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言 郭璐
(1.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 江西南昌 330030 2.贛中南地質礦產勘查研究院 江西南昌 330029)
江西省礦山環境地質問題及防治建議
孫言1郭璐2
(1.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 江西南昌 330030 2.贛中南地質礦產勘查研究院 江西南昌 330029)
江西省礦業開發為國家及江西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也給生態環境帶來較嚴重的負面影響。本省礦山環境地質問題具體表現在礦山開采占用破壞植被及土地,并引起或加劇水土流失;廢渣廢水不達標排放造成水土污染;地下采礦造成采空塌陷及地裂縫;礦山抽排地下水造成水均衡破壞及巖溶塌陷;廢渣不合理堆放及露天開采造成的崩滑流等。
礦山;地質環境;破壞;恢復治理
1.1 礦山次生地質災害
1.1.1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分采空地面塌陷及礦山開采誘發的巖溶地面塌陷。全省地下采礦采空區面積達9000余公頃,形成采空沉陷區面積約6000hm2(據不完全統計),造成大量的植被、景觀破壞、土地功能下降、建筑物毀損。采空塌陷主要分布在煤、銅、鎢礦和其他金屬礦床采區,其中煤礦采空地面塌陷具緩變性(具移動盆地),可預測性強;鎢及金屬礦山采空地面塌陷具沖擊性,可預測性差。巖溶塌陷主要分布在萍樂坳陷帶、九瑞成礦帶等圍巖為灰巖的礦區。
1.1.2 崩滑流
由采礦活動引發的崩塌、滑坡規模大,危害也十分嚴重。1997年,原富家塢銅礦露采邊坡發生滑坡,滑坡堆積總方量約156萬m3,整個露天采場運輸公路和采剝場地、儲礦井等工業設施均被土石方覆蓋。1988年,上饒市朝陽磷礦發生滑坡,規模7.4萬m3,掩埋下源村49棟民房。礦山泥石流危害也較為普遍,一方面泥石流危及采礦工人及設備安全,另一方面泥石流會危害礦山周邊的村民生產生活及生命財產安全。
1.1.3 地下水均衡破壞
礦區地下水疏干與均衡破壞是采礦導致含水層破壞而引起的又一突出的地質環境問題。因采礦長期疏排地下水或礦坑突水,形成大面積地下水降落漏斗,水位長期不能恢復,導致礦區周圍泉水干枯,農田嚴重缺水而無法耕作,甚至村民飲水都非常困難。全省地下水均衡破壞主要分布在上饒、新余、贛州、景德鎮、吉安和景德鎮等地,造成地下水均衡破壞的礦山,主要為煤礦、銅礦、鎢礦、鐵礦等。
1.2 礦山土地損壞及水土流失
1.2.1 土地植被損壞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必然占用和破壞土地,占用及破壞方式主要包括采礦場破壞土地、廢渣堆放破壞土地,地面塌陷破壞土地、礦區修路及建設廠房占用破壞土地等,除地面塌陷外,其它方式在對土地破壞的同時也破壞了地表植被。江西在礦類上以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建材、能源、稀土礦山開采破壞土地面積較大;在區域上以贛州、萍鄉、上饒、宜春四地區市礦山對土地的破壞較為嚴重,贛州破壞面積最大;在各種破壞方式中,以露天采場破壞面積最大。
1.2.2 水土流失
從我省情況看,與礦山有關的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稀土礦區,原有異地堆浸選礦工藝需要剝離大面積的巖漿巖風化層,而其巖性為砂類土,在植被遭受破壞后,剝離區、剝離影響區及尾砂堆積場地極易形成水土流失。
1.3 礦山廢渣、廢水、廢氣危害
1.3.1 廢渣
廢渣可分為廢石(土)、尾砂、煤矸石及粉煤灰(洗煤的產物)四類,我省以廢石、尾砂為主。我省廢渣主要來源于有色金屬、黑色金屬、能源以及建材礦的開采。其中銅礦排放的廢渣占全省廢渣排放總量的一半以上。
目前,除部分大中型礦山修建有專門的排土場,其它礦山廢渣大多仍直接堆放于露采場礦山公路及礦硐、礦山公路下方的山坡上或溝谷中,不僅占用土地引起水土流失,還常引發崩滑流等地質災害,對礦區地質環境破壞極大。
1.3.2 廢水
我省廢水主要來源于有色金屬礦山的選礦、礦坑(采場)廢水及煤礦的礦坑廢水,這些廢水一般僅經簡單處理或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于地表水體中,造成了下游水土環境不同程度的污染。水土污染使水體、土體破壞,并造成植物、魚類、水生物大批死亡,使農、林作物產量降低,甚至田地荒蕪,人群健康受到損害。
1.3.3 廢氣
礦山廢氣污染源分為工藝污染源和非工藝污染源,礦山主要廢氣污染為工藝污染。工藝污染主要表現為鑿巖、爆破、支護、放頂、充填和巖礦的裝卸、運輸、破碎、分級等工藝過程中,產生的粉塵、炮煙、柴油機廢氣和壓氣廢氣等污染物,均會污染礦山大氣。非工藝污染是采礦過程引發的次生污染,主要有:礦巖的風化、氧化和自燃;地層中氣態物、顆粒物的逸出、涌出或噴出,礦巖中放射物質的析出和輻射,地熱的傳導、輻射和對流,坑木等有機物的分解與腐爛等,在這些自然過程中釋放出的粉塵、有毒有害氣體、放射性物質和熱素等污染物也會污染礦山大氣。礦山采礦過程中產生的廢氣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硫化氫、氡氣等,有的本身就是劇毒,有的則與其他媒體發生作用而生成各種毒液,直接侵襲人體和其他生物內部器官,導致發生病變直至危及生命。
(1)部分礦山企業“重資源開發、輕環境保護”。省內礦山企業對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的認識程度與積極性是不平衡的。大部分大中型礦山企業認識程度較高,比較重視環境保護,但占絕大多數的小型礦山,特別是鄉村集體或私營礦山企業普遍存在重礦產資源開發,輕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問題。
(2)礦山土地復墾與廢渣利用率較低。2015年全省礦山土地復墾率僅為18.22%,未達到2008年江西省礦產資源規劃中土地復墾率達到30%的目標。廢渣綜合利用率低,與國家對礦山環境治理技術指標的要求差距較大。
(3)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技術有待提高。“十二五”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技術的應用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礦山環境保護與整治目標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下列方面:①大部分小型礦山開采方法、“三廢”治理方法仍較落后,是導致礦山環境問題突出因素之一;②土地復墾與還綠工程先進方法技術推廣不夠;③尚未建立礦山環境監測信息與評價系統。
(4)礦山環境現狀家底有待進一步查清。由于十二五期間,全省礦山數量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新增了部分礦山,且關閉了較多的小型礦山,雖每年各礦山企業均會上報礦山開采資料,但仍有部分的小礦山與少數中型礦山環境問題未作詳細上報,且部分上報資料存在填報數據不準確、填報項目不全等問題。因此,還有待于開展全面的基礎調查工作,全面摸清礦山環境家底。
(5)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工程資金投入不足。江西省礦業開發歷史悠久,老礦山遺留的礦山環境問題與新礦山產生的礦山環境問題點多面廣,有的甚至十分嚴重,“十二五”期間雖已實施的較多的礦山環境治理項目,但工程的投入與實際需要的費用仍存在較大差距,治理資金不足。
3.1 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及我省礦山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
《礦產資源法》、《環境保護法》、《國務院關于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以及江西省頒布實施了《江西省礦產資源開采管理條例》、《江西省環境污染防治條例》、《江西省環境保護違法違規行為行政責任追究暫行規定》都對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提出我明確規定和具體要求,我們在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必須嚴格執行。如推進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制度,堅持礦產資源合理開發與節約保護并重,做到有序依法開采利用;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監督管理和執法監察;科學合理利用,努力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開展綠色礦山建設,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最大化。
3.2 認真執行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
2008年,省財政廳下發了《江西省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保證金暫行辦法》,2010年下發了《關于實施<江西省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保證金暫行辦法>的補充通知》,我省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保證金制度于2010年正式開始設立,要求所有礦山企業必須按要求繳存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保證金。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是為了保證采礦權人在合理開采礦資源過程中,必須按照國家法律法規保護礦山環境,對因采礦造成的礦山地質環境破壞,履行礦山環境恢復與治理義務。全省礦山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體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將有力地保障和促進了全省礦山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工作。
3.3 建立礦山環境監測與信息系統
全省各市縣各級地質環境監測網絡正逐漸形成,如德興礦集區及樂安江流域地質環境與災害監測(監測區域中地表徑流、地下水、土壤中重金屬種類和含量,植被的破壞情況,災害的種類以及發生的可能性)、瑞昌市武山銅礦地下水位監測等;除此以外,各地環保部門對一些重點地區的礦業“三廢”進行了不定期的監測,這些監測工作對保護礦山環境、預防地質災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從總體上看,礦山環境監測在組織形式、監測程序、監測方法和資料匯交體制等諸多方面還需要不斷建設和完善。
3.4 加大防治力度
①礦山地質災害防治,當前主要防治措施有:對于危害、影響較嚴重,治理難度較大,治理投入效益不大的礦山地質災害,采取搬遷、避讓的措施;對于礦區內崩塌、滑坡災害采取地表、地下排水工程,支擋工程,卸方減載、反壓坡腳工程,生物防護等工程;對于礦區內泥石流采取生物防治工程、攔擋壩工程、排導工程、截水溝等工程;對于地面塌陷、地裂縫等災害采取清除回填工程,注、灌漿工程,塌陷區建構筑物修復等工程;②將廢水、廢渣等重新綜合利用,減少污染的同時增加了礦山經濟效益,礦山生產正在向“高產量、低污染”的目標靠近;③應用新技術新方法,減少礦山開發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如推廣廢石-尾砂充填采礦技術,采用圍幕技術解決礦山開發對地下水資源的破壞等。
[1]徐蘭軍.廢石-尾砂充填采礦未予實驗研究.礦業研究與開發,1999,19(6):8~11.
[2]江西省國土資源廳.江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江西技術出版社.
[3]江西省國土資源廳.江西省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專題研究報告.
TD167
A
1004-7344(2016)35-0190-02
20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