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陳燕妮+胡敏
有想法的人到哪里,哪里就會興旺發達。日前,成都出臺了《關于深入實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加快打造西部人才核心聚集區的若干政策》,該“史上最強人才鼓勵計劃”宣布: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將增加至20億元,國際頂尖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地方高級人才,分別給予300萬元、200萬元和120萬元的資金資助;舉薦人才的“伯樂”也將獲得最高20萬元的獎勵;對頂尖團隊中屬于國家(國際)重大戰略項目的,給予最高1億元的綜合資助。成都還相繼在知識產權保護、金融支撐、開放合作方面出臺促進政策,全方位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過去一年,成都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主攻方向,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黃新初對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非常重視,多次到在蓉高校院所調研,強調要加快培育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的新優勢、新動能,探索出一條具有成都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創新驅動正加速成為成都經濟發展、城市轉型的新引擎。“創業之城、圓夢之都,成都創業、創業都成”正成為成都的新名片。
據統計,成都的軟件園規模已超過上海張江列全國第二。成都還被《財富》雜志評為2015年“中國十大創業城市”,在新增企業數量、專利發明申請量成都均居中西部前列。“北京年輕人創業是從技術出發,成都年輕人創業是從市場出發。”BBD(數聯銘品)CEO曾途說。
“新常態”下,成都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推動經濟轉型的路徑,具有樣本意義。
“我們和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是同一種節奏。哪兒來的‘少不入川?”BBD(數聯銘品)的曾途向《中國新聞周刊》直言,去年他飛了二十多萬公里,平均一兩天飛一次,他的團隊春節都還在加班。在曾途看來,成都人也蠻拼的,只是成都人更追求生活與工作的平衡,并不是北上廣的焦慮模式,而是成都的平衡模式。

“菁蓉匯”郭縣專場上,大學生路演項目收獲眾多投資意向
曾途所在的BBD,創始人基本為成都人,公司成立于2013年7月,截至2016年2月,已完成C輪融資,其愿景是致力于做大數據金融風險管理專家,為全球客戶提供大數據指數及高端金融咨詢服務。兩年多來,公司以成都為基地,在北京、上海、貴州、深圳和杭州設有分支機構,在中國香港、新加坡、英國倫敦設有子公司。
這是一家典型的高增長企業,難怪其內刊定名《BEAT》:是打擊,是節拍,是心跳,是成功的節奏。“像華為、華大基因是深圳的名片一樣,BBD將成為成都面向國際的一張靚麗名片。”公司定下了這個愿景。
在網絡時代、全球化浪潮中,成都與上海、東京、硅谷踏在同一個節奏上。“樂享是一種心態,一種生活方式。比如成都太陽少見(蜀犬吠日),太陽一出來,人們覺得不曬曬就不過癮。成都式樂享是幽默、樂觀,和懶散不同。你看,我們連續加班到凌晨3點,成都不也和北京中關村一樣嗎?”
當然,成都人戀家,只要有好的平臺,就能留住創業者。讓曾途頗為自豪的是,BBD這類科技公司,能提供一個這樣的平臺,吸引了包括海歸等眾多精英。“假設BBD在北上廣,人才可能是不容易留住的。”曾途坦陳。
成都出臺的“史上最強人才鼓勵計劃”,對BBD可謂是重大利好,尤其是“對重大戰略項目綜合資助最高達1億元,國際頂尖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分別給予300萬元、200萬元獎勵”這樣實惠的條款,將推動BBD團隊培育和引進更多大數據頂尖人才和金融工程頂尖人才,驅動大數據領域創新成果產業化,成都將誕生更多為國內外矚目的大數據產品。
像BBD這樣輕資產、高成長、重研發的新經濟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之一就是人才。公司創始人周濤教授不久前剛剛和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等一起當選央視“年度十大科技創新人物”。BBD是一個由最強大腦組成的“學霸特攻隊”,團隊成員的關鍵詞有教授、博士、海歸、高考狀元等,還有跨國機構聘請來的高管。
2015年,成都在多個方面給予了BBD支持資金,其中包括成都市云計算、大數據及下一代互聯網示范項目、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新產品、大學生創業啟動和房貼等。
BBD團隊看好成都未來的轉型。隨著成都產業的轉型升級,為新興產業增長提供了巨大空間。國家制訂了扶持新興產業戰略,成都作為先行先試城市必然走在前列。
BBD將于3月與財新傳媒一道推出“中國新經濟指數”,研究發現,中國經濟的PMI受制造業不景氣影響一直處于榮枯線上下,但另一股力量即新經濟力量卻在暗長,必須用指數把這股力量挖掘出來。當然,BBD自身就是這股力量一分子。
接受完采訪,曾途奔向下一場,一系列洽談在等著他了。
1.BBD希望成為成都新經濟企業的典型代表。
2.在大數據金融風險管理之路上,BBD奔跑起來。
3.猴年玩出新產品,玩出一個大數據的新世界。
4.成都是一座幸福感很強的城市,但BBDer(BBD對員工的昵稱)每天都很忙碌,希望新一年能在忙碌之余,抽出更多的時間陪陪家人。
尼古拉見面就向記者推薦他的《道德經濟》——“后危機時代的價值重塑”,書的中文版已由中信出版社負責出版發行。
“道德經濟”作為一個新興的社會化模型,讓企業通過新型合作尋找到創新平臺和新的商機。來自丹麥的尼古拉是這一理念的推廣者和實踐者。在北京時朋友們建議他來成都踐行他的理念。
于是他到了成都,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家子。他選中3D打印技術作為突破口,認為他的創新平臺能提升西部制造業的生產效率。采訪時他的團隊正忙著在白板上畫框圖。
來成都之前,尼古拉是各國政府以及聯合國認可的專家,中歐城鎮化領導力項目的首要歐盟專家,也曾被授予“2014 中國城市化貢獻力人物”。他的職業生涯開始于丹麥中央銀行和倫敦摩根大通投資銀行。
為什么看上成都?尼古拉一是看上成都的高增長性,另一個也是更重要的是其理念能在成都這樣包容性、創新性都很強的城市實踐成功。
當然,還有家庭原因,他和夫人都認為成都獨特的城市氣質很適合孩子成長。他有兩個小孩分別為5歲和8歲,都在成都上學。盡管小孩是班上唯一的“小老外”,但他并不擔心孩子落伍,甚至認為西方小孩能在中國成長是件很有價值的事(a big gift)。
至于說到個人事業,他與他的團隊——多數都具有類似理想,希望在成都建立起對中國甚至對世界都有影響的創業孵化模式——簡單講,叫3D打印創新空間,在此平臺上推廣最前沿技術。成都正走在未來之路上,這里有廣闊市場。所以,他和他的小伙伴就來了。
當然,除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和成都樂享的生活方式之外,最吸引他團隊的就是這里巨大的市場機會。成都的基礎設施建設正吸引眾多跨國企業落戶,有著“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的宏偉抱負。
尼古拉坦言,成都給自己樹立國際大都市的目標,首先要解決人才問題,他表示會在朋友圈向海外的朋友大力推薦成都。
1.我夫人作為時尚設計,希望在成都借助網絡創立自己的工作室。
2.我個人希望在成都建立數字化制造的平臺(innovation hub),為全國甚至全球服務。
3.希望我建立的這個平臺能讓員工發揮自己的潛能,建立職業尊嚴,為未來發展積累資本。
4.希望我個人也能為成都推薦一些國際人才,他們來了會被成都的魅力震驚的。
5.希望我能快點學會漢語,學會成都話,否則我是家中四口人中唯一說外文的人。
從2015年至今,對35歲的伍欣來說,是收獲頗豐的一個階段,他的成都云暉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云暉航科”),作為四川首家“互聯網+航空”領域的企業,成功掛牌新三板。公司一個分期投入近2000萬元的“空中互聯網實驗室”正在修建中。
云暉航科是成都天府軟件園孵化出來的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創業六年來,公司先是專注于開發機上娛樂系統,為乘客提供電影、電視、音樂、游戲等人機交互的服務;未來,公司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家提供機上娛樂系統WIFI平臺的企業,讓人們在飛機上可以聊天交友、查找旅行攻略甚至購物。
伍欣是個土生土長的成都人,但他的創業之路是從上海開始。川大畢業后,他要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上海工作兩年后,相繼創辦了兩家與游戲相關的公司。2010年,移動互聯網的浪潮撲面而來,伍欣不想錯過這個“風口”,又幸遇上一直在從事機上娛樂系統開發的合作伙伴,兩人一拍即合,開始了新一輪創業。在考察了北上廣以及杭州、西安、武漢等城市后,他們最終還是決定落戶成都高新區。
事后證明這是個明智的選擇。其實在成都高新區內,像伍欣這樣從北上廣甚至海外回歸成都創業的人不乏少數,這讓他們的企業在創業之初就具備了國際化的視野和氣質。
成都高新區給予了創業團隊大量的扶持政策,云暉航科成立不久就獲得了機上WIFI項目資金支持,此外還有稅收減少、房租優惠等扶持。伍欣對高新區的辦事效率尤為稱道,注冊一家新公司兩天就辦理完畢;隨著公司慢慢壯大,需要的場所也越來越大,云暉航科創業六年搬了三個地方,天府軟件園總是第一時間幫他找到最合適的辦公場所。
伍欣坦陳,對于創業者來說,最需要良好的創業生態環境,而成都從來就不乏創新的基因。成都不僅出臺了“創業天府”行動計劃,還不定期開展“菁蓉匯”活動,為創業者提供了無門檻的平臺。天府軟件園內經常舉辦成功創業者、行業專家等頂尖人才的交流沙龍,幫助創新創業團隊快速成長。
而公司迫切需要的游戲人才在本地能以最優性價比獲得。數據顯示,2015年成都高新區已聚集游戲企業400余家,從業人員約1.5萬人,全年實現銷售收入82.4億元,同比增幅35.97%,在成都“雙創”中扮演著“黑馬”和引領者角色。
作為成都人,回故鄉創業,伍欣最看中的是這里善于平衡創業緊張節奏與舒適生活。天府軟件園位于成都市區南部,這里節奏要快得多,但離世界更近。
“不快不行,畢竟移動互聯網的江湖瞬息萬變。”伍欣說,“但成都固有的生活不會改變。你在工作上壓力很大,受了什么委屈,回到家里,家里人會對你說‘無所謂嘛。”
伍欣相信,正是這樣的一種寬容失敗的創業環境反而更容易有創意的作品誕生。
1.希望云暉航科能夠成為成都本土明星企業,成為“成都造”的代表公司。
2.公司成功在主板上市。
3.成都高新區能夠發展成西部的“硅谷”,有越來越多有實力的本土企業與國外抗衡。
4.希望成都打造更多的“天府軟件園”。
5.天府軟件園周邊能夠有更多性價比高、環境較好的配套公寓可以提供給畢業不久的員工。
2015年年初,高臻臻在朋友圈里發布了一條營銷課程分享會,他沒想到的是有1000人來聽課,有從法國打飛的趕回的留學生,也有成都賣挖掘機的老板。那天他講了4個小時,幾乎無人退場。
高臻臻,老枝花鹵創始人之一,擅長互聯網技術、廣告營銷策劃。少不經事時,高臻臻將某教育網站進行了“修改”,落下“黑客”之名還登上了報紙的頭條。高臻臻從2001年當“黑客”開始創業,大大小小歷經20多個互聯網相關項目。他曾是四川地區最大的網絡社區成都吃喝玩樂網CEO,中國最大的移動互聯網廣告公司北京力美廣告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如今,他是老枝花鹵聯合創始人,致力于中國傳統行業的互聯網化改造。
“表面上看我賣的是鹵菜,但這是有著互聯網基因的鹵菜。”高臻臻經過多次創業經歷之后,一直在尋找好的創業時機,最終,成都美食成為了突破口。通過企業代工生產鹵味熟食,然后借助互聯網銷售到全國各地。
翻開高臻臻的創業履歷,成都是一個他繞不開的城市,成長于斯,興業于斯。“從北上廣一些大公司回成都創業的人,明顯增多了。”在他的心目中成都是“中國第四城”,北京、上海、深圳之外,另立標的。
現在,創新創業的氛圍在成都越來越濃,林立的創業園區,隨處可見的創業標語,也正在刷新這個城市的商業文化。
“以前人們習慣在茶館里談生意。”高臻臻說,如今大家更喜歡在“眾創空間”碰撞靈感,團伙成員、合伙人、投資人、行業信息、政策支持等一系列創業要素都能在這里找到。
在最近兩年,高臻臻也漸漸感受到了成都創新創業政策對整個商業環境的影響。“以前在成都找一個合伙人是很難的,現在我每天所見的人中幾乎都在談創業談項目”。
老枝花鹵在2015年獲得了一筆千萬級的融資,投資人正是看中他們團隊的實力。融資之后,互聯網企業老枝花鹵做了店面拓展和品牌推廣,今年他計劃進入北上廣深市場開拓直營店。“我們現在就是一只小鳥,但借助互聯網我們玩轉的是整個天空。”在成都未來將誕生更多的互聯網企業,并以成都為中心輻射全國甚至全球,因為這片土地已植入“商業基因”和“互聯網基因”。
1.希望老枝花鹵能讓全國人民了解成都文化,成為成都名片之一。
2.希望成都擁有更多的全國知名企業。
3.希望成都能有更多的太陽天(這個估計難)。
4.希望成都女孩更加漂亮。
5.希望成都在全世界有更大的知名度。
段麗麗身上有諸多標簽:80后、女博士、市人大代表、全國科技致富女能手、成都金滿堂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四川省中按檢測有限公司總經理——她在成都的多個區縣建立了綠色農業種植園區,面積達3300多畝,在追求自己現代農業夢想的同時,也帶領當地農戶增收致富。
來自瀘州的段麗麗從四川農大博士畢業,與朋友一起創立公司。當時看中了成都資源多,鼓勵大學生創業,還專門出臺了“蓉十條”等鼓勵校院地協同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政策。
農業園區日漸成熟壯大,段麗麗遇到了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擇。2012年,云南大學的一個分院向她遞來“橄欖枝”,希望她能到該校去任教,并給予20萬元的安家費和副教授職稱。對于優厚的待遇,段麗麗并非沒有動心,但是看著這個剛剛起步、能夠實現自己多年農業理想的新基地,她最終選擇了留下。
創業之路總是布滿荊棘。段麗麗曾遇到資金周轉困難的挑戰,政府的人才資助計劃也給了不少幫助。她先后獲得了四川省“千人計劃”、成都“高層次人才”計劃的資金支持。
2014年,夢想成為像格力董明珠那樣女企業家的她,又創辦了另一家公司——四川省中按檢測有限公司,是四川第一家做食品全產業鏈檢測的公司,目標是五年內上市。她引以為豪的是,能成功說服“北漂”合伙人來成都共同創業。提到在成都創業的感受,她說,成都創業環境好,市場機會較大,工作環境及基礎設施良好,人力成本相對合理,職能部門在很多層面和領域的支持力度大,自己也在農業政策上得到了相應的資金扶持。“成都還會定期舉行蓉漂茶敘活動,傾聽創業者的心聲,及時地幫忙創業者解決困難。”“相比北京,成都的生活成本較低,在保持較高生活質量的同時,又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為什么不呢?”她說。
1.希望成都的天空越來越藍。
2.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來到成都,加入我們的創業團隊。
3.創業緊張的同時,希望繼續保持喝茶、吃火鍋的幸福生活節奏。
4.希望自己的食品檢測公司能盡快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