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
(成都列五中學 610066)
淺談阿司匹林的臨床副作用
陳卓
(成都列五中學 610066)
阿司匹林是臨床中的常用藥物,在多種疾病的治療中都有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針對阿司匹林的臨床作用機制與副作用進行分析。
阿司匹林;作用機制;臨床副作用
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發現它還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將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楊酸衍生物與聚乙烯醇、醋酸纖維素等含羥基聚合物進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產物的抗炎性和解熱止痛性比游離的阿司匹林更為長效。阿司匹林在臨床中的用途非常廣泛,其中的基本藥理就是鎮痛、解熱、抗炎作用,可以治療神經痛、壓痛、頭痛、肌肉痛、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在醫療水平的發展下,阿司匹林更多的新作用被發現,但是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副作用。
阿司匹林的應用可以有效延緩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病情進展,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臨床研究顯示,人體過氧化反應的主要產物就是血清丙二醛,血清丙二醛的水平影響著人體CRP的狀態,如果出現CRP,那么人體體內就會產生大量自由基,其中OH與O2-的毒性是非常大的,在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體內,MDA含量顯著升高,這就顯示,在高脂環境下,會出現嚴重的CRP,CRP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誘因。而阿司匹林的應用可以顯著減少血清丙二醛的含量,可以起到理想的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此外,阿司匹林也有一定的抗微血栓形成的作用,減少患者周期性冠狀血流的變異,有效降低了心肌梗死與心肌缺血的發生率。
阿司匹林對于腦中風有著顯著的效果,是治療缺血性中風的常用藥物,臨床實踐顯示,缺血性中風患者在發病后的2~4周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與復發率。此外,還有文獻顯示,對于心血管疾病高?;颊撸褂冒⑺酒チ挚梢詫⑿难苁录l生率減低25%,致死性心肌梗死危險率降低至30%,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中有著廣泛的作用。近年來美國某家醫院的研究顯示,采用阿司匹林聯合用藥法可以顯著降低結腸癌的危險,該醫院對1.5萬名心臟病患者進行了臨床藥理實驗,顯示聯合使用阿司匹林以及降膽固醇藥物可以將患者體內早期出現的癌細胞殺死,顯著降低了結腸癌患者的死亡率。
2.1 過敏反應
過敏反應是藥物的常見反應,并非所有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后都會出現副反應,只有某些體質特殊的人群才會出現過敏反應。臨床顯示,部分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之后,會出現哮喘、皮疹、神經性水腫等不良反應。此類患者大多年齡偏高,有鼻息肉史與鼻炎史,如果患者出現此類過敏反應,可以及時應用皮質激素。
2.2 胃黏膜損傷
部分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之后會發生胃出血、胃潰瘍、胃黏膜反應等并發癥,國外的研究顯示,部分患者在連續多天服用中等劑量的藥物之后,大便隱血結果顯示為陽性,之所以阿司匹林會損傷患者的胃腸粘膜,就是由于阿司匹林為酸性藥物,會破壞患者的胃黏膜。如果采用注射的療法,也會通過人體胃黏膜中的脂蛋白對胃黏膜產生破壞作用,致使胃酸逆流,繼而彌漫到組織細胞中,引發毛細血管出血。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前列腺素的應用可以對胃黏膜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能夠減少為粘液分泌,為了避免該種不良反應的發生,在口服阿司匹林后,建議患者在飯后服用抗酸劑,有胃潰瘍、胃出血史者,建議避免服用阿司匹林。
2.3 肝腎損害
由于阿司匹林引起的肝損害往往并非藥物因素導致,與過敏反應、肝細胞中毒等因素相關,臨床數據也顯示,在血清中阿司匹林濃度降低之后,患者轉氨酶數據會逐步恢復正常,因此,臨床中多認為肝損害并非由于阿司匹林本身因素導致。長時間服用阿司匹林也會引起腎功能不全、腎乳頭壞死、間質性腎炎、腎功能減退等并發癥,在長期用藥過程中,會引發腎小管細胞鉀出現外流問題,情況嚴重者下端尿液還會出現蛋白,對患者的機體造成嚴重的影響。
阿司匹林75mg/日可有效降低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危險。這一劑量也可降低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患者腦卒中和死亡的發生率。歐洲一項腦卒中預防研究顯示,既往有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和腦卒中病史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25mg,每日2次,即50mg/日可降低腦卒中或死亡的危險。臨床實踐證明,患者即使服用比表中劑量更高的阿司匹林,療效不會進一步增加,但副作用的發生卻大大增加。因此在治療各種血栓性疾病中,患者應該使用最小的有效劑量,亦即長期應用50~160mg/日,以達到最大療效,而毒副作用則減至最小,這才是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最佳劑量。
[1]陳柳歡.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及其臨床應用進展[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09).
[2]王曉林,熊枝繁,曹仕瓊.泮托拉唑膠囊對長期口服阿司匹林老年患者上消化道黏膜的保護作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2(13).
[3]王化虹.阿司匹林所致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分享與疑惑解答[J].中國社區醫師,2012(41).
R971
A
1004-7344(2016)35-0316-01
201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