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朔
巨富的繼承問題,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知識。最近臺灣地區的兩大巨富之家都繼承風波不斷,這種事情將來在大陸也必然出現。
近代工商業的全球化發展,以歐美為早,所以歐美富可敵國的個人也最多。根據福布斯雜志的估算,1982年要進入最富的400人排行榜,至少要7500萬美元,但到了2006年,已要10億美元。現在隨著經濟的擴張,富人人數已開始大爆炸。
由于歐美的私人經濟規模較大,巨富較多,而且歷史久長,所以歐美面對家族財產跨代繼承的問題也比較有經驗。19世紀的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就說過,“白留給子女巨大的財富,經常都會窒息了子女的潛力和能力,并將他們帶到一種比較沒有用或價值較少的人生”。因此巨富之家,經常都會對財產繼承問題殫精竭慮作出安排—有的將財產捐作公益;有的成立信托基金;有的則讓子女只當企業所有人而不當經理人;有的則幫助子女依他們自己的興趣去另外創業。巨富之家最怕的事,就是子孫不孝,把家產搞光,或是后代一大群人全部擠在公司里,為了爭產爭權爭位而鬧成一團,搞得“家族成仇”(Family feuds),如果這樣,有遺產不如無遺產。
我最佩服的是“創造性的繼承”,父母輩知道子女各自興趣偏好,就去幫助子女創造自己的前途。例如股票理財大王巴菲特,他捐出財富作公益,而讓子女自行發展,有的去開農場,有的去搞媒體,有的去搞音樂作曲,每個人可以有自己不錯的人生。

而現代的企業在臺灣歷史尚短。臺灣以前歷史的多巨變,清朝時有一群商人從事兩岸貿易,成了當時的巨富,但到了日本殖民統治時代,富人又換了另一批人,1949年后,臺灣工商業逐漸發展,開始出現二戰后迄今的新巨富。這些巨富的富裕史并不長久,大概只有半個世紀左右。由于傳統不久,對于家族事業的繼承缺乏經驗,所以當創業第一代仍然健在時,他個人的權威尚可以籠罩,大家都乖乖聽話,維持住了家族的團結和氣,可是一旦創業者凋謝過世,一家人就會為了爭權爭位爭錢而斗成一團。
近年來,臺灣的幾個首富,如王永慶、張榮發相繼過世,每家人都鬧出嚴重的爭產風波。尤其是臺灣的這些巨富,都是老式的人,至少都有兩個妻子,于是家族爭產之外又有了嫡庶之斗,把整個家族搞得烏煙瘴氣,儼然成了社會的大型八卦。王永慶家族的爭產尚未落幕,今年初張榮發又告過世,還不到一個月,嫡系的大房和庶系的二房,就已經鬧得云翻地覆,準備要分家。臺灣的王永慶臺塑集團和長榮海運集團,對華人社會的啟發就是:
華人社會的現代工商業起步較遲,巨富家族的出現時間還不夠久長,因此對于事業的繼承缺少了自覺,也比較沒有可參考的例證,而且臺灣的學術界對工商企業史的研究,關于繼承問題也不受注意。因此創業第一代仍然活著時,他可以靠著家長權威,有效領導整個家族企業,第二代有矛盾也不敢聲張。一旦創業第一代過世,就一切矛盾并發,股權的矛盾,職位的矛盾,企業治理的矛盾就全部表面化。一定要經過一番家族斗爭,才可能形成新秩序,或者就鬧到分家。企業帝國的繼承斗爭和政治繼承的斗爭模式相同。
因此,創業者第一代,在仍然活著還有行為能力時,就必須對繼承問題作好安排,遺產的分配必須公平,不能有矛盾摩擦,這才能保證家和萬事興。如果子孫不是那么精明干練,就讓他們成為所有人,不要擔任經理人。近代美國有兩大負面例證。一個是20世紀初的太平洋暨大西洋茶葉公司繼承人喬治·亨廷頓二世(George Huntington Ⅱ),他平庸無能,后來敗盡家產,甚至4個漂亮的妻子也離去,最后破產而終;另一個則是德州石油首富科赫(Fred C.Koch)家族。他死后4個妻子斗成一團,打了十幾年官司,成了最大八卦。
美國人認為,汽車大王福特的家族最和諧。他們家族至今已有90多人,家族成員每半年開一次家族會議,最透明公平公開,因此家族最民主和諧。
巨富的繼承問題,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知識。最近臺灣地區的兩大巨富之家都繼承風波不斷,這種事情將來在大陸也必然出現,當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