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王子謙
作為海南省唯一的大城市,海口的發展對于當地有重要意義,但多年以來規劃建設中的問題不僅被本地市民詬病,更成為影響整體發展的大問題。
變化始于2015年7月,當月海口市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動員大會,正式開展綜合整治工作。短短半年間,市民和游客看到城市發生了巨大變化,“雙創”正在喚醒一座城市,同時提升了椰城的顏值。近日,《中國新聞周刊》專訪了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書記孫新陽,請他介紹海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的邏輯和思路。
中國新聞周刊:海口市正在進行“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的創建(以下簡稱“雙創”),這是出于怎樣的考慮?
孫新陽:在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新形勢下,我市提出了搶抓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棚戶區改造新政、全省“多規合一”重大機遇,努力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城市、大南海開發區域中心城市和海南“首善之城”的發展思路和目標。
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動員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也需要依托一個能夠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的好抓手。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2015年7月,海口市提出把“雙創”作為打造城市升級版,提升城市競爭力,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抓手。
海口頭上頂著國際旅游島省會城市、中國最大經濟特區省會城市的光環,自身卻處在全國僅有的6個既不是全國文明城市,也不是國家衛生城市的陣營之中,這種現狀,的確比較尷尬。首先,海南省委省政府對海口寄予厚望,希望我們發揮領跑全省實體經濟的龍頭擔當,輻射周邊、帶動全省的服務擔當,黨員干部踐行“三嚴三實”的示范擔當。海口要扛起“三個擔當”,必須加快發展,各項工作要走在全省前列;其次,海口先后獲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等諸多榮譽,但不是全國文明城市與國家衛生城市的現狀,我們難以向中外游客、向我們的市民群眾做出令人滿意的答復;此外,當前創建工作的形勢和內容發生了很大變化,創建要求越來越高,考評標準越來越嚴,競爭越來越激烈,而海口由于起步較晚,欠賬較多,尤其是城市管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還有不少短板,要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難度加大。所有這些,都讓我們感到極大的壓力。
中國新聞周刊:“雙創”不僅包括硬件的改善,還包括觀念的更新。你在剛剛上任時曾向干部推薦《天大的小事》一書,是否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書記孫新陽
孫新陽:“雙創”包含著經濟指標、環境面貌、基礎設施等硬件,又包含著人文環境、公共秩序、市民素質、社會風氣等軟件。不管是硬實力的累積,還是軟實力的提升,工作都要從一條條小指標抓起,從一個個小細節做起。《天大的小事》就是在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我到海口工作后,感覺到海口在城市管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有很多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建設、管理上存在各種落后的觀念,比如,在管理中如何更好地貫徹落實依法行政,在服務中如何體現人文關懷,讓城市充滿愛心與溫度。這些觀念不改變,就是把城市搞得再漂亮光鮮,也不足以讓人們留戀。
中國新聞周刊:現在距離2017年全面驗收還有1年多時間,你提到的要以超越常規的認識、舉措、力度和方法抓創建,任何按部就班,循規蹈矩都只能貽誤工作。這句話怎么理解?
孫新陽:我們將今后一年多的工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制度建設、工作常態化階段,力爭2016年在9個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城市(省會)測評中排名前3,同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完成省愛衛部門的技術評估以及整改工作,順利通過綜合評審并由省愛衛部門向全國愛衛辦推薦。第二階段是鞏固提高、提升水平階段,力爭2017年跨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同時順利通過全國愛衛辦的綜合評審,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命名。
現階段,海口創建的難點在于,一是還有部分干部和群眾的認識和信心不足,部分干部和群眾的固有思維模式是海口各方面的基礎薄弱,歷史欠賬太多,這都給“雙創”工作的深入開展帶來阻力;二是城市規劃建設先天不足,主城區商業區、文化區、居住區混雜,一些街區建筑立面五花八門,成為城市發展管理的軟肋;三是基礎設施薄弱缺損,市政道路、地下管網、排水防澇、公共文化服務等設施歷史欠賬較多,短缺破損嚴重;四是城市管理粗放缺位,存在不到位、不精細、不經常的現象;五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任務很重。
針對這些難點,我們將重點抓好幾項工作,一是繼續加強對干部的思想引導和對群眾的宣傳發動;二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三是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完善城市功能。積極引入PPP建設模式,緩解政府財力緊張和基礎設施項目投資較大的矛盾;采取簡化、優化建設審批手續的方式,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進度;以城管綜合執法改革為契機,推廣道路交通秩序聯合執法經驗,改變過去各部門“各自為政”的局面,由各區針對不同類型的專項整治,牽頭組織工商、食藥監、衛生、防疫等部門,整合街(鎮)、村(居)和網格員工作力量,建立“六位一體”的綜合執法工作機制,組建專職綜合執法隊伍,加大整治力度;四是全力提升公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中國新聞周刊:目前海南正在進行“多規合一”改革試點,請介紹一下海口的思路。
孫新陽:海口創建工作經歷了十年坎坷、屢創屢敗、但矢志不渝的過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基層創建的積極性沒有很好地調動起來。為順利實現創建目標,海口必須推進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將城市管理的資源、權限、人員等配備到位,賦予基層工作必要的建設、管理、監督、執法權,確保“看得見的管得著、管得著的看得見”。2015年8月20日召開的海口市委十二屆九次全會出臺了《關于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的決定》及三個配套的改革實施方案,對深化市區鎮(街)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改革做出了具體部署,其中一個重要考慮就是圍繞“雙創”工作需求,堅持以基層、問題、需求為導向,以職能轉變為核心,以權力下放為重點,以資源下沉為支撐,遵循職權法定、能放全放,權責一致、資源匹配的原則,將審批、管理、服務、執法重心下移,人、財、物等資源向基層傾斜,把該放的權力放下去、放到位,該管的事情管住、管好,做實做強區、鎮(街道)政府,進一步調動基層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努力形成市、區、鎮(街道)責任明確、職權清晰、責權對等的管理體制,為“雙創”工作提供堅實的體制機制保障。
推進“多規合一”是中共中央賦予海南的新的重要改革使命。我們的總體思路是:搶抓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棚戶區改造政策、全省“多規合一”改革試點三大機遇,發揮“生態環境、經濟特區、國際旅游島”三大優勢,秉承“生態底線、陸海統籌、歷史文化”三大理念,以生態領規劃、以項目保增長、以棚改促建設、以“雙創”抓管理、以真心惠民生、以鐵腕轉作風,大膽探索、重點攻堅。
目前,我們已經初步搭建了各類規劃相銜接的信息平臺;編制了“多規合一”總體規劃、生態紅線劃定方案、海澄文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堅持開發邊界給生態紅線讓路,優先保障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構建“城外田園空間+城市海綿系統+濱海濱江自然岸段”的生態空間格局;建立“多規合一”的編審管理體制和行政審批機制,探索“以規劃代立項”,在美安科技新城實施極簡審批。
中國新聞周刊:新聞中不時可以看到你在“雙創”一線的新聞,如在街頭維護秩序,參加衛生清掃活動等,這些舉動引起網上熱議,有評論這是作秀,也有說“身先士卒”。
孫新陽:海口市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長、市政協主席四人任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6名市委常委任副組長,每周堅持開會研究創建工作,并利用工作日夜間及周末、節假日等開展暗訪巡查。不只是我個人,其他市領導也堅持走上街頭維護秩序、參加衛生清掃等活動,目的是動員大家積極行動起來,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我曾經說過,是不是作秀,關鍵在于是否堅持。當我們把一件正能量的事衍生為常態化的堅守,久久為功,做出成效,使老百姓真正受益,相信最終將贏得掌聲和鼓勵,這種一心為民的“真心秀”還希望越多越好。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經濟迎來新常態,海口發展面對內外環境有怎樣的變化?一邊要“雙創”謀求城市治理,另一邊要壯大經濟實力,怎樣看待二者關系?
孫新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不同程度上存在“重發展輕管理”的問題,經濟增長方式過于粗放,主要依靠能源和資源的大量消耗來支撐經濟的快速增長,資源和環境對發展的制約日益凸顯,粗放型、高能耗、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相比內地,海口經濟發展起步晚,相對滯后,沒有完全走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之路,保住了得天獨厚的、良好的生態資源,這正是海口的后發優勢。羅保銘書記提出的“海口已到了管理與發展同等重要的階段”,這是對海口發展問題的準確診斷。同時,本屆市委也認識到海口絕不能再走粗放型發展之路,要依托生態資源優勢,將生態資源有效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走集約高效發展之路,堅持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協調發展。
“雙創”與經濟發展,城市治理和壯大經濟實力,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均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以“雙創”加強城市治理是為了明天海口經濟的大發展,為了把海口打造成一流的國際旅游目的地、投資創業的高地,使海口成為更具競爭力的地方。而經濟發展也需要“雙創”提供保障,“雙創”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2015年,我們以“雙創”為總抓手,推動經濟運行逆勢上揚、逐季走高,主要經濟指標在全省占比均為“十二五”期間最高,并史無前例地一舉囊括了全省“百日大會戰”唯一的綜合獎特等獎、重點項目績效考核獎上臺階獎以及棚改等7個大獎;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多規合一”、城市管理執法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可喜突破,紀檢監察、依法行政、“文明大行動”、防違控違、人口計生、生態文明建設等工作都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