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寶
山西省古縣物產富饒、資源豐富,地上有“天下第一牡丹”盛景,中鎮霍山老爺頂等優質文化旅游資源;地下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煤炭為國家優質主焦煤,煤田面積約為980平方公里,資源儲量約為48.96億噸;鋁土礦資源儲量約為2.9億噸。
同其他資源型地區一樣,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調整期,作為資源型縣域經濟的古縣經濟發展短板開始凸顯。
為了補上這塊短板,近兩年,山西古縣開始通過生態保護推動地方經濟轉型。
中國新聞周刊:作為山西省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山區縣,如何兼顧“興煤力保增長”和“治污改善環境”?
郝獻民: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對我們這個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山區縣來說,抓好生態環境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在煤炭“黃金十年”的大環境下,我縣經濟社會實現了長足發展,但我們的生態環境也相應地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來古縣工作后,我主動與干部群眾交流座談,走村入戶進企開展調研,在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針對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提出要辦好“興煤力保增長、修路打通瓶頸、治污改善環境、扶貧致富鄉親”四件大事。
其中興煤、治污這兩件大事的要義就是徹底摒棄傳統的觀念和做法,再不能走挖煤賣煤、煉焦賣焦的老路。當前抓治污,長遠抓創新、抓延伸、著力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打造山青水秀的優美宜居環境。治污上,重點實施生態移民搬遷、大氣治理、水體治理、專項治理“四項工程”。
在生態移民搬遷工程方面,重點對煤焦工業園區周邊居民分層次、按步驟進行整體移民搬遷;大氣治理工程,重點實施集中供熱改造提升工程、煤氣置換天然氣工程、焦化企業對標改造工程,并加大黃標車及老舊車淘汰力度;水體治理工程,加大澗河、藺河及“水源地”保護力度,實施縣城污水處理廠改造擴容工程,加強工業企業污水治理;專項治理工程,不斷鞏固“國家衛生縣城”和“全國縣級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創建成果,持續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加大生態恢復與治理力度,整治縣鄉公路路域環境。通過“四項工程”的實施,實現縣域生態環境大改善。

山西省古縣縣委書記郝獻民(左三)走訪包聯貧困戶調研精準扶貧工作
煤炭是古縣的傳統支柱產業,占縣域經濟總量的80%以上。單純丟掉煤炭產業發展經濟是不現實的,但重新審視過去的經濟發展方式,我們深刻認識到綠色崛起的重要性,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走“革命興煤”道路,省委王儒林書記提出的“六型”轉變思路,為實現煤炭傳統產業浴火重生指明了方向。
興煤和治污的最終歸宿都是為了更好的發展,為了讓老百姓生活的更幸福、更有獲得感。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我們將堅決向“污染經濟”說“不”,切實做好煤炭這篇大文章,推動煤炭產業創新發展,向“市場主導型、清潔低碳型、集約高效型、延伸循環型、生態環保型、安全保障型”轉變,使“興煤”與“治污”之間達到最佳契合點。正確處理好“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關系,使二者統一到促進富民強縣、增進人民福祉。
當然,興煤的目的我們也不是只抓煤,在著力推進煤炭產業“六型”轉變的同時,堅持煤與非煤一起抓,尤其是要依托我們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文化旅游產業開發,加快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中國新聞周刊:當前古縣發展的客觀掣肘因素何在?如何克服?
郝獻民:我認為客觀掣肘因素主要表現在:一是經濟結構單一。“一煤獨大”的產業格局,在當前我國傳統能源需求明顯下降,煤炭產業發展進入“寒冬期”的大環境下,步履維艱。同時,現代煤化工、鋁深加工產業、特色農業開發、文化旅游開發等正在孕育發展,支持經濟增長還待時日。
二是交通瓶頸突出。我縣地處山區,位置偏僻,由于歷史原因,交通問題一直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最突出的問題。目前,我縣是山西省僅有的幾個不通高速公路的縣之一,一條過境高速公路雖正在建設,但距離縣城及主要工業園區較遠;現有主要出境公路,省道323線年久失修,標準低、路況差,擁堵狀況時有發生,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三是環境承載能力不高。由于長期粗放發展,造成我縣生態環境承載力十分脆弱,煤焦企業周邊居民生產生活環境受影響,企地矛盾日益突出。
四是城鄉發展不平衡。目前,我縣仍有35個貧困村,16250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25.07%,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還很艱巨。
當前,為了辦好“修路打通瓶頸”這件大事,我們認真貫徹開放發展理念,制定了“十三五”時期滾動發展規劃。重點是擬用3到5年時間,投資59.1億元,新建改建公路工程11項207.9公里,努力形成以高速公路、國省干道為主框架,南接高速、北通一級、西線雙出、鄉村升級的交通網絡,徹底改變境內不通高速路、沒有一級路的歷史。
近期,要把縣城——舊縣鎮長臨高速連接線工程和省道323線古縣沁源界——108國道拓寬改造工程作為工作的重點。巧婦難做無米之炊,我們堅持用市場經濟的理念和手段解決資金問題。一方面把“先要政策后干事”變為“邊要政策邊干事和干好工作爭支持”,認真研究中央和省、市發展政策,準確把握支持重點和投資導向,精心包裝立項目,先干快干見成效,主動爭取多匯報,力爭上級政策、項目、資金多傾斜、早到位。另一方面,積極推進政、銀、企合作,拓展金融服務領域,借力PPP等投融資模式杠桿撬動社會資本,打破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困境。
中國新聞周刊:結合你個人實踐和感受,你覺得作為縣級一把手,最難的是什么?
郝獻民:“郡縣治,天下安”。在我多年的基層工作中,我深刻體會到,縣一級承上啟下,處在改革、發展、穩定的第一線。基層干部離群眾最近,群眾看我們黨首先看基層干部。尤其是我去年5月任古縣縣委書記以來,工作頭緒多、任務重,尤其需要為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付出更多的努力。
同時,縣一級也要勇當改革創新的“先行官”,處理好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如何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將“五大發展”新理念貫穿于辦好“四件大事”和實現富民強縣全過程?如何脫貧攻堅,如期實現全面小康?如何先行先試,探索全面深化改革路徑?這些問題都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去思考和實踐,以堅強的責任擔當謀劃發展新篇章,才能對得起這一方百姓,對得起組織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