10年增量的平均值。
此前,二氧化碳濃度曾在某些月份和地區達到過400ppm,但全年平均值從未達到這一水平。據預測,2016年的二氧化碳濃度將全年保持在400ppm以上,且未來幾代人時間都不會低于這一水平。
始于2015年的強厄爾尼諾現象也加速了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并在2016年造成嚴重影響,引發熱帶地區干旱,降低了森林、植被和海洋等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此外,強厄爾尼諾還導致森林火災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受去年8月至9月印度尼西亞嚴重森林火災的影響,赤道附近亞洲地區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1997年至2015年平均水平的兩倍多。
“由于《巴黎協定》,2015年迎來了一個樂觀和氣候行動的新時代,但這一年也將因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而被載入史冊,標志著氣候變化現實的新時代,”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里·塔拉斯說,“這次厄爾尼諾事件結束了,但氣候變化并未消失。”
日企擬在文萊和澳大利亞采購氫氣
共同社報道,日本工程巨頭千代田化工建設公司準備在東南亞產油國文萊啟動未來有望成為能源來源的氫氣大量采購項目。關于氫氣海外采購,川崎重工業公司已表明將在澳大利亞開展。這兩個
項目均受到日本政府扶持,有意以從這兩國的進口為主為未來日本國內的大量消費做準備。
千代田化工正與大型商社攜手在當地調查項目可行性,經日本國內審查后將啟動面向商用的實證試驗。預計或于下月正式公布與文萊當地能源公司展開合作的方針。
氫氣被視為燃燒后也不會產生溫室氣體的“終極無污染能源”。今后,預計氫氣發電和燃料電池車的普及會使得日本國內的消費量驟增。從水中提取氫氣需要大量電能等,國內采購存在較多技術性課題。
千代田化工著眼于原油精煉時等產生的未加以利用的氫氣,變為能用現有化學品船亦可運送的狀態,抵達日本后通過該公司開發的專用催化劑再度轉化為氫氣。該公司設想的國內接納基地為川崎市沿海地區,計劃向附近工廠和氫氣站等供應。
川崎重工推進的計劃是,把澳大利亞的“褐煤”中提取的氫氣進行液化運送至日本。“褐煤”是一種雜質較多的廉價煤。
日本經濟產業省下屬的新能源與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擬對兩個項目提供所需費用三分之二的補助,六年中總計援助約3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0億元)。
日本研究建設全球規模最大制氫工廠
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東芝、東北電力及液化石油氣巨頭巖谷產業公司2016年9月29日宣布,已開始研究在福島縣建設全球最大規模的制氫工廠。此舉旨在將中央政府等提出的利用氫能源實現振興福島災區的構想具體化,爭取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前建成。
根據構想,將建設每年生產相當于1萬輛燃料電池汽車所需燃料的制氫裝置,向縣內外的氫氣站銷售液態氫,并用來調節電力供需平衡。具體分工為,東芝生產機械設備,東北電力完善電力系統,巖谷產業負責氫的儲藏和運輸。
2016年度全球化工排行榜
2016年9月26日,美國《化學周刊》2016年度全球化工10億美元俱樂部排名出爐,巴斯夫重登榜首,去年排名第一的中國石化退至第二,而去年之前巴斯夫已連續8年排名第一。統計數據表明,受油價下跌影響,約56%的上榜化工公司按美元計算銷售收入出現下降,主要因為2015年很多化工產品價格下跌加上部分貨幣貶值。
共有106家化企躋身2016年全球化工10億美元俱樂部。其中數量最多的是美國,共有35家;日本19家,德國9家。中國6家企業上榜,分別是中石化、北方華錦化工、恒逸石化、中化集團、萬華化學、臺塑集團(臺灣)。
巴斯夫本年度化學品銷售額約593億美元,中國石化以503億美元緊隨其后,陶氏化學以488億美元位列第三。排名第四到第六的依次是埃克森美孚、沙特基礎工業公司(SABIC)和臺塑,與上年度一致。
1.銷售收入明顯下降
雖然與上年度相比,化工企業排名相對穩定,但銷售收入出現大幅下降。上年度,年銷售收入超過500億美元的化工公司有6家,本年度僅有巴斯夫和中國石化。總體來看,上榜的106家企業化學品平均營收比上年下降4%至108美元。
特別是排名居前的企業銷售額跌幅更大,前10名企業中只有三菱化學和英力士銷售額同比呈現增長,有6家銷售額跌幅達20%或更多。不過,這些公司的盈利還在繼續增長。從數據來看,74%的企業盈利實現增長,上榜企業的營業利潤率平均為12.3%。需要說明的是,有幾家擁有大量化工業務的公司沒有提供化學品銷售收入,其中包括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科氏工業和中國石油,因此不在榜單中。
2.美洲企業利潤更高
按地區來分,本年度全球最大化學品生產商再次回歸歐洲、中東和非洲(EMEA地區)。EMEA地區34家公司平均銷售額為127億美元,較上年下
降了2%;擁有歐洲多元化化工巨頭如巴斯夫和英力士,以及一些主要石化生產商,包括SABIC和石油巨頭殼牌、道達爾的化工業務等。
但從盈利數據看,美洲地區化工公司更勝一籌。上榜的40家美洲化工公司的營業利潤率平均為15%,在各地區中最高。美洲企業包括化工巨頭如陶氏化學和埃克森美孚,以及一些中等規模的多元化和特種化學品生產商。本年度,美洲公司的平均銷售額為101億美元。
亞太地區化工公司利潤雖然較上年有所增長,但這些企業的營業利潤率僅為7.8%,盈利能力明顯不及美洲和EMEA地區的公司。另外,亞太地區企業規模相比其他地區也略小,35家亞太地區化工公司平均銷售額為99億美元。亞太地區主要企業包括中國石化和臺塑,以及一些日本生產商。
3.不確定性仍然存在
混亂的經營狀況已成為化工行業的常態,2015年也不例外,2016年這一趨勢還將持續。巴斯夫公司董事長庫爾特?博克在今年致股東的信中表示:“我們正處在幾十年來最動蕩的時期。”博克指出,2015年石油價格平均為52美元/桶,僅為2014年的一半水平。油價暴跌不僅表明石油供應過剩,還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尤其是新興市場地區。
2015年中國GDP增速為6.9%,不及2014年的7.4%,為25年來最低增速水平。“2015年可以標記為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全球石油價格創下紀錄低點及中國石油和化工產品需求疲軟的一年。”中國石化董事長王玉普在今年3月下旬致股東的信中表示。
4.并購加速行業整合
業內人士稱,未來一至兩年全球化工行業并購將加速,甚至可能重塑行業大公司排行榜。比如把陶氏化學和杜邦公司2015年銷售收入合并將在排名中占頭把交椅,合并后新公司銷售額約740億美元;拜耳因為剝離科思創業務退出今年排行榜,但孟山都和拜耳合并后銷售收入約280億美元,拜耳據此將重回排行榜。此外,加陽公司和加拿大加肥公司合并后也將進入全球化工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