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峰
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轉變
馬俊峰
[內容提要] 中國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研究是在實踐標準討論引發的思想解放運動中興起的。它既記錄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也促進了人們的價值觀念轉變,推進了改革開放。為順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還需要改變一些不合時宜的價值觀念。
價值理論;價值觀念;意識形態
一
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是后世的馬克思主義者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以及經典作家的一些相關思想,在反思當代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問題并總結經驗教訓的過程中創建起來的,其中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當今價值理論和價值哲學的世界地圖中,以中國學者為主要代表提出的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占據重要的地位,許多觀點尤其是基礎理論方面的一些觀點受到其他國家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學者的尊重和重視。
我們知道,西方現代價值論的興起,在根源上是與反對科學霸權主義聯系在一起的,即反對只從科學的角度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是對科學主義思維方式的一種反撥。馬克思恩格斯生前沒有親歷價值論思潮的興起,當時的科學主義還如日中天般地受到普遍的認同和敬仰。在這種條件下,馬克思恩格斯當然難免也會受之影響。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他們寫道:“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1]73恩格斯說:“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2]176,“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2]776,建立在這兩大發現基礎上的社會主義理論也就是“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就是關于人的解放及其條件的“科學”。應該說,這種科學化的傾向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是一種主導性的傾向,在反對空想社會主義時表現得更為明顯。但另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也對資本主義從道德方面進行過譴責,還分析過從道德義憤方面譴責資本主義與科學認識資本主義運動規律之間的關系,認為前者是工人運動還不成熟時期的一種理論表現。他們自覺地堅持無產階級的立場,把自己的理論看作無產階級的價值訴求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理論,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像恩格斯在評價馬克思時所說的,馬克思是一個科學家,但“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參加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正是他第一次使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2]777。
問題是,后世的馬克思主義者沒有注意到價值論興起對于矯正科學主義弊病的作用,而是簡單地將之當作唯心主義的和資產階級的觀念來加以擯棄和反對,這樣我們在強調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同時就整個地遮蔽了其價值的維度,從而就忽略乃至取消了科學維度與價值維度之間的內在張力和辯證關系。由于缺少價值的維度,在理論上像平等、自由、民主、人權、公正這些屬于價值論的概念就處于一種無法置放的尷尬境地,法律和道德的價值基礎就整個地被掏空了;更要緊的是,我們的整個思維方式帶有被馬克思直接批評的“只是從客體的方面去理解”的嚴重的機械唯物主義色彩,我們也強調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中的重要作用,但實踐只是被理解為一種高級的“物質運動”,是“人類實踐”,現實的各種實踐的真實主體、具體目的和復雜過程等都被抽象掉了,實際上變成了一種抽象的“實踐概念”。而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對于如何比較公正地處理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的矛盾和不同價值的沖突,如何合理地處理不同主體價值觀念方面的分歧,如何滿足人民群眾作為公民關于自由、平等、公正的權利要求,如何通過制度和輿論防止官員的腐敗、擅權以及專制,等等,除了加強政治思想工作、批判錯誤思想外,我們實在缺乏合理的理論指導。我們在實踐中的許多失誤都是與此有很大關系的。
實踐標準開啟的思想解放運動直接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思想迷信,使得中國的思想家們能夠直面和質疑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幾十年以及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從深層次上反思造成這些問題的歷史根源和思想根源。這場思想解放運動為改革開放奠定了理論基礎,并為之鳴鑼開道,中國的價值理論研究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它既反映和記錄了改革開放,又參與和極大地促進了改革開放,首要的、突出的表現,就是促進了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轉變或變革,進而促進了實踐行為的轉變。擇其要者,茲舉數端。
第一,堅持從現實的人出發,從滿足人的需要的角度理解和規定價值,強調人的需要的社會客觀性及其作為價值標準的重要性,既具有科學地進行和推進價值理論研究的重要意義,同時也針對我們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所形成的那種比較重視“社會需要”,相對而言卻忽視個人實際生活需要正當性的整體主義傾向,具有促進人們的價值觀念轉變的重要意義。
第二,堅持從人的現實實踐活動出發理解主客體關系,合理地規定和解釋主體性,確立了“價值是一種主體性現象”的命題,揭示了價值的本質,更主要的是脫離傳統的僅僅從認識論角度理解主體的藩籬,揭示了主體間關系的復雜性以及相應的不同價值之間關系的復雜性,這對于人們的主體性自覺意識的確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過去雖然也講主體,但主要是從認識論角度著眼,實際上只是一種類主體,同時也很容易將主體與主觀(主體的意識、精神)混為一談,似乎與主體有關、與人有關的就都是主觀的,這就難以合理理解價值及其客觀性。價值是一種屬人的、為人的現象,而且具有突出的“因人而異”“因時而變”的特征,因此那些或是把價值當作主觀的,或是只承認社會價值(標準)而不承認存在個人價值(標準),即不承認個人也可以作為價值主體的觀點,都是不懂得價值主體性的表現。只有從現實實踐出發,才能發現主體問題的復雜性以及主客體關系的復雜性。社會實踐活動是多種多樣的,主體也有多種層次和形式,如個人、家庭、群體、階級、社會、民族、人類等,各種實踐主體都與一定客體形成一定的價值關系,都在自己特定的知識、能力、條件基礎上形成對價值的評估,從而確定自己的目的和計劃,通過實踐活動引起價值關系的變動,實現自己的目的。強調多種實踐主體的主體性,是與重視現實的個人需要的正當性、呼吁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和正當利益相聯系的,是為市場經濟進行呼吁并論證其合理性的。
第三,堅持實踐唯物主義的原則,“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1]73。只要我們回到常識常態就能發現,在現實的人們的思想中,其價值觀念和評價的內容,表現為人們對一定事物、現象的好惡親斥之態度性的內容,是與思想中的科學知識的內容不同的,它們更多地與具體主體的立場、需要、利益等相聯系,體現為具體主體的價值訴求和價值愿望。既然在現實實踐中主體是多元的,那么就由此規定了價值也必然是多元的,人們的價值訴求和愿望也就是多元的,無法用一個統一的尺度去要求和裁剪,不能簡單地把與官方不同的觀念都當作錯誤的甚至反動的來批判。我們過去長期以來受“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極左指導思想的影響,把人們之間、領導人之間本屬于正常的不同思想、不同觀點的分歧,把理論界不同觀點的爭論,都當作真理和錯誤、先進和落后甚至無產階級思想與資產階級思想的根本分歧,予以打擊和批判,不僅極大地挫傷了人們工作的積極性,還造成了更嚴重的后果。可以說,我們在一段時期內出現了階級斗爭擴大化,以思想劃分階級,造成了很多冤假錯案,其重要的思想根源,就在于此。
需要說明的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研究是以理論探究的方式,從厘清價值問題、價值觀念到底是什么的角度來立足的;而它所闡明的這些道理,它所堅持的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方法,促使人們掙脫多年來形成的教條主義、機械主義的思維方式,理性地、合理地理解價值問題,總結我們在過去的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經常犯一些錯誤的教訓,反思極左教條主義迷信思想長期占統治地位的原因;而它所蘊含的、標舉的上述深層價值觀念和道理,為我們進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依法治國提供了相應的理論依據和基本觀念。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研究與其他理論研究一樣,首先是在思想界、理論界產生影響,然后延伸到決策層,輻射到文化宣傳方面,再影響到整個社會。也正是與中國問題、與改革開放形勢的這種耦合,使得中國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研究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哲學理論的范圍,成為推進中國社會轉型和變革的重要力量。
二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相應的其他配套措施和機制聯系在一起的,也是與整個社會的歷史性轉型聯系在一起的,它本身既是社會歷史轉型的推動力和過程,又是其核心內容和實際表現。正因為如此,改革開放每深入一步,都會遇到巨大的阻力,每到一個重要的關節點,也都會引起各種社會力量的巨大爭執。解放思想、轉變價值觀念一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始終,伴隨著中華民族復興的全過程。
黨的十八大總結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經驗,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圍繞這個總目標,從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研究的角度看,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一些不合時宜的價值觀念。
第一,從潛隱化的“以階級斗爭為綱”和泛化了的“革命”觀念向依法治國、依法治理的觀念轉變。由于中國近代以來的特殊國情,我們在接受馬克思主義時,對于“階級斗爭”“革命”這些概念給予特別的重視,以致脫離了其原來的語境和前提,甚至將階級斗爭觀點與唯物史觀等同起來,形成了一種革命思維方式。革命的目的和任務是以暴力打碎舊世界、消滅敵人、奪取政權,為此需要激發斗志、團結隊伍。暴力革命思維本是革命時期的產物,其合理性也僅僅屬于和限于革命時期。革命勝利后,進入了一個建設新世界、新社會的時期,先前那種暴力革命的做法就應該終止,而應代之以以法為規、團結一切力量努力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思路。可惜的是,我們未能及時、自覺地實現這種從革命黨到執政黨、從革命思維到現代化思維或建設思維的理念轉變,還是按照革命戰爭年代的那一套經驗和思路來組織國家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以階級斗爭為綱,繼續革命,以致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巨大“內亂”和浩劫。這種革命思維的慣性是很大的,我們黨擯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路線已有三十多年了,提出依法治國也有近二十年了,但法律的權威尚需進一步在全社會真正確立,以致十八屆三中全會專門討論研究依法治國問題并將之作為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我們必須明白,依法治國、依法治理就是要確立憲法、法律作為全社會最基本的行為規范的至高無上的地位,這就要求廢除任何特權,任何個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都要在法律的規范下行動,都要受到法律的約束;在社會的任何領域,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文化和意識形態,都必須貫徹依法治理的原則,絕不能存有例外;無論是哪個政府部門制定的管理條例,無論是哪級組織下發的“紅頭文件”,如果與國家基本法律不相符合,就是非法的,必須予以廢除,至少是停止執行;法院作出的裁決,必須無條件地堅決執行。只有這樣,才能維護法律的尊嚴,使人們形成對法治的信任,真正形成法治國家、法治社會。
第二,從傳統的“管理”或“統治”觀念向現代“治理”觀念轉變。傳統的“管理”或“統治”觀念,是建立在管理者-被管理者或統治者-被統治者二元對立的基礎之上的,前者是主體,后者則是被管理、被統治的對象。前者制定了一定的紀律、規則和法律,但這些都是為了便于自己管理和統治后者而制定的,后者的權利和利益訴求不僅得不到尊重,而且總被當作一種異己力量來對待,結果就是管理的成本越來越高,而效果和效率卻日益惡化。正是這些事實和經驗,才使企業管理者和管理學界逐漸實現了從“管理”到“治理”的觀念變革,也使得整個社會形成了“治理”“善治”的觀念。我們黨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接受新觀念,認識到必須適應國家現代化總進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表明我們黨對社會和政治發展規律有了新的認識,在對執政理念、改革目標和方向的把握方面有了新的提高。
國家治理體系按照治理對象、治理問題可以分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領域,治理主體包括多個層次,但無論是哪一領域和哪一層次,要合理有效地解決問題,都需要依賴多個主體的協商和配合。很顯然,要順利進行這種協商和配合,需要以主體間的相互信任作為基礎,這就需要尊重各個主體的基本權利,確立一套保障各自權益、利于彼此進行交流協商的制度和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等都是現代民主法治理念在治理社會問題方面的具體表現。在現代民主社會,“以法治國”為“依法治國”所替代而成為基本理念,公民及其興辦的企業、社會組織等的地位和權益都得到法律的明確規定和有效保護,各自為自己的利益進行辯護以及相互間進行博弈都是合理合法的,也就是說,多元主體的存在不僅成為一種基本的社會結構性事實,而且不同主體的競爭和合作成為社會發展和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動力源。各種社會問題的背后都涉及不同主體之間的矛盾,而解決這些社會問題,也只能依靠彼此之間的互信和協商才能取得較為滿意的結果。
在治理社會問題的過程中,政府無疑處于主導性地位,但政府也必須承認和尊重其他公民組織、企業組織等的主體地位和權利。這種承認和尊重,直接表現為一種主觀態度,深層地則意味著對法律權威性的尊重和遵從,更是通過制度和體制形成一種多元主體相互作用的社會運行機制。在這種運行機制中,雖然各種組織的作用有所不同,但作為主體的地位卻是平等的,權責界限也是清晰的,由此進行的協商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協商。由于不同主體的利益訴求都能得到通暢的闡述,不同甚至對立的意見都能得到真實的表達,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案的合理性與公正性都須經受多方面的考察甚至質疑,結果就是在相互妥協的基礎上形成一種照顧到多方利益從而多方都能接受的因而也是比較公正的方案,然后大家齊心協力去落實執行。毫無疑問,通過協商而確定方案或政策往往是一個艱難的博弈的過程,但同樣毫無疑問的是,以這種方式確定的方案和政策才能最有效地減少片面性,同時也提前消解了執行過程中的阻力,從而有效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更為重要的是,正是在這種博弈的過程中,法律的權威性得到了有效的維護,社會組織的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得到提高,政府的預見能力、領導協調能力也得到充分展現,這就為規避和克服社會風險、形成更合理的秩序、保障社會的長治久安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我們的意識形態工作理念要轉變到提高民族創新能力、增強國家軟實力、提升國家國際形象的觀念上來。在依法治國的視野里,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和共產黨領導是有機統一的,我們的憲法和法律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制定的,是為了保障公民依法行使其基本權利,體現中華民族發展的根本利益,無論哪個民族哪個階層的公民,都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都有表達其利益訴求和思想主張的權利,只要不違反法律,就都應該受到國家的保護。我們的意識形態工作也必須適應這種變化,要以如何有利于激發整個民族的創新能力、增強國家的軟實力、提升國家的國際形象為總目的,并將之貫徹到教育和文化發展的各個方面。在當今的全球化時代,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其能否在國際競爭中取得主動地位和優勢的關鍵因素。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改變社會管理和治理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實現現代化,必須依賴各個地區、各個層級、各個主體的創新能力的發揮,這就需要創造一個有利于培育創新能力和發揮創新能力的文化環境、制度環境和輿論環境。意識形態管理部門應在這方面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在宣傳依法治國的同時堅決貫徹依法治國,在倡導培育創新能力的同時積極創造條件使各種主體發揮創新能力。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編輯:李成旺)
馬俊峰,哲學博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