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輝志
看到這個標題,應該會有不少人很“火大”吧?老人是要尊敬尊重對待的,不要求年輕人敬老尊賢,還反過來要求老人“優質”?這世界是顛倒了嗎?
最近有些朋友大為抱怨,因為老人家堅持的生活方式,造成全家人配合的困擾。尤其子女也都是老人,體力、精神也有限,心里很想隨順父母,可是又影響自己的生活,甚至健康。固執的老人撼動不易,讓子女精神壓力很大。
撇開根源于家庭恩怨,報復式的故意不孝不談,在我們的傳統教育和倫理觀念影響下,絕大多數人都希望對教養我們成長的父母祖輩能有所回報回饋。但是不可避免地,在事親奉老的互動里,仍常出現兩代、甚至三代之間的矛盾沖突。
我們的社會老化速度加快,老人的照顧者大多已是中、老年人。中年以上的照護者或是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家庭習慣;或是自己在外獨立生活,脾性多已經成型,即使共住朝夕相處,觀念、習性還是有所差異,很難沒有代溝。
周遭親友幾乎都處在“養老”的狀態:扶養老爹娘。碰到的狀況很奇妙,養老生活是否順利輕松,幾乎關鍵都在于照顧的是哪一種老人。
什么樣的心性,造就出什么樣的老人。前不久在一個喜宴上,認識一位可愛又可敬,高齡九十有余的姑婆。精神奕奕,腰桿挺直,乍看以為七十多歲。不必拿手杖,上化妝間不用別人陪,要去美國看女兒,打算自己辦簽證。她超過六十歲的兒子們陪在一旁,半開玩笑地說:“我媽一早就出門‘啪啪走,想跟她聊天都找不到人!”老媽媽也被逗得笑開懷。她說:“有人請吃飯我就去,想看誰我就去,不用等別人來。”能動就動,能走就走,能自己做的事就不假他人,難怪老姑婆根本不顯老。還有一位好友教職退休,原也是教師的老媽媽漸漸體弱,須輪椅代步。可是孝順的好友積極帶她參加朋友聚會、看電影、旅游,母親都不排斥,欣然聽任女兒安排陪伴,樂在其中,也讓人如沐春風。
曾在一場臨終關懷講座上,聽聞一位臨床經驗豐富的法師分享。他說,個性愈剛強的人,善終指數愈低。愈有錢有權,有身分地位的人,臨終前鬼哭神號的比例也愈高。雖有三分戲諷,卻也七分屬實。法師講的重點是,人之可貴在于我們會思考、反省、立志、修身,如能自省放手、改變,才有善終的可能。
如果一個人從年輕起就是家庭主權掌控者,甚至是一家之霸,無法彈性隨緣調整,好的狀況是子女完全順從,紛爭就少。若子女也圖抗爭,甚至不理會老人家,“革命”成功,老人霸權旁落,只有徒增抱怨憤怒,老來郁悶。
好友K就曾跟我分析過怎樣才是優質老人?她說,以前老人家都會說“呷老顧人怨”,是老本身讓人討厭,還是個人修為的問題?或是沒學會當老人的“眉角”?如果自己老了,想要有什么特質?又不想要什么惡質?
她舉出一些觀察到的關鍵點:
第一,對子孫慈愛,尤其不要打孫兒,或分別孫輩的美丑、聰明或課業好壞。
第二,避免差別待遇,別對女兒、媳婦“大小心”,至少別太明顯,盡量公平。
第三,口德,少議論親戚朋友間的是非,甚至語帶輕蔑。
第四,勤勞,還能動一動,做點事,盡量自己做,也是保健之道。
第五,私德好,老人家一定會受到晚輩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