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寶+賀斌
中共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中國發展中的重要議題。作為“最綠省份”的福建則成為國務院確定的中國第一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生態是福建的一大優勢。早在2000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就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十多年來,福建生態環境質量一直保持在全國前列。
2011年,南平市被環保部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先后成功拿到國家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和低碳城市、智慧城市、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等“國字招牌”。
即使2015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南平市的各項經濟指標仍保持較快增長,綜治考評連續三年保持福建省各設區市第一,GDP增幅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為全省第一,地方財政總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三,三產增加值增幅居全省第二。
那么,南平市是如何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雙贏的?為此,《中國新聞周刊》專訪了福建省南平市市長林寶金。
中國新聞周刊:今年1月,南平市委市政府與福建省委省政府簽訂了環保“軍令狀”,你是否有信心完成任務?
林寶金:近年來,南平堅持綠色發展走新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較好成效。現在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明確、責任清晰、措施有力,我們還建立健全了符合南平實際的生態保護工作機制。因此,我們完全有信心和決心保護好不可多得的綠水青山,實現“軍令狀”確定的目標任務。
綠色生態是南平最響亮的品牌、最寶貴的財富、最大的后發優勢。近年來,我們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優先位置,圍繞創建全國綠色發展示范區目標,持之以恒推動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率先提出并堅定不移實施綠色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與沿海地區差異化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
當然,南平是山區、蘇區、老區和庫區,與沿海等發達地區相比,我們發展的底子相對薄弱,歷史欠賬比較多,脫貧攻堅的任務還比較艱巨。這些是我們的短板,我們將把優勢做足、把特色做強,精準施策、精準發力,盡快補齊短板、加快發展。
中國新聞周刊:南平在生態環保方面已采取了哪些舉措?
林寶金:南平作為福建的生態屏障,近年來在生態環保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在產業發展方面,我們對南平原有二十多個產業進行梳理,在產業數量上做減法,在產業質量和發展內涵上做加法,集中集聚發展食品加工、機電制造、竹加工、新型輕紡、生物醫藥和旅游養生、文化創意、現代物流“5+3”產業和特色現代農業,重化工產業不發展、礦產資源不開發、小木材加工企業逐步退出,這些年來我們關停或暫不予以延續的礦產開發企業110多家、小木材加工企業680多家,沒有新批一個礦產開發項目,沒有新上一家重化工業企業,否決了100多個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建設項目。
在節能減排方面,深入推進節能降耗,大力推廣應用節能低碳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好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等政策,積極推廣應用節能低碳技術,提前一年超額完成“十二五”減排目標。
在環境整治方面,加強閩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推進生態茶園建設,持續開展“清水藍天”等環保專項行動,“十二五”期間對97家環境問題突出企業進行了掛牌督辦,共查處各類環境違法案件567件。
下一步,我們將著重圍繞打好大氣、水和土壤三項污染防治攻堅戰,聚焦環保突出問題,加大整治力度。
一是抓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重點抓好工業企業、小燃煤鍋爐、機動車等大氣污染問題,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多污染源綜合防控,推進區域聯防聯控和預警預報,制定重點城市大氣污染防治突出問題整改清單,實行年度考核。
二是抓水污染防治工作,重點抓好城鄉生產生活污水、農村畜禽養殖面源污染水、工業廢水、竹漚漿等防治工作,對江河湖要實施分流域、分區域、分階段科學治理,系統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全面落實“河長制”,實施“一河一策”,堅決遏制優質水下降趨勢。
三是抓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統籌抓好涉重金屬行業污染整治、持久性有機物治理、危險化學品管理、固體廢物減量化和資源化等重點,實行重金屬排放總量控制,進一步健全危險廢物源頭管控、規范化管理和處理等工作機制。
中國新聞周刊:生態文明建設關鍵在于建立長效機制,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在這些方面南平怎么做?
林寶金:這些年來,我們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建立健全了長效機制。比如:
一是美麗鄉村萬人保潔機制。建立了“政府主導、村民為主,城鄉聯動、共建共享,管護結合、常態長效”的萬人衛生保潔機制,為此,我們實行財政統籌與群眾投入相結合,建立資金長效保障機制,解決有錢保潔的問題;實行專職清掃和村民自我保潔相結合,建立垃圾清掃集中轉運機制,解決有人保潔的問題;實行日常督查與考評獎懲相結合,建立保潔考評激勵機制,解決合力保潔的問題。現在,很多村莊都把保潔機制納入到村規民約中,變“要我保潔”為“我要保潔”,有效破解農村“臟亂差”難題,全市97%行政村建立了衛生保潔長效機制。萬人保潔“南平經驗”成為福建省典型,并在全省推廣。農村環境變整潔了,帶動了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許多外出打工的鄉親紛紛回鄉創業。過去,南平人口是向外流出,現在常住人口已經在回升。
二是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機制。針對閩江上游畜禽養殖污染問題,在延平區南坪溪流域探索出了“養治分離”的第三方治理模式,引進正大集團的歐瑞信生物科技公司開展試點,對養豬廢水和廢棄物集中收集并固液分離、循環利用,實現畜禽養殖零排放。現在試點已取得初步成效,正在全面推廣。
三是低碳旅游發展機制。開發設計全國首創低碳旅游護照,充分發揮武夷山旅游龍頭作用,開展“低碳之旅·暢游武夷”活動,打造并整合一批低碳旅游景區、低碳飯店、低碳鄉村旅游點、低碳旅游購物場所等系列低碳產品,倡導廣大游客選擇更加健康、低碳、綠色的旅游方式,進一步帶動了低碳旅游的出行熱潮。
四是竹林生態保護開發機制。結合南平竹林資源豐富的優勢,圍繞創建竹林生態保護和綠色開發示范區,按照“提升一產、主攻二產、培育三產”的思路,大力推進竹山機耕路建設,實施竹林灌溉設施、測土配方施肥以及竹林套種闊葉樹等科學撫育管理措施,加大企業技改、新技術應用推廣、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等扶持力度,重點打造一批竹文化旅游景區,在促進群眾增收的同時,進一步保障和改善了竹林生態環境。
中國新聞周刊:南平市政府是如何調動各級各部門的積極性,讓他們投入到生態保護中來的?
林寶金:在調動各級各部門抓生態保護工作上,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實行流域保護“河長制”,成立“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確定閩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河長及河段長,明確了主體責任和各相關部門職能分工,并由各級政府負責人擔任“河長”,負責轄區內河流的污染治理,同時將水資源和重要流域保護管理工作納入政府考核內容。
二是簽訂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將“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環保責任的底線,明確各級各部門的主要領導必須承擔起本地區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的主要責任,并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全面納入環保目標責任體系。
三是建立綠色導向干部政績考核機制,將每萬元投資產出GDP、環保目標任務完成率、節能目標完成率、林地面積減少率等多項環保指標納入了年終績效考核范疇,加大對各級各有關部門的環保考核力度。
四是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碳排放交易試點,實行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并將初始排污權指標有償使用收入按照省、市、縣財政30%、20%、50%的比例分配,提高各縣(市、區)抓生態環保的積極性。
中國新聞周刊: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在實際工作中有時很難兼顧,南平是如何實現了雙贏的?
林寶金:近年來,我們按照“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目標要求,不走過去邊發展、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不簡單地接受發達地區產業梯次轉移,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由于我們選擇發展的產業與生態保護相一致,雖然關停了一些企業、限制了一些產業發展,但生態環境質量提高了,城鄉更加宜居,產業更有競爭力,招商也更加容易了,生態、經濟、社會等效應日益顯現,初步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協同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