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峻瑀
(湖南省長沙市南雅中學 410129)
淺談復合絕緣子的應用
曹峻瑀
(湖南省長沙市南雅中學 410129)
在架空輸電線路中應用復合絕緣子可以減輕線路負擔,提升線路的運行安全性,表現出良好的前景。本文主要針對復合絕緣子的應用進行分析。
復合絕緣子;應用;分析
復合絕緣子是一種可以應用于架空輸電線路中的特殊絕緣控件,它比瓷質絕緣子的重量要輕,可以降低輸變電線路架線鐵塔的負擔,強度要高,具有很好的憎水性能,而且其耐污性能優異。它的制造工藝簡單且造價低廉,使用過程中進行維護也很方便。隨著我國用電需求量的加大,輸變電線路建設的進程加快,復合絕緣子的需求量也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我國復合絕緣子的研究和發展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其制造技術也突飛猛進。復合絕緣子由于其優秀性能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到輸電線路中,特別是在高壓輸電線路領域中應用效果良好。下面我們將結合復合絕緣子的應用現狀,分析其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
復合絕緣子有棒形懸式復合絕緣子和針式復合絕緣子,也有橫擔復合絕緣子、支柱復合絕緣子以及防風偏復合絕緣子等不同的類型。復合絕緣子的制造工藝簡單,價格低廉,性價比相對較高,具有優異的耐污閃和冰閃性能,并采用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原材料,使之不僅具有穩定的機械性能,而且還使得其運行的安全可靠程度大幅提高。尤其可貴的是,復合絕緣子免清掃,免維護,具有很好的防抗震性能和防爆性能,它的這種優勢地位遠超傳統的瓷質、玻璃絕緣子。復合絕緣子的這種特性使得它能夠入選高壓和特高壓的輸變電線路中,有效保障了輸變電線路運行的安全性。
近年來,隨著電網的高速發展,我國復合絕緣子的產業迅速壯大,促進了我國硅橡膠復合絕緣子制造技術的迅速發展,至今已經能批量制造40.5~1100kV電壓等級交流復合支柱和空心絕緣子,并大量在電力系統投入使用,逐步代替了20世紀90年代的瓷質絕緣子和玻璃絕緣子,改變了傳統以瓷質為主的絕緣子結構,拓展了輸變電高壓和特高壓輸電線路方面的技術領域,并快速占領市場。我國的復合絕緣子在110kV以上的掛網運行數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位,遠超美國。
隨著復合絕緣子制造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國在這方面也積累了大量經驗。復合絕緣子在高壓輸電線路上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甚至大量出口,其應用前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高壓輸電線路的設備配置較低,在各方面還存在不少疏漏有待完善,而復合絕緣子綜合性能較高,可與瓷質絕緣子和玻璃絕緣子互換,因此還需逐步將其替換成復合絕緣子。
(2)復合絕緣子免清掃,對于電力工人來說,可以大大減輕他們日常維護的工作量,勞動強度減小,并且維護成本也遠低于瓷質絕緣子和玻璃絕緣子。
(3)復合絕緣子工藝簡單,易制造,整體尺寸及受風面積較小,有效降低構架尺寸,功耗低,成本低,相對于瓷質和玻璃絕緣子有較大的優勢。
隨著人們對防污閃技術認識的提高,復合絕緣子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運行部門對復合絕緣子的態度從疑慮、接受到歡迎,這都可預見,復合絕緣子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復合絕緣子應用廣泛,其在高壓輸電線等方面的投入使用越來越多,大部分復合絕緣子都表現出了優良性能。但其不足之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使用領域的不斷擴大逐漸顯現出來。它的力學性能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而不斷下降,脆斷和閃絡引發的事故不斷出現,對輸變電系統的安全運行產生了很不利的影響。這應該引起相關部門和科研力量的注意,繼續開發新的技術,以此來提高復合絕緣子安全使用的性能和質量水平。這包括幾個方面:
(1)延長復合絕緣子的使用周期。復合絕緣子的使用壽命制約著復合絕緣子的進一步發展,應該研發新的配方并改良其制造工藝,提高復合絕緣子的質量水平,將其壽命提高到20~30年。
(2)改進復合絕緣子的均壓裝置。優化均壓裝置使電位分布得到改善,針對金屬附件采取合理的保護措施,使其不會受到漏電起痕和密封性能差的破壞。
(3)采取措施對復合絕緣子的傘裙參數進行優化。研究表明,對污閃電壓產生較大影響的是復合絕緣子的傘裙參數,截止到目前為止,相關的技術已經比較完善,復合絕緣子污閃性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就目前所知,爬電距離容易出現短接問題是因為復合硅膠與空氣界面擊穿強度大的緣故。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復合絕緣子應用市場的擴大,人們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并吸取了相應的教訓。人們對復合絕緣子的使用逐漸得心應手,在未來階段下,復合絕緣子必然有更好的發展潛力。
[1]張 銳,吳光亞,袁 田,姚 濤,張 勤,徐 濤.我國復合絕緣子關鍵制造技術的發展與展望[J].高電壓技術,2007(01).
[2]袁駿.特高壓線路用復合絕緣子的機械性能[J].電網技術,2006(12).
[3]范建斌,殷 禹,張錦秀,劉新平,藍耕,李成榕,劉燕生.復合絕緣子運行狀況評估方法[J].電網技術,2006(12).
[4]閆永利,閆軍,郭福根,劉磊.運行合成絕緣子電氣及機械性能的試驗研究[J].內蒙古電力技術,2004(03).
TM216
A
1004-7344(2016)35-0143-01
201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