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大鐵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最好的運動是步行。研究證明,步行可以逆轉冠狀動脈硬化斑塊,還能有效地預防糖尿病,將其發病率減少30%~50%。步行能完善體型,改善神經系統和平衡功能。此外,步行還能改善思維,使情緒變得愉快。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傾心于走步這項健身項目,晚上在小區走的人多了,每天在朋友圈里曬步數的人多了……不少人看似在“賣力地走步”,實際上卻陷入了誤區,因為一些“閑庭信步”,并不能達到預想的健身效果。
誤區一:走前不做熱身運動
有人認為參加健步走這樣的運動不需要做準備運動,這是不對的。因為走路要利用全身的肌肉,能量消耗比較多。準備運動的時間大約需要10分鐘。另外,要檢查你的身體。假如符合以下任何一種情況,都需要先與醫生討論你是否能進行健步走活動:1.久病1年以上,以前很少活動;2.有心臟方面的疾病;3.懷孕;4.高血壓;5.糖尿病;6.在用力的時候,有胸痛癥狀;7.常感到疲勞,或伴有嚴重的頭暈;等等。
誤區二:有步數沒強度
每天走1萬多步,真能達到預期的運動效果嗎?其實,步數并不能作為唯一參照,還應該包括強度。近幾年的研究發現,運動對健康的增益,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運動強度。如果只求步數,但強度很低,并不能引起身體良性的應激反應,就不會對健康產生實際意義。美國權威健康組織建議,成人每周應保證5天進行30分鐘的中等強度體育鍛煉。如果換成走步,那么,每分鐘110~130步為中等強度標準,時速在4.8~6.4公里/小時。
誤區三:雙臂下垂不擺動
在步行過程中,多數人雙臂下垂,只是輕微擺動或不擺動。其實這樣走不利于提升步速,無法帶動全身參與運動,燃燒的熱量較少。正確的做法是讓小臂與上臂擺成直角,挺胸抬頭,擺動幅度盡量大。擺動速度越快,步子也就越快,健身效果也就越好,前提是體力允許。另外,生理學家認為,走路左腿向前邁時,脊柱會向右旋轉,右臂也會隨之擺動。如果有人在行走時手臂不怎么搖擺,可能意味著他后背的移動性受到了限制,易引起后背疼痛和受傷。
誤區四:腳掌先拍打地面
美國足病協會前主席認為,健康人邁步時,首先是腳后跟接觸地面,如果有人走路時是腳掌先拍打地面,多由于其肌肉控制力量較弱,這意味著,可能是中風發作或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引起肌肉神經功能受損。所以,正確的方式應該是任意一只腳的腳跟先著地,然后把身體重心迅速移到前腳掌,待另一只腳向前邁進并腳跟著地后再離開地面;站立時兩腳跟并攏,兩腳尖分開至30~45度之間,身體重心放在前腳掌或腳尖,有微微酸痛的感覺時可稍微抬一抬(或顛一顛)兩腳后跟,同時放松一下小腿肌肉。
誤區五:愛走水泥路
很多人在朋友圈曬步行記錄,但從路線就能看得出,走得都是硬硬的水泥路或柏油路,而實際上這樣走對膝關節沖擊很大。路面對膝關節的沖擊力,草地最小,柏油路次之,水泥路最大。所以,步行盡量選軟路,比如塑膠操場,一半以上的沖擊力會被塑膠吸收,借此可以保護踝關節等。此外,中老年人和身材肥胖的人在走步的過程中,要盡量避免上下臺階和爬坡路,如果健身路徑里無法避免,建議佩戴一副輕便的越野手杖輔助攀登,增加了“第三條”腿后,可以大大減少行進過程中對膝關節造成的損傷。
誤區六:不穿適合運動的鞋
很多人覺得,反正只是走路而已,無需做太多準備,故隨便穿上一雙鞋就出門進行健步走。而由26塊骨骼、57個關節、108個韌帶和32條肌肉組成的足部是人體最復雜的結構之一,這些組織必須互相協調,承受全身重量的負荷,適應各種外在環境。只有一雙好鞋才能承擔保護腳的重任。所以,一定要選擇一雙適合健步鞋的鞋:1.不壓腳背,腳后跟有0.5厘米余量,鞋的拱橋部對應腳心;2.鞋底與鞋面接觸面大,前后翹起對稱,鞋底要比較厚;3.整個鞋采用輕質材料,外踝骨不蹭鞋幫;4.扁平足者最好加上足肱墊,高足肱者需要更柔軟的鞋墊來平均分布承受的壓力,體重偏重的人需要穩定性高的鞋,體重輕的人需要避震能力好的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