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一笑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學 425000)
糖尿病足的臨床預防措施
唐一笑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學 425000)
在糖尿病發生率的上升下,糖尿病足發生率也越來越高,作為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致殘率與致死率極高,截肢率達到了40%以上,對患者與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本文主要針對糖尿病足的危害與臨床預防措施進行分析。
糖尿病足;危害;臨床預防措施
在各類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糖尿病發生率逐年上升,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患者人數也逐年增多,糖尿病組屬于糖尿病患者的常見并發癥,致殘率與致死率極高,截肢率達到了40%以上,提高對該種疾病的認識尤為關鍵。
糖尿病足即糖尿病支端壞疽,是由于周圍神經病變合并感染引起,屬于糖尿病神經病變的一種類型,糖尿病壞疽不僅僅集中在足部,可發生于背部、手部、頸部、面部等,多見于足部。在病理與生理變化上,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代謝功能的紊亂,導致大中小血管與微血管出現病變,加上患者免疫功能偏低,很容易受到感染因素的影響。臨床認為糖尿病足的發生主要是由于四個因素的影響:①血管病變的影響,血管病變主要指大血管病變,多發生于心腦與肢體主干動脈,由于該種原因引起的糖尿病足在臨床上稱之為糖尿病動脈閉塞癥;②足底壓力的影響,足底壓力異常增高也是引起糖尿病足底潰瘍的重要誘因,具有典型的特異性;③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在微血管與大血管病變的影響下,營養神經血管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器質性病變與功能改變,引發缺血性神經炎與神經營養障礙;④感染因素:感染雖然不是引起糖尿病足的主要誘因,但是是加速疾病法陣的一個誘因,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在出現感染后往往難以控制,若患者受到感染,那么血液中促凝物質會大幅增加,加重肢體缺血情況。
2.1 控制血糖、血壓與血脂
對于糖尿病患者,一般采用飲食控制與口服降糖藥的方式,如果藥物無法控制,可以采用胰島素,如果效果不佳,可以靜脈泵入,及時糾正水腫、蛋白尿等不利因素。此外,還要加強對癥治療,讓患者保持臥床休息,減少身體負荷,適當抬高患肢,促進下肢血流的回流,如果患者無法保持臥床休息,則需要在生活中再三注意,避免復發。
2.2 定期進行篩查
定期篩查是早期發現糖尿病足的重要手段,應該將危險因素的識別最為預防糖尿病足的首要步驟,對于高?;颊?,需要每年開展四次全面的足底檢查,如果足部出現外傷,需要第一時間就醫。在預防性檢查方面,目前臨床中常用的就是多普勒血管與下肢周圍神經聯合檢查的方式,該種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早期診斷的準確性。診斷主要參照踝肱指數,如果>1.31或者不足0.5,則為高危人群。
2.3 加強預防教育
對于糖尿病患者,不僅要做好早期健康教育,還要開展預防性的足部護理活動,讓患者了解糖尿病足的危害與危險因素,將傳統的被動管理形式轉化為主動管理。研究顯示,對于糖尿病患者,需要加強足部日常管理,尤其是襪子、鞋方面的護理知識培訓,對于高危患者,需要讓其了解全面、系統的足部護理知識,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在家中應該每天檢查足部,看是否存在水皰、損傷、擦傷、雞眼、感染問題,每晚用溫水泡腳,水溫控制在37℃,對于溫度不敏感者,可以使用溫度計測量水溫后再泡腳,時間需要控制在10min。如果皮膚干燥,需要及時涂抹護膚露,正確修剪趾甲,若視力不佳,可以由家人代勞,避免使用化學試劑處理,如果存在真菌感染,需要及時就醫,在寒冷季節,盡量少使用電熱毯、取暖器與熱水袋,避免皮膚被燙傷。
2.4 適當按摩、加強鍛煉
適當鍛煉可以促進患者足部血液的循環,建議糖尿病患者每天可以堅持鍛煉,如提腳跟、甩腿等運動,在清晨或者睡前,適當抬高下肢,平臥交替,鍛煉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促進下肢血液的循環。此外,足穴按摩也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肢端麻木感、冷感與疼痛感,應用重點加強按摩法,按摩足部腎、垂體、十二指腸、涌泉、三陰交、胃、胰腺,按摩要遵循平穩、柔和的原則,以輕微痛感為宜。
糖尿病足部并發癥是糖尿病患者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中晚期治療棘手,不但導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負擔。糖尿病足的治療是個系統工程,全方位統籌使足部動脈血液供應改善、感染的有效控制和血糖達標,這是治療的關鍵所在,糖尿病足的治療以預防為主,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糖尿病足診療水平的提高及認識程度的加深,糖尿病足的預防、診療必將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1]王 芳,張留巧,蔣運蘭,文俊,杜明.糖尿病病人足部預防護理知識與行為狀況的調查研究[J].護理研究,2010(03).
[2]王磊,魯正鮮.糖尿病并發皮膚潰瘍及糖尿病足52例護理體會[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5(02).
[3]李麗君.心理護理干預對預防糖尿病足患者產生抑郁情緒的意義分析[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5(01).
[4]徐勤容,陳育群,吳麗琴.規范化管理糖尿病護理小組提高??谱o理質量的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14(01).
R473.5
A
1004-7344(2016)35-0328-01
201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