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興
(黑龍江省七臺河市金沙新區,黑龍江 七臺河 154600)
金沙新區玉米全程機械化技術和玉米秸稈技術應用探討
劉永興
(黑龍江省七臺河市金沙新區,黑龍江 七臺河 154600)
近幾年,金沙新區加大了玉米收獲機械的投入力度,引進了多種聯合收獲機,全面推進了玉米種植各個階段的管理及收獲全程機械化進程,保證在最佳時期完成各項作業,提高了玉米生產的效率和效益。本文通過技術層面、農機具層面和技術政策層面,研究了金沙新區推進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的主要方法措施。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存在還田質量差、播種質量差、爭氮現象、病蟲害嚴重等問題,應推進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的發展應用。
金沙新區;全程機械化;玉米秸稈;還田技術;應用
近幾年,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金沙新區的玉米面積在逐年增加,從2006年的1 500多hm2到2014年已發展到8 000多hm2。為改變玉米收獲機械化程度較低的現狀,金沙新區引進了約翰迪爾9670和S-660型聯合收獲機6臺,3518CTS聯合收獲機4臺,全面推進了玉米種植的整地、播種、施肥、田間管理及收獲全程機械化進程,使玉米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100%,充分發揮了機械化的優勢,解放了大量的勞動力,保證在最佳時期完成各項作業,提高了玉米生產效率和效益。
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不僅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機物質,還能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和功能,是種地養地、培肥地力、保水保墑、杜絕焚燒,實現土地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
整地技術:在玉米收獲完后,用淺翻深松犁進行淺翻深松,采用6.4組合液壓耙對角耙地一遍,有條件的進行秋起壟夾肥及壟體深松,深度25~30cm。還可以在春季用6.4組合液壓耙地一遍,然后用進口氣吸式精播機平播。
施肥技術:采取秋季起壟夾肥,春季頂漿起壟夾肥,并做到分層施肥,做到第一層8~10cm,第二層15~18cm。
品種選擇:按本地氣候特點,選擇脫水快,品質好,抗病性強的品種,如先鋒38P05、德美亞3等優質種子。
播種技術:春季當5cm深土壤溫度穩定通過7℃,用6.4組合耙對角耙一遍,或用旋耕機作業一遍,玉米播種全部采用氣吸式播種機或零速投種器進行精量播種,播種深度3~5cm,播種量要確保收獲株數7.25萬株/hm2以上,播后要及時鎮壓,并進行苗前土壤封閉滅草處理。
田間管理技術:在玉米5葉期進行中耕松土,噴施葉面肥。在玉米6頁期追施尿素150kg/hm2加長效尿素50kg/hm2。噴葉面肥。在玉米10葉期噴施磷酸二氫鉀加敵殺死防治玉米螟及防止玉米后期倒伏。在玉米12片期時噴施密高化控劑。
收獲:金沙新區玉米機械收獲采用約翰迪爾S-660收割機基本相同,破碎率3%以下,跑、裹糧損失在0.5%以下。實踐證明,每臺約翰迪爾S660收獲機日工作量可達35hm2左右。每臺3518CTS型聯合收獲機日工作量可達22hm2左右。金沙新區玉米機械收獲80%是籽粒直收,其余是機械下棒,籽粒直收要求玉米水分在30%以下,同時收獲下來的玉米要及時烘干,我區現有300t以上烘干塔9座,這也為我區發展玉米種植全程機械化、保證玉米收獲后及時脫水提供了可靠保證。
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效益分析: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比機械加人工可節約成本540元,通過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的實施以及玉米種植面積的擴大,可解脫大量的勞動力,同時也推動了全區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2.1 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
第一,還田質量差,玉米秸稈粉碎過長,還田深度不夠,拋撒不均勻。
第二,播種質量差,粉碎后的秸稈停留在地表下3~5cm,使土壤過松,大空隙增多,不利于土壤保墑,影響發芽率,出苗率低。
第三,爭氮現象:由于土壤中氮素不足,導致微生物與后茬作物爭氮現象突出,作物出現黃苗、弱苗,甚至死苗現象。
第四,病蟲害嚴重。由于玉米秸稈中存有病原菌,及螟蟲、黏蟲等蟲卵,在秸稈深翻入土后,一些病原菌和害蟲并未滅亡,造成下茬作物病蟲害產生。
2.2 新區推進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的主要方法措施
第一,技術層面的措施。秸稈覆蓋量過大,翌年播種拖堆,地溫回升慢,影響播種質量。解決方法有兩種:一是通過玉米聯合收獲機收獲玉米穗,進行秸稈粉碎處理,再用旋耕機進行旋耕,采用進口格蘭播種機進行播種。二是通過進口玉米聯合收獲機收獲籽實,進行秸稈粉碎處理,再用渾松淺翻犁進行深松淺翻作業。翌年用64片液化耙整地采用進口播種機播種。(進口格蘭、庫恩、氣吸式精量播種機)這種技術機械化程度高,大大解放了生產力。
第二,具體層面的措施。目前,在金沙新區秸稈還田技術的應用中,一些農戶不接受的主要原因是翌年播不了種,而能夠有效實現秸稈還田技術能進行播種作業,播種機只有幾個合作社有(格蘭、庫恩、氣吸式精量播種機),其他依此仿制的產品都存在各種不同的問題,影響了農戶的認可和對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的接受。主要解決辦法是從秸稈還田免焚燒和黑土地保護等戰略高度,對該機器進行特殊高額補貼,從環保、節能減排、黑土地保護等資金中列支專項,對采取秸稈全量還田不焚燒的耕作形式給予政策性補貼拉動,由政府牽頭推動這一先進耕作制度的快速推廣應用。
第三,政策層面的措施。將秸稈還田技術作為政府發展循環農業的工作內容,應將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的推進、財政資金的支持、機具與技術研發支持等,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突出任務,由政府牽頭來加以推進,投入增量,扶持增量及其配套輔助投入等,作為對各級政府績效考核的主要指標,這樣才能加快其發展進程。
2.3 推進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發展應用的對策
第一,確保玉米秸稈還田技術應用到位。在推廣這一技術時,秸稈粉碎長度必須小于10cm,且秸稈短、碎、均勻。玉米秸稈還田要保證以下要求:首先,時早,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時要邊收獲,邊切碎,邊耕翻入土還田,還田時播種時間越長越好。金沙新區現有的大型進口機械完全可以保證這項技術要求。還田后必須馬上滅茬并及時深耕,深耕翻,消除由于秸稈還田導致的土壤空隙過大問題,起到蓄水保墑的作用。其次,玉米成熟后,應該及時進行玉米收獲和秸稈還田處理。最后,埋嚴墑足,結合機械深松,通過深松淺翻整地把玉米秸稈埋嚴壓實,避免秸稈處露而跑墑。
第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玉米秸稈還田是農機與農業技術的有效融合,玉米秸稈還田后,在改善土壤肥力的同時,減少了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玉米秸稈還田技術在金沙新區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加快了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的推進進程。
[1] 姜國剛.東北地區循環經濟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2]宮元娟,田素博.常用農業機械使用與維修[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3]宮元娟.農機具選型及使用與維修[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4]周順利.飼用玉米優質高產栽培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5] 翟虎渠,梅方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高層論壇文集[C].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6] 魏.黑龍江玉米生態與栽培[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
[7] 王家.玉米收獲機實用技術[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8]張東興.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與裝備[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4.
[9] 林建華.努力促進農機農藝結合提升玉米生產機械化水平[J].農機質量與監督,2011,(05):124-125.
[10] 楊英,辛業才.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緩慢因素分析[J].農業機械化與電氣化,2005,(03):109-110.
[11] 馬清蘭,江巧.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推廣研究與探討[C]//全國玉米收獲保護性耕作機械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
Application of full mechanization technology and corn straw technology in Jinsha new district
LIU Yong-xing
(Jinsha District of Qitaih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Qitaihe 154600,China)
In recent years,Jinsha has increased investments on corn harvesting machinery,introduced a variety of combine harvesters,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d the management at all stages of corn planting and harvesting mechanization process,so as to ensure the completion of the job in the best period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corn production.This paper studied on main research method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corn straw returning technology in Jinsha newdistrict through the level of technology,farm machinery and technology policy.Corn strawmechanized returning technology has characteristics of poor quality,poor quality of planting,nitrogen deficiency and pest disease,which sh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corn strawreturningtechnology.
Jinsha newdistrict;Mechanization;Corn straw;Returningtechnology;Application
S233.73
A
1674-8646(2016)16-0052-02
2016-06-15
劉永興(1951-),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工程師,從事農業機械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