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區里曾經看到這樣一幕:那是個清晨,看樣子母子倆是急著要趕去幼兒園,可兒子卻犯了錯。媽媽索性不走了,蹲在院子里開始大聲“教育”兒子:“你說,你哪里錯了?”兒子只是低著腦袋,并沒有言語。媽媽繼續說:“你說,你以后還這樣嗎?”兒子繼續無語。媽媽幾乎咆哮:“你咋不說話,以后還這樣嗎?”兒子依然低著頭,弱弱地說了聲:“不了。”
雖然不知道這個小家伙到底犯了什么錯,卻感覺媽媽這樣的溝通方式是于事無補的。因為從我的角度去看,小家伙一臉迷茫,壓根兒不知道做錯了什么,或者壓根兒就認為自己剛才做的事情并沒有什么錯。小孩子,尤其是年紀比較小的孩子,做事常常是跟著感覺走,很多時候是因為好奇或者不由自主而做的,并不知道那事情該不該做。孩子對事物沒有太多認識,家長如果覺得有些事情做不得,要明確告訴孩子,讓孩子在認識上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但要在表達關愛的情況下,告訴孩子。如果孩子所做的事情對媽媽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只需告訴孩子他剛才的做法媽媽的感覺如何,媽媽希望他如何做便是了。
假設場景是媽媽著急出門,兒子卻因為玩不肯出門,媽媽可以如此說:“兒子,媽媽知道你特別想玩,可媽媽把你送到幼兒園之后,還要去單位。你這樣很耽誤時間,媽媽怕遲到了,所以好著急。媽媽希望你下午回來再玩?!边@樣就算兒子看到媽媽著急的樣子,也知道是為什么,媽媽這樣說他也清楚自己下次該如何做了。這溝通才是有效的。
對于更小一點的孩子,有些事情雖有不好的后果但對孩子的人身是安全的,就不妨給予允許。比如,有的小孩對辣椒非常好奇,拿起來就咬,這時候家長便不必阻止。當一個孩子領教了辣椒的味道,下一次就不會再嘗試了。這個時候,家長只需要告訴孩子,他拿的東西是辣椒,嘗到的味道是辣味就可以了。如此,孩子便學習到辣椒是辣的,辣味的東西是不能隨便吃的這樣的知識。一個小孩子不斷地把拿到手里的東西扔到地上,也是在學習中,家長只需要告訴孩子他,剛才拿的是塑料,發出的聲音比較大,現在拿的是布娃娃,發出的聲音比較小。小孩子就是通過不斷地感受來學習的。家長和他的溝通就是在他感受某個東西的時候,告訴他,給他建立概念。
無論我們要孩子做什么或者不讓孩子做什么,都是因為我們愛孩子,溝通的目的也是為孩子考慮的。既然是出于愛,那么“讓孩子感受到愛”便可以作為溝通的宗旨。
我有一次去3歲的雯雯小朋友家去做客,雯雯玩著玩著就鬧開了脾氣,誰也不知道她是為什么鬧脾氣。雯雯的爸爸媽媽用家里新買的洗衣機的包裝箱做了一個小屋子,雯雯常在里面玩。這次,雯雯鬧脾氣鉆進小屋子不出來了。雯雯的媽媽叫了幾次,雯雯就是不出來,躲在小屋里哭。雯雯的媽媽就搬了個小凳子坐在小屋子的外面,跟雯雯說:“你想哭就哭一會兒吧,媽媽就在外面陪著你,等一會兒你想找媽媽的時候就出來哦?!宾┞犃藡寢尩脑?,哼哼唧唧了一小會兒就爬出來,抱著媽媽說:“媽媽,我愛你!”
我很欣賞雯雯媽媽的做法,她沒有強行拉孩子,也沒有給孩子講道理,就是帶著她的關愛陪伴在孩子身邊。雯雯感受到媽媽是關照她的,于是便慢慢安靜下來了。
5歲的小英子在幼兒園彈鋼琴,媽媽去看她匯報演出的時候特意為她錄了像。回家后爸爸要看媽媽錄的像,小英子卻不讓,原因是她覺得彈錯了一個音,不好意思讓爸爸看。爸爸說:“爸爸不是想聽你彈得多好多棒的,網上有的是好的,重要的是這次是我女兒彈的,錯音也沒有關系。爸爸就是想看看我女兒表演時的樣子。”聽了這話,小英子馬上吩咐媽媽把手機打開讓爸爸看錄像,并問爸爸:“你聽出來哪里彈錯了嗎?”絲毫都不覺得自己彈得不好有什么羞愧了。這位爸爸就非常有智慧,他所表示的就是女兒比什么都重要,自己就是喜歡女兒的樣子,鋼琴彈成什么樣爸爸都無所謂。當然,這一定是建立在無條件的愛的基礎上才能說出來,也只有爸爸是真心說出來的,孩子才能感受到。
本來孩子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彈錯是再正常不過的,父母的接納和欣賞會讓孩子輕松享受學習的過程并不斷進步。相反,如果看到孩子一點點錯誤就挑剔指責,則會讓孩子時時處在恐懼和焦慮中,學習的效果反而容易不好,更關鍵的是,在父母指責和挑剔中成長的孩子,自信心會受到打擊,變成一個膽小怕事的人。
有人說“溝通對于關系,好比呼吸對于生命”,可見溝通的重要性。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隨時隨地都在發生,不限于語言,家長的一言一行其實都是在和孩子溝通。為了孩子健康成長,我們家長要帶著愛與孩子相處,重言傳也要重身教哦。
在公共場合,我見過很多孩子已經很傷心難過,父母再劈頭蓋臉加上一頓指責的情況??粗⒆釉絹碓健安宦犜挕保纯乖絹碓綇娏遥改傅呐瓪庖苍綗酵?,最后孩子被嚇得慢慢地哭到沒了聲音,內心的情緒被壓抑下去。長此以往,他真的就成為一個不懂道理的孩子。因為他很正常、很自然的情緒和想法被父母的責罵扼殺了,就像一顆要發芽的種子,被無情的石頭阻擋,很難再順順利利地發芽。
豆豆4歲多時練了一段時間跆拳道。一天,換了一個帶班的教練,那個教練整堂課都特別興奮,看到練得不好的孩子,就抓出來單獨教。那并不是懲罰,卻是豆豆最害怕的事情。他有很強的本領混在一大堆人里自娛自樂,但一旦成為焦點,就會不知所措。教練沒發現這一點,她把豆豆當成重點扶持對象,每個動作都特別關注他。我看得出來,盡管豆豆沒有排斥,但他不喜歡。
下課后,我明顯地感覺到他沒有以往那樣興奮,他耷拉著腦袋,一言不發。我蹲下來說:“我感覺你有點不開心?!彼c點頭。我說:“是不是你不喜歡老師單獨教你?”他抬起頭,有些驚訝:“媽媽,你怎么知道的?”我神秘地一笑,說:“因為我是你的媽媽啊,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想法,當媽媽的一般都知道。”他笑了一下,賴在我的懷里,說:“媽媽,我都快要哭出來了,可是我忍住了?!蔽艺f:“嗯,我知道你做了很大的努力。媽媽也看到了,盡管你不喜歡,不愿意教練讓你單獨練,但是你還是在努力地做好,謝謝你告訴媽媽你心里的想法?!彼f:“因為我是你的兒子呀,兒子有什么事情,會第一個告訴媽媽。”
一場“肉麻”的對話結束后,豆豆也忘記了之前的不愉快,和我手拉著手,跳著跑著回家了。“因為我是你的媽媽”“因為我是你的兒子”,這是我們之間常常說的話。沒有特別的場景,總是很自然地就說出來了。一直以來,我們之間從來都不吝嗇愛的表達。除了“我愛你”和隨時隨地的親親和抱抱,那些母子之間可以互相給予的默契、信賴、依靠、鼓勵、幫助等,都通過“我是你的媽媽”“我是你的兒子”這樣兩句簡單的話,很溫暖地表達出來。那個時候,豆豆總是很激動地鉆進我的懷里,那時的幸福,似乎比其他任何時候都要強烈。
豆豆在4歲左右時,和大多數孩子一樣,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自尊與好強。在家里玩游戲的時候,他一次也不愿意輸,這和他之前不溫不火、與世無爭的性格截然不同。我們總是有意識地讓著他,有時也跟他講“輸了并不代表全部,玩得開心最重要”的道理。可是,他輸之后會有什么樣的反應是無法預測的,有時會無所謂,有時我等他稍微安靜下來,走過去說:“輸了的感覺確實不好受,如果是我,我可能也會跟你一樣。”他停下來,用疑惑的眼神看著我。我接著說:“媽媽也會經常失敗,有時盡管很努力了,但還是會失敗,因為有時別人確實比我厲害一點,有時可能別人運氣好一點。剛剛你和爸爸玩的時候,我覺得爸爸今天的運氣好像要好些,老是抓到大牌?!彼谋砬槠届o下來,說:“是啊!他的牌總是比我大!”我說:“所以你覺得很懊惱,對不對?覺得‘為什么他已經是大人了,還要抓到比我好的牌?”他點頭:“是的?!蔽医又f:“確實有些不公平,不過打牌就是這樣,兩個人玩,有一個人贏,就會有一個人輸,要不就是打成平手。上一次你贏的時候,爸爸也有點不好受,但是他覺得就算輸一次也沒什么,因為玩得很開心啊。你覺得你玩得開心嗎?”他說:“我覺得開心。”我說:“那你想不想繼續開心呢?”他想了想:“好吧,那我們再來玩吧。”
面對豆豆莫名其妙的突然哭鬧,我沒有指責,沒有懲罰,沒有問為什么,沒有一開始就說教,而是很平靜地跟他聊天,讓他說出心里的感覺。他突然就感覺輕松了,長吁一口氣。孩子是很講道理的,他們的“無理取鬧”,很多時候只是因為想表達又表達不出來,想得到理解卻沒有得到。而大人總是自以為是地想當然,怎么也猜不透孩子的心思,孩子就會越來越著急,行為就越發不受控制。
孩子常常有這樣那樣的小情緒,他們有時把情緒裝在心里,有時把情緒表達出來。但無一例外,他們最需要的往往不是你的鼓勵與安慰,而是你的理解和認可。失敗的時候,難受的時候,被人誤會的時候,做錯事的時候,告訴他,爸爸媽媽也曾失敗過,也常常有難受的時候,也會有被人誤會和犯錯的時候。讓他明白,你能理解他的情緒,能接受他的缺點,能等待他的成長。然后你會發現,他突然對你打開了心扉,他很相信你,愿意把心事說給你聽,也愿意聽從你的建議。
3歲的奇奇,什么事情都要自己說了算,比如全家看電視到晚上9點,準備關電視,奇奇不肯:“不嘛!不關!”
媽媽洗衣服,打開洗衣機,奇奇就搬個凳子湊過去:“我來開!”
媽媽在廚房做飯,奇奇也會很熱心地跑到廚房:“我來幫媽媽洗菜!”
不過,奇奇這橫插一杠,哪里是幫忙呀,簡直就是越幫越亂嘛!
奇奇媽經常禁不住制止:“不可以,這個不是你動的!”“你快出去,這個你弄不了!”
但是奇奇不甘示弱,媽媽越制止,他越較勁,實在不被允許,他就會大哭大鬧。
后來,媽媽發現了奇奇的特點,那就是愛聽道理:“寶貝,咱們再看10分鐘電視就關好嗎?電視也累了,它要睡覺了!”
“寶貝,洗衣機轉動時是很危險的,你要離遠一點好嗎?”
“寶貝,你洗菜容易把衣服弄濕,我們穿上小圍裙吧!”
這些道理,奇奇都可以聽進耳朵了,顯得就乖順多了。
不過,奇奇媽有所擔心:“這孩子這么要求講道理,不講道理就不聽話。這么執拗的性格,出去與小伙伴打交道怎么辦?小伙伴哪里有那么多耐心與他講道理呀!”
實際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經常會表現出這樣的行為特點呢!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做過一個兒童實驗,結果發現兒童有“自我中心”的特點。這里的“自我中心”是指幼兒只從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難以認識他人的觀點,認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經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應和看法。
所以,奇奇是沒有辦法站在媽媽的角度上感受到媽媽的想法的,他會認為自己的需要就是媽媽的需要。所以,他經常會表現出“理所應當”的執拗感。
而如果媽媽這個時候很嚴厲地反對他,他會覺得非常委屈,他的思維無法從“應該”迅速地轉換到“不應該”狀態。
但是媽媽講道理,卻讓孩子的思維能夠慢下來,完成一個認識的轉換。媽媽講道理時的語言,相當于在教孩子一個知識,他會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掌握生活規則。
所以孩子很多看似搗亂的行為,初衷并非為了搗亂,而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家長只要肯耐心引導,孩子是可以聽進去的。但前提是,家長需要用兒童聽得懂的道理,盡可能地說出真實的情況,而避免用恐嚇、威脅的手段。
對于沒有危險,或者在家長控制下,能夠避免危險的事物,還是要允許孩子積極嘗試。3歲左右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一時期,他們在語言學習“你我他”的時候,也在不斷地去分清“你我他”,這個過程伴隨著他們不斷地確定自己是自己,別人是別人。
而積極地嘗試以及父母的允許和肯定,會讓孩子產生價值感和自信心:“我可以做到,我能做到!”
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1歲半到3歲左右的兒童會努力地完成一項活動,這樣做源于內心的一種需求。當孩子的行為被打斷,他們的性格就會因此發生變化,做起事情來也會失去目的性和積極性。
同時,蒙臺梭利還發現,那些獲得巨大成功的人在其兒童階段,很少受到干擾。持之以恒的態度可以被視為一種精神上的準備。
經常剝奪孩子的嘗試機會,危害遠遠不止剝奪他們成為杰出人物的可能性,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成人經常擔心孩子會累著,進而在孩子不需要幫助時去幫他們的話,是會打擾孩子正常心理發展的。很多有精神問題的兒童,都曾受過這樣的打擾。
如此看,孩子有時候要執意去做一件事情,常常是生命發展的召喚,家長應該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達成,而不是因為缺少耐心去等待孩子完成一件事,干脆自己幫著干了更省勁;或者為了安全而過度保護。
如果你真的覺得孩子應該以更合適的方式去做一件事情,那就與孩子講道理吧!在你娓娓道來的道理中,孩子不但學習到知識,也可以感受到媽媽的接納。這都能很好地支持孩子信心的建立。
當然,作為媽媽也完全不需要擔心,孩子出去了是否也會如此執拗,每個孩子都要經歷必經的成長過程,而家庭是給予孩子能量的源泉,你給的越充足,孩子越有能力面對外面的世界。
沒有哪個父母天生就擁有與孩子溝通的神奇本領,從出現的種種“事端”的緣由入手,最有效的溝通方法,是首先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濃濃的愛意;當孩子得到理解和認可后,就會產生強烈的安全感,小小的心扉敞開了,接下來的話都能順利進入他的小耳朵和小心扉;孩子的行為需要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進程去認知。愛、接納和認知,是的,這就是有效親子溝通的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