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太平
內蒙古構建“一軸兩翼”開放開發戰略新格局,是新形勢下適應國家和自治區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戰略需要。有利于內蒙古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在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和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中,形成國家向北開放開發的戰略核心區,實現內蒙古開放開發聯動推進。
一、對外開放:“一軸兩翼”展開
內蒙古應以重要交通架構為依托,優化區域開放開發戰略布局,構建“一軸兩翼”開放開發戰略新格局。
一軸:呼應“中蒙俄經濟走廊”和北線“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戰略,以集二線為對外開放戰略中軸線,積極推進北開南聯、東進西出。
烏蘭察布市位于內蒙古的中部地區,地處全區的中軸節點。由于其所處南北、東西縱橫大通道交通樞紐的特殊位置,使其在中國北方開放開發新的戰略格局中可以成為北開南聯、東出西進、縱橫交集的開放開發戰略軸心和戰略支點。
從內蒙古區內對外開放看,烏蘭察布市是內蒙古東西部區域經濟合作與交融的結合部;是內蒙古西部經濟重心—呼包鄂經濟區、沿黃經濟帶通過京包鐵路與公路交通線融入京津冀、大首都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的連接口;是通過“集二線”向北進入蒙古、俄羅斯、歐洲的戰略“跳板”。
從比鄰區域對外開放看,烏蘭察布市是正在構建的“烏大張長城金三角經濟區”開放開發的重要極點。內蒙古通過烏蘭察布市的切入,直接與張家口市、河北省對接,進而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張家口市、大同市通過與烏蘭察布市的合作,有效拓展了向北開放的戰略空間,可積極向北、向西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
從國內國際對外開放看,烏蘭察布市是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核心區域。在構建“中蒙俄經濟走廊”、向北“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向西“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京津冀地區、環渤海地區、山西陜西地區、華中華東等地區,以南北交通線相連接,向北通過集二線進入蒙古、俄羅斯、歐洲;向西通過京包線、包蘭線、臨哈線(鐵路和公路)連接寧夏、甘肅、新疆,進入中亞、西亞、俄羅斯、歐洲;向東通過集通線、內蒙古東西大通道、濱洲線,連接俄羅斯東西交通大動脈,直通歐洲。通過加快構建“中蒙俄經濟走廊”,強化北線“絲綢之路經濟帶”, 實現南線北線互補、陸路水路共進,也有利于整個“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更為安全、有效的實施。
兩翼:隨著西部臨哈鐵路、高速公路的建成,向東與內蒙古東西大通道公路、鐵路連接,在整個中國北部地帶形成一個連接新疆、內蒙古、黑龍江的橫向弧形交通大通道。對外以溝通蒙俄和歐洲、對內以連接華北和華中廣大地區為戰略縱軸的集二線,以集寧為戰略軸心,以東西交通帶為架構,形成東西兩翼。
西翼:以呼包鄂經濟區協同發展為戰略重點,向東連接烏蘭察布市,通過京包交通干線,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向西連接巴彥淖爾市,通過臨哈交通干線,融入南線“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
東翼:以“錫赤通經濟區”培育建設為戰略重點,通過“東西大通道”公路鐵路干線相連接,牽引東部盟市由單一東進變為南進、北上。通過“錫赤經濟帶”,讓錫林郭勒盟和赤峰市直接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通過滿洲里陸路口岸,北上進入蒙古、俄羅斯及歐洲。
以“一軸兩翼”戰略為依托,把內蒙古建設成為向北開放的核心區,具備強大戰略支撐力。內蒙古是京津冀、環渤海、呼包鄂榆、遼寧中部城市群及太原城市群等向北進入第一亞歐大陸橋的大樞紐。從天津、北京北上張家口經烏蘭察布市進入第一亞歐大陸橋;從呼包鄂榆東進經烏蘭察布市進入第一亞歐大陸橋;從通遼、赤峰、承德西進經烏蘭察布市進入第一亞歐大陸橋;從東北地區向西、向北經過內蒙古進入第一亞歐大陸橋。內蒙古是中國所有開放前沿地區中具有沿腹地經濟規模最大的地區,其廣大腹地包括京津冀、環渤海、晉陜地區、東北經濟區等,其經濟規模在中國經濟總量中占據特殊重要地位,可為中國向北開放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
二、 開放開發:“雙向聯動”推進
在新的形勢下,服從和服務國家新的開放開發戰略總體要求,在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和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中,應堅持開放與開發緊密結合、雙向推進,全面提升內蒙古的開放開發水平,盡快形成國家向北開放開發的戰略核心區。
(一)完善區域經濟格局
堅持區域開放開發相協調,調整和完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解決內蒙古區域經濟發育不良、地區經濟發展嚴重不協調、經濟區帶相分割的現狀,應以開放開發為突破口,以“一軸兩翼”戰略構架為依據,構建新的區域經濟體系。通過“一軸兩翼”交通線、經濟區帶相連接,溝通重點經濟區域,培育新的經濟區域,形成內蒙古若干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增長極。在集二、京津一軸,圍繞中蒙俄高鐵及國際大通道建設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通過提升二連開放開發水平,加快集寧現代化城市和產業基地建設,加強烏大張長城金三角經濟區合作,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集二國際與區域合作經濟帶。西翼以呼包鄂協同發展為核心,向東連接集寧軸心、推進南北(京津冀、蒙俄)合作,向西連接臨河節點、推進南西(烏海、寧夏、甘肅、新疆)合作, 建成內蒙古最重要的經濟區帶。東翼以培育錫赤通經濟區為重點,通過公鐵交通干線,向西經過集寧與西部經濟區帶相連接,向北溝通興安盟、呼倫貝爾市,北出滿洲里進入俄羅斯、蒙古和歐洲,向東加強與東北三省的合作,實現全方位開放開發。通過“一軸兩翼”開放開發戰略架構的連接,使內蒙古的區域經濟緊密連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更有利于資源和要素的便利流動和優化配置,提升全區經濟的整體競爭力。
(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堅持開放開發與基礎設施建設相協調,以“一軸兩翼”開放開發戰略架構為重點,優先建設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為開放開發新的戰略格局奠定堅實基礎。在區域性南北、東西縱橫交通干線,建設和完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體系,建設高標準、客貨運、國際化大型機場,建設互聯互通的綜合聯運體系,為大規模發展臨路經濟、臨空經濟、陸港經濟、物流經濟等創造良好條件。適應建設開放開發戰略軸線和重要戰略支點的需要,科學規劃建設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配套建設周邊中小城鎮,構建現代化城鎮體系和產業發展支撐體系,增強人口與產業聚集的承載能力。適應大規模跨境物流產業發展,積極發展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電子商務等相關產業,建設智慧城市和智慧經濟區帶。
(三)促進開放開發結合
堅持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開放,打破開放開發相互割裂的不合理狀態,形成開放開發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的良好態勢。充分發揮內蒙古的區位優勢,積極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建設綜合自由貿易區,統籌協調和充分發揮口岸開發開放實驗區、經濟合作區、進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園區功能,實行一區多園策略,克服口岸城市人口和產業承載能力弱小的障礙。比如,在集二線經濟帶把自由貿易區的功能合理布局于二連浩特和集寧,京津自由貿易區的某些功能也可向此區域延伸。實行“境內關外”、直接出境等管理制度,實現加工生產基地和進出口基地、口岸的緊密對接,變沿邊口岸城市點狀開放開發為路橋點線連接帶狀開放開發,實現跨省區、跨國家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以帶動更大范圍的開放開發。
(四)帶動產業結構調整
堅持開放帶動,實現“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積極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推進科技和業態創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升級。比如,對接好國內區域市場,建設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大力發展綠色農畜產品加工業,構建現代化、封閉式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銷售體系,打造京津等地的“綠色餐桌”;利用好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遇,推進煤電用一體化,增強相關產業競爭能力;利用開放開發的合作體系,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加快改造傳統產業,提升制造業發展水平,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行加工出口替代戰略,以生活消費品和國外市場為重點,建立出口加工園區,引進和承接南方加工企業,降低土地、能源、勞務、運輸等成本,通過“兩頭在外”的模式,在國內、國外兩頭設廠,加工出口成品和半成品(美加等國給予蒙古國最惠國待遇,加工值高于30%的產品,進口給予優惠稅收待遇),增強國際競爭能力;在交通樞紐和重要節點城市,按照建設大型綜合性“內陸港”的戰略目標,以建設綜合物流園、現代物流園、臨空經濟開發區為重點,打造綜合性物流樞紐,構建公路港、鐵路港、航空港綜合配套、聯動運作、國內國際溝通的現代物流產業體系,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充分發揮內蒙古獨特的區位、氣候、自然和人文等特色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建設旅游、避暑、休閑勝地,積極提升人氣,帶動運輸、餐飲、商業、娛樂、體育、房地產等相關產業發展。在重要經濟區帶發揮區位優勢,構建政策優勢,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大力吸引和承接京津及國內外優勢產業轉移,推進產業優質化、布局園區化,不斷增強經濟實力。
(五)推進區域戰略合作
區域經濟合作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參與合作的區域能否充分發揮各自的獨特作用,共同構建內部優勢互補好、外部競爭能力強的特色經濟區。當前,決定經濟區域合作與發展的活力,重要的動力之源在于開放帶動,實現市場和資源要素在更大范圍的優化配置,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轉型升級,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所以說,區域合作應以開放為動力源,以開發為支撐點。開放程度高、增長活力強的地區必然成為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助力點和增長極。比如,在國家開放開發新的形勢下,在重點戰略軸帶的建設中,烏蘭察布市特別是集寧在區域合作中的助力點和增長極作用將會不斷地發揮出來。在參與內蒙古呼包鄂“金三角”經濟區合作中,烏蘭察布市向東開放、向北開放的帶動作用可以充分凸顯。新形勢下呼包鄂“金三角”一體化發展必須在構建開放型經濟上取得新的突破,擴大新的戰略空間。通過與烏蘭察布市合作,向東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向北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在參與“烏大張長城金三角經濟區”區域合作中,烏蘭察布市向北開放的“牽引”功能可以充分體現。烏蘭察布市、張家口市和大同市參與“烏大張長城金三角經濟區”區域合作各有其現實需求,這種需求能否得到滿足,是決定該經濟區能否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對烏蘭察布市而言,就是為其他兩個地區提供向北開放的通道,“牽引”他們開放轉移,實現向北拓展的戰略目標。在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相關地域的合作中,烏蘭察布市面向陸路開放的“跳板”效應可以充分體現。烏蘭察布市可以建成京津冀乃至大環渤海經濟圈向北、向西的陸路開放“跳板”,為京津冀乃至大環渤海經濟圈的陸路開放提供戰略支撐。
構建“一軸兩翼”開放開發戰略新格局,對于內蒙古乃至全國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一是要搞好發展規劃。宏偉藍圖要變為現實,必須進一步經過科學的論證,有關方面形成共識,上升為地區戰略和國家戰略。應積極宣傳和爭取省區和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把發展思路轉化成自治區和國家發展規劃,重大建設項目納入規劃“盤子”。二是要統籌協調推進。開放開發與戰略合作涉及眾多地區、多種產業、各式主體,必須協商一致,統籌協調推進。可成立相關地區和方面參加的協調機構,建立共同發展的利益機制,實現多方共贏。三是強化政策支持。要敢于解放思想,敢于開拓創新,大膽探索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地區、貧困地區加快改革開放、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新途徑,探索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地區和內地省份合作推進開放開發的新模式,制定和實施更為優惠的開放開發政策措施。四是加強發展研究。為了不斷完善發展思路,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和有效的發展舉措,進一步深化研究至關重要。可以考慮建立專門的研究組織,聘請各方面專家和實際工作部門的同志,不斷深化研究、系統研究、動態研究,為有關方面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