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偉杰 綜合報道
?
河南探路農業供給側改革
本刊記者李偉杰綜合報道
“三農”向好,全局主動。
今年的河南兩會,1800多名代表、委員匯聚鄭州,為“十三五”開局之年的河南發展建言獻策。在2016這個“結構性改革攻堅之年”里,人們期待代表、委員們能拿出新思路,提出新提案、新議案,補好農業現代化這個短板。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以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提出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對解決“三農”新老問題、有序推動農業現代化、確保億萬農民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恰逢河南兩會召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自然成了兩會上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匯。農業供給側改革路在何方,代表、委員們各抒己見,把脈問診。
1月24日上午,河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郭庚茂在參加河南省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農林和醫藥衛生聯組討論時,借著省政協委員、一加一天然面粉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剛的話題,談到河南農業供給側改革該咋做。
王剛在發言時說,河南全省小麥產量占全國四分之一,小麥加工設備也很先進,居世界前列,但沒有真正知名的大品牌,農產品加工企業比較“散”。沒有強勢品牌,面粉就沒有議價能力。郭庚茂問:“是不是面粉企業的入市門檻太低?”
“現在一點兒都不低。”王剛回答,現在河南有上千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如果能形成合力,甚至能在全球產生影響力。“假如這些面粉廠都是我的,我就能在全省要求種植什么樣的麥子。”王剛舉例說。

去年,河南全省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貢獻
郭庚茂說,現在要講供給側改革,農業也要按照經濟的角度來看,不能像以往那樣只按照社會角度來看。河南有1億人口,每天消耗糧食數量巨大,老百姓要吃飯,河南各級政府要承擔糧食安全的重任,以前對于農業經濟特性研究的較少,或者說沒有從經濟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農業經濟現在還不是嚴格的市場經濟,但放在現在的大環境里又是市場經濟,這就產生了一些問題,比如,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
“我們需要的高筋面和特種面粉要從外國進口,我知道一些做面包的面粉就需要進口。”郭庚茂說,生產的產品不適合人民的需求,單純提刺激消費不行,要生產市場和消費者需要的產品,以市場為導向,人民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既包括品種也包括質量。
“現在老百姓去日本買什么馬桶蓋,奶粉買進口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就是我們生產的產品質量和品牌不適合需求。”郭庚茂說,要按照需求進行結構性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學上的術語,用我們平常的話說就是調整優化結構,第一個就是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結構。”
他說,要用改革的態度加速結構性調整,不光有加法還要有減法。河南農業的調整要關注兩個問題,一個是生產問題,一個是市場需求問題。
省委書記的思考,讓與會人員對于河南走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盤大棋,推動今年農業農村發展再上新臺階有了清醒認識。
一方面,河南農業生產重糧食作物,輕經濟作物;重面積,輕品種,導致農業結構失衡。另一方面,糧食的連年豐收,導致庫存激增,糧食供大于求導致糧價持續低迷,谷賤傷農。河南農業要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亟須調整優化農業結構。
對于如何用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這劑良方,代表、委員們紛紛獻計獻策。
如何消化過剩的中低端農產品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面臨的首要問題。河南省政協委員、省農業廳廳長朱孟洲建議政府要架起一座玉米種植戶和飼料加工企業之間的橋梁,與飼料加工企業“算算賬”、給玉米生產大縣“跑跑”訂單,在玉米收獲后進行烘干防止霉變,然后直接運送到飼料加工企業。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河南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契機。”河南省政協委員、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建議,河南要依據各個地區的生態特點、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確定農業發展方向,宜糧則糧、宜林則林、宜牧則牧,把以前的對抗性農業變成適宜性農業。
“種養業協調發展,是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實實在在的抓手。”河南省政協委員、省畜牧局局長宋虎振說,要加快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引導規模畜禽養殖場通過流轉土地配套糞污消納用地,推廣“豬—沼—菜”等種養結合模式,最大限度減少畜禽養殖面源污染的同時,為農作物種植提供優質有機肥料,最終實現糧食豐產、土壤改良、畜牧業穩定發展、糞污資源化利用、環境改善等多重功效。
“以前缺肉吃,賣鴨肉賺錢,現在一大塊肉還不如一朵絨值錢。”河南省人大代表、信陽市委書記郭瑞民和省人大代表、河南華英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曹家富,談起了一只鴨子上的供給側改革。
“河南由大農業向強農業的升級過程中,要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全鏈條循環發展。”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永達食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馮永山說,要大力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連接農業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形成種植、加工與消費服務融合的全產業鏈發展,增加農業效益,帶動更多農民群眾增收致富。
如何下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盤大棋?從河南兩會上傳來的信息令人欣喜。
河南省省長謝伏瞻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河南在農業發展上,要建設現代農業,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其中包括提高糧食產能、調整農業結構、深化農村改革、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在談到調整農業結構時,謝伏瞻說,今年要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啟動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計劃,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高效農業、綠色農業和品牌農業,增加市場緊缺農產品生產,提高農產品供給的質量、效益和安全水平。
“加快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大力發展都市生態農業,推動農業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持續提升果蔬、花卉苗木、生豬、家禽、肉牛肉羊、奶業等集群發展水平,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和畜牧業漁業轉型升級。”謝伏瞻說,還要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啟動建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縣。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集群和鄉村特色經濟園區。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積極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