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征
(西安外國語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西安 710128)
論黑死病在意大利的傳播及對意大利文學的影響
盧征
(西安外國語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西安 710128)
14世紀爆發的黑死病席卷了整個歐洲,意大利也難以幸免。這場瘟疫從不同方向傳入意大利,并對意大利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從文學領域來看,雖受到黑死病的負面影響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低迷期,但從長遠來看,黑死病對意大利文學尤其是俗語文學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成為15、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文學迅速發展的催化劑。
黑死病;傳播;文藝復興;意大利文學
14世紀黑死病(丹麥和瑞典的學者首先將1347年——1353年的這場瘟疫稱為黑死病。稱其為黑死病主要反映了人們對這種疾病的恐懼與害怕。)這場大瘟疫的蔓延爆發,讓整個歐洲,如英國、德國、瑞士、匈牙利等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各方面都遭受了沉重的打擊,意大利也不例外。
薄伽丘在《十日談》引言中寫道“基督降生以后過了一千三百四十八年,在意大利最美麗的城市,繁華的佛羅倫薩,竟發生了一場致命的瘟疫”[1]。并且,薄伽丘也仔細描述了這種疾病的癥狀。除佛羅倫薩之外,意大利其他城市如米蘭、威尼斯、比薩等也未能幸免。
黑死病對整個意大利社會產生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如社會秩序的動蕩與混亂,人口的大量減少、教會權威的下降等。在此我們主要討論這場瘟疫在意大利的傳播及對意大利文學的影響。
眾所周知,從古羅馬一直到黑死病之后的文藝復興,意大利一直是歐洲的歷史文化中心,并誕生了一大批的文學巨匠,如維吉爾、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他們對整個歐洲文學的繁榮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1348年黑死病的爆發,意大利文學發展也進入蕭條階段,但從長遠來看,這場瘟疫對意大利俗語文學的發展卻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也間接催化了15、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文學的迅速發展。
黑死病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疾病,以老鼠和跳蚤作為傳播媒介,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跳蚤咬了人,將細菌散布于人體傷口上,然后由傷口侵入血液,導致疾病發生[2]。瘟疫大面積爆發之前,從1290年開始,受氣候變冷等因素的影響,農作物大量死亡,糧食產量下降,歐洲很多地方出現長時間饑荒。
從1315年——1317年,大饑荒席卷整個北歐,1346年——1347年間南歐也出現饑荒。1325年——1340年間,由于夏天潮濕多雨,很多糧食作物被毀,沼澤面積進一步擴大,長期飽受饑荒困擾的人們,體質孱弱,更加容易感染疾病。與此同時,當時所有的歐洲城市,幾乎都沒有下水道,人們直接從窗戶和陽臺上亂扔垃圾,馬路上垃圾成堆,極其惡劣的衛生狀況也為瘟疫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因此,1348年之后,瘟疫反復爆發。
關于黑死病的起源說法不一。其中大多數說法認為瘟疫是從亞洲傳入的,產生于中亞里海一帶。當時,意大利的幾個沿海城市海上貿易非常發達,如熱那亞、威尼斯,這也為黑死病的傳播創造了條件。瘟疫從中亞里海傳播至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亞半島,熱那亞人在克里米亞半島有一個港口卡法(Caffa),1347年10月,幾艘熱那亞商船從這里出發,載著已經傳染瘟疫瀕臨死亡的船員駛入西西里的墨西拿港口,瘟疫被傳播至歐洲。1347年末——1348年初,瘟疫蔓延至西西里和威尼斯,特別是當時海上貿易中心威尼斯的瘟疫尤其嚴重,因為當時的威尼斯主要從事和遠東地區的貨物貿易,是外來病菌傳入的重要途徑。1347年冬,熱那亞、比薩、威尼斯等港口城市爆發疫情后,威尼斯便成立了第一個衛生委員會。到了1348年上半年,疫情迅速蔓延到那不勒斯、佛羅倫薩、錫耶納、佩魯賈、羅馬等地。為了控制疫情,意大利在1347年之后,對于有可能攜帶瘟疫的船只都要求隔離40天。直到1348年秋天,意大利的情況才總體好轉。
就傳播方向而言,總體上黑死病主要從三個方向傳入意大利:從西西里傳染了整個意大利南部和拉齊奧大區;從熱那亞傳染整個倫巴第大區、皮埃蒙特大區和瑞士;從威尼斯傳染了威尼托大區、艾米利亞-羅馬尼亞大區、托斯卡納。這些城市都屬沿海城市,海上船只成為瘟疫的主要傳播媒介。值得注意的是,黑死病并不是在整個歐洲都造成嚴重后果,有一些地方幾乎沒有受到傳染(如比利時、波蘭和布拉格)。在意大利,佛羅倫薩有4/5的居民因瘟疫死亡,而米蘭受瘟疫的影響相對較輕。
黑死病的爆發,對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產生了廣泛且深遠的影響。正如薄伽丘《十日談》中所述,如同瘟疫使得各種社會和公民秩序失效一樣,人類法律也失去了效率。
在瘟疫漸漸得到控制的1348年之后,意大利已經無法再保持13世紀之前的文化模式。據統計,在黑死病肆虐的一百多年里,大約造成了2 000萬~2 500萬人死亡,占歐洲總人口的1/3。人口的大量死亡引起了經濟、社會結構的變化,推動了工業的發展,開創了歐洲社會一個全新的時代。
中世紀學者、歷史學家大衛·赫利希(David Herlihy)把黑死病稱作是“新人類的時代”。此外,歷史學家艾貢·福瑞德爾(Egon Friedell)也認為,黑死病引起了人和宇宙意識危機,動搖了一直統治中世紀的信仰。因此,黑死病在促進社會經濟基礎發生變革的同時,也激發了人們思想上的反思與變革,并直接推動了文藝復興的發生,對意大利文學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在黑死病肆虐歐洲的一百多年時間里,各種生產活動基本處于停滯狀態,有近一半的人口因黑死病而死亡,歐洲人口需要幾個世紀才能恢復到瘟疫之前。據歷史學家赫利希的分析,歐洲居民數量15世紀前幾十年才停止下滑,后五十年保持穩定,1460年左右才開始緩慢增長[3]。因此,在這種瘟疫肆虐,每天人口大量死亡的背景之下,人們只會擔心在隨時會到來的死亡面前,自己什么時候會死去,人們只是想辦法逃生、等待死亡或者在死亡之前享受最后的人生,而不再去關注生產活動,更無心從事任何文學研究。
在死去的居民當中,也包括很多教士、學者、學校教師,原來的學者很多死于瘟疫,而沒有新的投入文學研究的學者,直接導致從事文學事業的學者減少,意大利的文學發展陷入低谷。在黑死病爆發后的一百多年時間里,幾乎沒有產生聞名于世的作家和作品。在意大利文學史中,14世紀下半葉和15世紀上半葉被稱為“無詩世紀”[4],雖然黑死病并非唯一決定因素,但與這場瘟疫的爆發不無關系。
一直到15世紀中葉,隨著人文主義的發展,文藝復興的興起,意大利文學才逐漸恢復發展起來,涌現出浦爾契、博亞爾多、波利齊亞諾等一大批著名的文學家,創作出大量優秀文學作品。
從古羅馬時期開始,拉丁語即為羅馬的官方語言,但由于帝國疆域遼闊,各地民眾使用差別很大的通俗拉丁語。到了中世紀,雖然拉丁語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仍然是各國通行的學術和文學語言,尤其是中世紀早期和中期。中世紀晚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興起,他們所講的語言被稱為“俗語”。此時,意大利建立了各城邦國,拉丁語已經與現實語言相脫離,并且與基督教神權聯系在一起,束縛人們的思想,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經過與拉丁語的長期抗爭,俗語成為新的文學語言。
意大利13世紀上半葉開始出現俗語文學的專業作家,他們以一種俗語為基礎,吸收其他俗語和拉丁語的詞匯和語法,既保留了主體俗語的特色,又改進了俗語創作[5]。偉大作家但丁為俗語的發展、意大利語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他采用并改進了佛羅倫薩俗語,號召在俗語的基礎上建立統一的新的意大利語,其代表作品《新生》、《神曲》、《饗食》等均用俗語創作而成。事實上,14世紀黑死病的爆發也為之后的俗語文學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在因黑死病大量死亡的人口當中,不僅包括普通百姓,還有眾多教會的神父和學校的教師,這也直接導致了當時使用官方和教會語言的拉丁語人口,無論在絕對數量上,還是相對當地居民的比例都呈下降趨勢。在黑死病爆發之后,方言讀寫和文學迅速發展,很多關于黑死病的信息都是用方言記錄下來。比如,人們生病時要向上帝祈禱,但很多有文化的教父都因瘟疫喪生,因此很多祈禱文是用方言寫成,而且當時盛行的瘟疫傳單也都是方言寫成。除此之外,方言詩歌、短篇故事等也傳播廣泛,薄伽丘的《十日談》也是用俗語寫成。
從更長遠來看,黑死病對14世紀的人文主義思想以及文藝復興運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中世紀后期,雖然大學得到發展,但是主要學習哲學和神學,他們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占星術,而并未過多關注自然科學,醫學更是發展緩慢。
面對這場瘟疫,醫生們感到手足無措,也無法理解,不清楚這場疾病的起源,更不知道應該如何治愈,他們的醫學理論需要追溯至希波克拉底和蓋倫時代,完全無法理解為什么動物會將疾病傳染給人類,能做的只是讓病人懺悔。醫生行業受到重創,有的可能因為勞累倒在了崗位上,更多的醫生則因自私做了逃兵而被譴責。如果逃跑被視為膽小鬼,如果選擇留下,則被認為只是為了錢。1348年,佛羅倫薩人馬喬內·迪·科波·斯特法尼(Marchionne di Coppo Stefani)這樣評價醫生:“剩下的索要高價,錢入手后才肯出診,他們把脈時把頭轉向一邊,檢查尿液時離得遠遠的,還用氣味濃烈的東西捂住鼻子。”[6]
中世紀的歐洲,處于宗教統治時期,教會的信徒們認為瘟疫是神的懲罰,是上帝不滿人類作惡多端而降罪于人世。因此,人們更多傾向于尋求教會的幫助,在宗教中尋找安慰,希望通過祈禱治愈疾病。
伴隨著黑死病,一系列宗教活動也隨之展開,他們組織集體祈禱、游行,比如鞭笞者運動。但是這些宗教活動開展之后,人們發現黑死病依然肆虐橫行,大量人口繼續死亡,教會并未減輕他們的痛苦,事實上,這些集體活動還促進了瘟疫的傳播。因此,人們也逐漸對教會的權威產生了質疑。與此同時,由于許多教士死于瘟疫,參加圣禮和宗教儀式的人們不得不為這些服務支付更高的價格,很多教士趁機斂財,利欲熏心,變得瘋狂墮落,也有很多教士在瘟疫期間甚至拒絕為人們舉行臨終圣事。教會的腐敗加深了人們對教會的不滿,對教士的憎恨。于是,人們轉向個人靈修,尋求與上帝的直接接觸,統治中世紀的禁欲主義和神秘主義受到了極大沖擊,這也促進了之后的人文主義以及文藝復興的誕生與發展。
在文藝復興時期,俗語文學得到進一步發展,一些文學素養精深的作家與詩人也采用俗語著書、寫詩,他們以人文主義思想為指導,作品中充滿對人的贊美以及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如路易其·浦爾契(Luigi Pulci),其一生著作頗豐,作品均為意大利語寫成,代表作為長詩《巨人莫爾甘特》(Il Morgante),為人文主義時期的一部重要的敘事長詩。
黑死病給人類帶來了空前的災難,各種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停滯了上百年時間,人們失去了創造的動力,在文學領域也出現了一百多年的低迷時期。但是,這場瘟疫也動搖了教會權威,推動了自主意識的形成。對意大利文學也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為之后的俗語文學和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迅猛發展起到了催化作用。
[1]薄伽丘.十日談[M].北方文學出版社,2012.
[2] 張緒山.14世紀歐洲的黑死病以及對社會的影響[J].東北師大學報,1992,(02):56.
[3] https://it.wikipedia.org/wiki/Peste_nera.
[4]王軍,王蘇娜.意大利文化簡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5] 朱志榮.論但丁的俗語觀[J].外國文學研究,2001,(03):67-71.
[6] 約瑟夫·P.伯恩.黑死病[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
On the transmission of Black Death in Italy and its impact on Italian literature
LU Zheng
(School of Western Language and Culture,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710128,China)
The outbreak ofthe Black Death in the 14th centuryswept across Europe,and Italywas not escaped.This plague was transmitted in Italy from different directions and posed a very profound impact on all aspects of society,economy and culture.From the literature point of view,although it has experienced a downturn for some time,the Black Death has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oquial literature in the long run,which became catalyst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talian literature during renaissance of the 15th,16th century.
Black Death;Transmission;Renaissance;Italian literature
K561.32
B
1674-8646(2016)16-0104-03
2016-06-14
盧征(1985-),女,河北唐山人,碩士,助教,從事意大利語語言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