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于中國,注定會是個攻堅之年。經濟步入新常態后,接下來的路怎么走?經濟增速與產業轉型之間的關系,是像前些年有些地方的投鼠忌器,還是置死地而后生?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是延續以前破壞式增長的老路,還是努力讓生態的保護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
我們選擇了一些地方進行觀察分析,它們涵蓋省、市、縣幾級行政區域,分布在中國的東、中、西部,在經濟轉型中所處的階段不同,在相似的壓力下擁有的機遇不同,但它們都在努力尋求突破的路徑:浙江在探索“浙商回歸”、“四換三名”、“五水共治”、“特色小鎮”;貴州希望以大數據帶動落后地區的彎道超車;“一帶一路”上的橋頭堡寧夏,則希望高舉開放的大旗,一路向西;而承擔了長江保護重任的湖北省,正將“拉經濟后腿”的生態保護,轉化成經濟發展的動力。此外,還有一些市縣,也在深挖各自的潛力,以求可持續發展。
人們期待這些立足于自身實際的探索,為中國找到一條更可持續因而更有安全感的綠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