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都
?
春聯,時代變遷的縮影
溫都

漫畫《貼春聯》
從“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感謝共產黨”到“開拓路上春麗,改革枝頭花繁”,再到“奧運成功圓世夢,神七飛天揚國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春聯內容幾度更新——
這一天,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美協名譽主席王學釗早早起床,乘車趕到市區溫州書城,參加溫州書城與甌海區書法家協會聯合舉辦的送春聯活動,這是他連續4年參加這樣的活動了。一個星期前,他剛參加了一次由茶山泉川藝社組織的送春聯下鄉活動,為甌海澤雅、潘橋的農民朋友寫春聯,“寫了一上午,都沒有停筆”。
73歲老人王學釗是當地有名的農民書畫家,50多年來,每年春節,他都要寫幾副春聯貼在自家老屋的大門口。王學釗對春聯有著深深的眷戀,因為在他看來,春聯的內容變化,反映了農村生活的變化。
在他的記憶中,在當地流傳著一個與春聯有關的笑話:20世紀50年代,有一名山區農民到溫州城里去買春聯,城里賣春聯的老先生問他,是要五言的還是七言的春聯。這名村民一聽急了,趕緊說,“不要貼這么長時間的,只要貼一年就夠了。”周圍的人聽了,都哈哈大笑。原來,他把“五言”“七言”聽成了“五年”“七年”。
王學釗說,這個笑話其實也反映了春聯在農村的重要性。當時,很多農民朋友文化水平不高,甚至不識字,但他們每到過年的時候,總要在家門口貼上大紅的春聯,圖個吉利,辭舊迎新。
“春聯是所有對聯中,使用頻率最高、應用范圍最廣的一種。”溫州詩詞學會名譽會長張桂生說,過去,在一些偏遠地區,識字人少,無人能寫對聯,許多人家也要貼上兩張紅紙以代春聯,這就是“無字對”,取其年年平安無事(字)之意。“我們過年貼的春聯,往往帶有全民性的文化內涵。小小的春聯,折射出的是社會的變遷。”
春聯年年寫,年年貼,年年濃縮著一份寄托和祝福,打上深深的時代烙印。70多歲的章英杰,對春聯有著一段特別的記憶。
1958年12月,章英杰一夜之間從溫州市工業局一名干部變成了右派,在當年除夕到來之前,他被下放到了農村。在日記中,章英杰記錄了自己一次寫春聯的難忘經歷。
“今天是農歷除夕,農村雖然窮得人人吃不飽,但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不能廢。有些守舊的人家還買些紅紙寫副對聯貼貼,買幾個爆竹放放。越是困頓、落魄,越不應該顯得死氣沉沉,縱然不張燈結彩,也必須裝出點歡樂的節日氣氛來。大隊長宣布今天不出工,我上午為農民們寫了幾副對聯,他們給了我10多支‘雙燕’牌香煙作為酬勞。有一位農民竟然給了我8支‘大前門’,我不禁眼睛一亮,兩個多月沒有抽到這樣的好煙了。下午沒事,想回城里過年,去向書記請假,他說:‘前天接到管理區通知,你們不能回去過年。’年飯也在食堂里吃粥,不過比平時稠了許多,并按人口分配0.25斤豬肉……”
章英杰說,當時寫的春聯內容大都已經忘記,印象中只記得寫過“堅定立場明辨兩條道路,加強團結高擎三面紅旗”這副春聯。
對這副打上深刻時代烙印的春聯,王學釗感受深刻。他說,以前每年要買一本歷書,并一直保存到現在。每本歷書的開頭就是“新春聯”內容。如1950年版本的歷書中,有“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感謝共產黨”“江山千古秀,社稷萬年春”“鐮刀割斷舊世界,斧頭劈出新乾坤”等春聯內容。“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各地群眾寄望偉大的新中國千秋萬代,所以很多人家門口都貼著這些春聯。”王學釗如是說。
春聯雖然字數不多,卻具有詩的韻律。它對仗工整,辭藻優美,還蘊含著書法藝術。春聯因人而異,富有特色,不少佳句令人回味無窮。那么,春聯究竟起源于何時呢?
張桂生說,春聯最早叫“桃符”,明代以后才稱春聯。春聯是體現中國人民生活情趣的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它始于五代,興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是中國最早的春聯。后來隨著春聯的普及,一些春聯也有寫在竹板和木板上。
“春聯一直都有它的時代特色,緊扣時代脈搏,每個時代都有流行的春聯。”張桂生說,春聯內容的變化反映了百姓生活的變化。
“文革”期間,很多人家門口都貼有“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之類的春聯。那個年代,毛主席很多詩詞也直接被引作春聯,比較常見的有:“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等。
在張桂生的記憶中,20世紀80年代有一副典型的農村春聯:“致富人家春長在,勤勞門第幸福長”。他說,這是從古代春聯“向陽門第春長在,積善人家慶有余”改編而成的。
20世紀80年代,改革春風吹遍大江南北,我國經濟建設步入了正軌,百姓的日子日漸紅火。人們贊美改革,擁護開放,春聯也越寫越有豪情,春聯也出現了一些現代詞匯,寄托著百姓富裕、快樂、幸福等期望。比如“積極改革千秋歲月千秋美,勇于開拓萬里河山萬里春”“學科學一代農民展新貌,講勤勞萬里神州留古風”“開拓路上春麗,改革枝頭花繁”等。
隨著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神州各地充滿生機活力,各行各業日新月異,國力強盛,百姓富庶,于是春聯也有著寫不盡的濃濃春意,寫不盡的喜樂安康。“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這樣的傳統春聯,被新一代“生意人”重新拾起作為新年的彩頭,并涌現出了大量富有時代特色的春聯:“文明經商貨流五湖四海,禮貌待客心向萬戶千家”“富國安邦人歡財旺,移風易俗送舊迎新”“爆竹歡唱豐收曲,春風敲開致富門”等。
近年來,城市中高樓建筑不斷增加,春聯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盡管如此,很多上了年紀的市民,每逢過年,仍會去市場上買一副印刷體春聯,貼在家門口。在他們看來,寫春聯、貼春聯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俗文化,大紅的春聯飽含著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期盼。
在溫州書城與甌海區書法家協會聯合舉辦送春聯活動中,春聯內容基本還是一些較傳統的吉慶詞匯,但也有反映國家大事的,如“奧運成功圓世夢,神七飛天揚國威”就是很應景的一副春聯。
前幾年,市場上開始出現印刷精美的春聯,以其物美價廉取勝。可這幾年,人們懷念傳統的“寫”春聯,又開始喜愛用毛筆書寫的春聯。
“特別是書法家寫的春聯,更受歡迎,因為這樣的春聯更具藝術性和收藏價值。”
“由于城市建筑特點有所改變,春聯也就從門外貼到了屋內,或者有新的形式出現,現在有的小區就把這些春聯刻在木頭上,掛在小區明顯處,非常美觀實用。”供職于溫州市委黨校的葉良中這樣說。葉良中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其創作的嵌名聯、春聯深受人們喜愛。
47歲的葉良中從16歲開始接觸嵌名聯,并一直致力于對聯的創作和學習,曾經為鹿城區160多個社區、500多座大廈等創作嵌名春聯。日前,溫州市文明辦把這些嵌名春聯結集出版《溫州社區民居嵌名聯》一書。其中,他為市區鼓樓社區創作的嵌名聯是“銅鼓震天慶佳節新年朝氣,高樓遍地見春光古邑雄風”;西嶼社區嵌名聯是“西村貌變小城鎮,嶼地名新又社區”;航標社區的嵌名聯是“人逢升平世富民政策指航向,景遇改革年溫州模式作標燈”。這些嵌名聯突出社區特色,謳歌時代,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
小小的春聯,寓意著百姓生活蒸蒸日上,幸福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時代的大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