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獻國
中醫認為,寒為冬季的主氣,有寒冷、凝結的特性,且五行冬季對應為“藏”,故冬季養生要點在于保暖防寒,固護陽氣。
保暖防寒
嚴寒凝野、朔風凜冽,冬寒常誘發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故防寒護陽至關重要。保暖要顧及全身,包括頭面部、胸背、四肢(尤其是雙腳)。夜間睡眠室溫以20℃為好,濕度以50%左右為宜,被褥要輕軟透氣。
鍛煉驅寒
“冬練三九”,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鍛煉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冬季鍛煉,要因人因地制宜。如身體較弱的中老年人或有慢性病不宜外出者,可在室內鍛煉,做強身按摩、導引、練氣功和保健功,在陽臺上打太極拳等;凡是身體好者都應積極到戶外鍛煉,如長跑、競走、練武術、滑冰、滑雪、做健身操、打球、冬泳等。冬天早晨外出鍛煉,以太陽升起后為宜,不要在寒潮過境時的大風、雨雪、大霧中鍛煉。
食物御寒
冬季氣候寒冷,飲食應以高蛋白、高脂肪而易消化的食物為宜,宜食谷類、羊肉、鱉、龜、木耳等食品,宜食熱飲食,以保護陽氣。應減少食鹽攝入量,增加苦味食品以堅腎養心。宜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以防維生素缺乏。冬季氣候寒冷,人們常覺得寒不可當,特別是平素體質虛寒者更是如此,若能常吃一些御寒食物,如生姜、辣椒、羊肉、狗肉、牛髓、花椒、胡椒等,會有所改善。
起居養陽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載:“ 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早睡以養人體陽氣,保持溫熱的身體;遲起以養陽氣,日出而做,以避嚴寒,求溫暖。現代醫學也認為,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人,應注意防寒。如冠心病因寒冷易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死。因此,患者衣著要暖和、寬松、柔軟。腳要保暖,最好睡前用熱水洗腳,并搓腳心100~200次,以補腎健腦,御寒健身。用熱水洗腳,不僅可以促進腳部的血液循環,還對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大有裨益。
鐵碘生陽
中醫認為,陽虛則生寒,即人體陽氣衰微,氣血不足,衛陽不固,不能溫暖機體而抵抗外來寒邪的侵襲,因而呈現出怕冷現象。研究發現,所謂怕冷現象的陽虛體質,主要表現為對寒冷的耐受力特別差,其主要原因與體內鐵、碘攝入不足有關。因此,常補鐵與碘,可有效地預防陽虛現象,抵御寒冷的侵襲,安然過冬。
進補助陽
適度冬令進補,可滋養五臟,扶正固本,培育元氣,促使體內陽氣的升發,增強抵抗力。冬令進補首選是食補,可根據機體的陰陽盛衰、虛實寒熱,因人而補。偏于陽虛者,以羊肉、雞肉等溫熱食物為宜,可起到溫中益氣、補精填髓之功效。偏陰虛者,以食鴨肉、鵝肉為好,鱉、龜也可適量食用,以滋陰斂陽。其次為藥補,氣虛者可服用人參、黃芪等,或選用中成藥參芪補膏、人參歸脾丸或十全大補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