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蓮
茶道藝術家要有非“好茶”不泡的膽識。人們大多贊賞好音樂、字畫、舞蹈等,認為那是了不起的學問,能夠把這些事情做好,值得叫人欽佩。但說到泡茶(含喝茶)一定要用好茶,大家就責備這是感官口欲之貪,嚴重的甚至批評泡茶者人格粗俗,道德素養低級。
茶喝得少者、對茶的認識膚淺者不會明白,喝了不好的茶,身體要消耗很多能量去消化它,精氣神變得萎靡,靈魂是很難莊嚴到哪里去。讓身心郁悶之物,談不上什么藝術不藝術,實不應拿來喝。變質的茶容易看得出來或聞得到:發霉、有焦氣煙氣、污染和酸餿,可以一口回絕。然而不是人人都有本領辨別“非好茶”,知道哪一支是“非好茶”而又有勇氣不泡便成了茶道藝術家的品味。
好茶與標簽、流行、品牌無瓜葛,價錢可高可低,可發酵、可不發酵、可發酵一點點,可老、可新、可半老不新,生熟可以有很多不同層次,鮮葉不一定是稀罕品種,有沒有親自到山上采茶制茶無所謂。“非好茶不泡”無公式化系統可套,除了長期培養各種知識,除了長期泡,周而復始地泡,除了在自己固定的茶席泡,還需要在任何一處都會泡,還需要一點收放自如的即興趣味。如:有人送來一泡四十年老六堡,打開看,像袋泡茶那般裝在濾紙小袋的碎茶末,是分茶時在藤蘿底留下的,依然寶貝著。馬上找來吃英式下午茶才用的銀質過濾網,將濾紙袋撕開,六堡茶碎末裸身悉數倒入網中,提著網在壺口上,把熱開水往下沖,茶湯就直流進茶壺,喝了連茶主也嘆息自己泡的從來沒有這么清澄澄湯色與甜爽甘醇茶味。
茶道藝術家不能躲在家里才會泡茶。茶道藝術家要在短時間閱讀茶葉的來路、倉存品質、是否值得泡。決定泡了再決定怎么泡,棄袋取茶,排除附吸在濾紙袋的紙味及潮味。茶碎不投壺只讓熱水流過取湯,避免出湯時碎末堵塞壺孔令味道荒腔走調。茶道藝術家有一份瀟灑,來自與茶肝膽相照的情義,隨便沖泡任何一支茶不失手,不怕泡茶末,有必要泡號字級百年普洱時也絕不怕茶貴、不怕茶老,很陜站起走進泡茶席掌壺—一擔心別人泡壞了。
茶道藝術家恐怕是必須要把眼光訓練至非常犀利仿佛天生的樣子,于他人地方泡茶,也馬上知道現場有些什么優秀兼適合的茶壺與器具,指揮若定,搬過來用仿佛那些茶器就是屬于這一支茶的,沒有扭捏之態,茶器主人這才清醒自己擁有這樣的好東西而從來沒有將它們好好表現。茶道藝術家還要愛水、懂水,建立非“好水”不用的志趣。水生長的環境、裝水容器(包括水瓶、茶壺、茶海、茶杯等)的性質、加熱保溫方法等等的變數,操練不夠、見識不夠,一沖下去就把茶葉浪費掉了。不論何時何地泡茶,都要想辦法將心目中理想的好水運輸到泡茶所在,比如從馬來西亞帶五或十公升到山東青島。或找到當時當地最好的水,通過當地朋友先找,抵達地點后一一試喝,清水、泡成茶湯、冷的、熱的,喝幾遍,喝到好了再買。最要命的是,茶道藝術家必須非常尖銳,最好是個“龜毛”,嗅嗅空氣就知道不對路,比如泡茶現場提供用木塞的保溫瓶,木塞使水生異味,再好的茶也變烏有,茶道藝術家必預先發現,必不妥協,想辦法解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