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一
?
法社會學視野下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的公平性研究
張健一
摘 要: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目的在于“切實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鑒于可用于高校貧困生資助的資源與資助需要之間的緊張關系,在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的制度設計上,公平就當仁不讓的成為其首要價值取向。應當以公平性為出發點,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認定(對象)、資助體系內要素的合理搭配(內容)等方面完善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的制度設計。
關鍵詞:法社會學; 公平; 高校學生資助政策
如所周知,當下的高等教育越來越趨向于大眾教育,在高校擴招的大背景下,有效保障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受教育權成為衡量教育公平的重要指標。因應現實需要,2007年5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確立了“獎、助、貸、勤、補、免”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之后,為貫徹《意見》精神,教育部、財政部圍繞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高校學生勤工儉學等幾個問題連續制訂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這些規范性文件細化了學生資助政策的內容、明確了相關制度的操作標準與流程,形塑了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制度的基本框架,也進一步體現出國家傾力解決貧困學生就學困難的決心。圍繞這一制度,教育學理論以教育公平、效率原則為基本出發點,從制度設計、運行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積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這是健全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的有力舉措,然而,法學理論對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的研究僅僅處于起步階段,并未將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運用于這一問題的研究。本文認為,既然高校學生資助政策本身也是以規范性文件為基礎,那么,立足于特定的規范價值,有必要對高校學生資助政策進行法學分析。有鑒于此,本文以公平這一法律價值為導向,立足于高校學生資助行為的實踐性特質,運用法社會學的基本理論展開對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的研究,以期拋磚引玉。
法社會學是法學與社會學的交叉學科,其是“用科學的方法去揭示、剖析法律系統對外輻射出來的全部法律現象或法律事實,是從法律系統外部對其進行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整個法律系統輸出的效果及其他法律現象。”①何珊君著:《法社會學新探:一個學科框架與知識體系的構建》,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頁。早期的韋伯、涂爾干等人注重研究法律的社會基礎,之后,龐德以法律社會效果為導向展開法社會學研究,上世紀60年代,塞爾茲尼克強調法社會學研究上應當重視法律的價值性。②同上,第21頁。重視法律的價值性,從應然法研究實在法的方法是一定價值反思法律;注重法律效果的研究路徑將法律的作用作為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可見,無論是重視法律的價值,還是從實用主義哲學出發的法律效果論,其實質都是強調目的導向,換言之,法社會學以有效分配利益或價值為目的導向,注重規范的現實效用而非枯燥的邏輯演繹、抽象的價值衡量,法律制度的設計也不能脫離上述目的導向。
《意見》指出,建立健全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目的在于“基本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③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http://www.gov.cn/zh uanti/2015-06/13/co ntent_28789 71.htm,下載日期:2016年4月5日。現代高等教育并非是義務教育,個人在高等教育中有高度的選擇權,個人意愿在是否以及如何完成高等教育中起著主導作用。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保障個人在面臨高等教育之時有充分的選擇可能性。換言之,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因經濟原因喪失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成為現行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的目標導向。科爾曼認為,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點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結果公平。④王廣飛:《在高校學生資助政策中體現教育公平》,載《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第114頁。關于公平,不同學科可能有差異化的注腳,但對于其基本含義——人人得到參與獲取利益機會上的平等對待——并不會產生很大分歧。依此標準觀之,現行高校學生資助政策顯然著眼于教育起點的公平,即每個人不因其不可控的經濟困難,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人人在利益獲取機會上的平等,實質上就是需要滿足機會上的平等。鑒于可用于高校貧困生資助的資源與資助需要之間的緊張關系,在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的制度設計上,公平就當仁不讓的成為其價值取向,換言之,高校助困資源的配置一定要在效果上達到公平的狀態,這也是法社會學“通過法律有效分配利益”思想的當然要求。
在高校學生資助制度設計時,對助困資源的分配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有觀點認為,鑒于學生資助政策對學生學習的激勵作用有限,應當在“助困”全覆蓋的基礎上突出“獎優”的績效導向。⑤武立勛、胡象明:《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實施效果研究---基于對 北京部分高校本科畢業生的調查分析》,載《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第76頁。正如上文所述,學生資助政策制度設計的目的并非優先考量教育結果、過程等方面,而是著眼于如何避免每個人都能夠不因經濟原因,而無法享有高等教育受教育權。這也就決定了不能單純依靠受資助學生的學業情況,對學生資助制度執行情況進行績效考核。此外,將“獎優”同“助困”列為學生資助制度的價值選擇,看似前者以后者為前提,但由于影響如何以及以何種標準在“助困”的同時,實現“獎優”的變量太多而不可控,就容易導致在操作中本末倒置:“助困”的全覆蓋尚未實現,資助政策反而成為了個別優秀貧困生的“提款機”。制度設計的目的決定了制度設計的具體內容,不能超越學生資助政策的目的設計給予其過多的期待。“獎優”的任務并非關聯于學生資助政策的目的,最多只能作為學生資助政策的反射效果而存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獎優”任務,應當主要由其他制度來完成。例如,通過國家獎學金的評比實現所有學生在“獎優”時一視同仁;至于學業優秀的貧困學生所面臨的出國留學難題,則應該通過其他制度設計而非學生資助政策予以解決。否則,將會導致如下后果:學業優秀的貧困學生擠占了其他貧困學生的受教育機會。
綜上,既然高校學生資助政策以 “切實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為目的,那么,在助困資源分配時就不得不“有所為有所不為”,對于其“不能承受之重”只能“忍痛割愛”;另一方面,在力所能及的完成“分內之事”時,在助困資源的分配方面始終堅持公平性原則。那么,如何在制度設計和執行中堅持公平性呢?這將是接下來所要解決的問題。
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的構成要素包涵兩個方面:對象和內容。高校學生資助政策應當以公平性為出發點,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認定(對象)、資助體系內要素的合理搭配(內容)兩個方面完善制度設計。
(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認定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的實施對象。準確認定哪些學生屬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資助機制有效運轉的前提。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公平性是助困資源公平分配的基礎,對于“切實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目的落到實處具有基礎意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是評價者,以受評價者提供的信息為基礎,按照一定的標準以公開透明的方式完成的測評過程。因此,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認定工作的公平性必須通過幾個步驟實現:信息獲取的全面、客觀性、評審過程的客觀性、評價標準的客觀可操作性以及評價過程的透明性。評審過程的客觀性依賴于評價標準的客觀可操作性。因此,下文將其整合在一起討論。
1. 信息獲取的全面、客觀性
全面、客觀的信息是保證被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真正”需要資助對象的前提。如果被評價者的信息不準確,就會直接影響資助結果的公平性。現實中,可能影響信息全面客觀性的因素主要表現為:虛構事實(某些學生為獲取助困資源而虛構、夸大貧困情況)、表格缺陷(《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并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經濟狀況)、隱瞞真相(貧困學生因某種原因不愿真實反映家庭經濟狀況)。
按照《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意見》,《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的規定,《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需要到學生家庭所在地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加蓋公章。①教育部、財政部:《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http://www.moe.gov.cn/s rcsite/A05/s 7052/200706/t 2007062 6_181382.html,下載日期:2016年4月5日。本來,基層組織確實更能了解學生家庭的真實經濟狀況,但現實卻是,“認證材料不真實在高校成為普遍現象,部分學生在資格認定問題上存在僥幸心理,找關系,走后門,虛報貧困證明材料。”②王艷:《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制度公平性分析與建議探討》,載《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年第10期,第35頁。沒有責任對應的權力極易被濫用。因此,學生資助制度設計時應當明確規定在《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蓋章的民政部門對表格中的內容有實質審查義務,并規定其工作人員違背該義務而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上述實質審查義務意味著,民政部門不僅對表格內容的真實性進行書面審查,必要時還要進行調查核實工作。
《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現有的項目存在如下問題點:在個體對單位的人身依附性漸弱、網店等新的經營模式興起等因素作用下,“家庭成員失業狀況”一項并不好把握;在民間借貸興起的當下,“家庭欠債情況”卻可能成為富人扮窮的“有力武器”;填表學生的兄弟姐妹如果在高校同時可以得到資助,在該表中并不能顯示出來,畢竟表格中家庭成員年收入一項僅僅要求寫數額,而非注明收入來源。既然家庭成員失業狀況容易“失真”,那么,填表學生需用證據證明家人為什么失業,否則,對該項內容不能認可。至于“家庭欠債情況”一項,徑行取消即可。此外,家庭成員在其他高校獲取的資助不能顯示在表格上的問題確實很難解決,要求民政部門對此履行審查義務也有些勉為其難,畢竟民政部門只負責貧困事實的認定,資助與否完全取決于學生所在的高校。既然解決這一問題為學生資助制度“力所不能及”,則沒必要“強人所難”。
貧困學生因某種原因不愿真實反映家庭經濟狀況的現象也是存在的。“有些學生視貧困” 為羞恥,產生自卑心理,采取逃避、退縮的消極態度。”①莊惠娜:《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執行中的公平性問題分析》,載《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第4期,第24頁。如果再采用一定方式如用好手機來掩飾,無論是同學還是輔導員,都很難發現其真實的經濟狀況。因此,不能將隱瞞真相行為導致的貧困生信息缺失歸咎于學生資助制度。
2. 評審過程的客觀性
評審是由主體來完成的,這就不可避免的帶有或多或少的主觀性。評議小組的成員一般有輔導員、班主任、學生代表。評議小組成員可能因親疏遠近等原因而在評議中有一定的傾向性。因此,為保證評審過程的客觀性并最終保障評議結果的公平性需要在兩個方面做一定的設計。確定評議小組中學生成員時避免串聯、盡量保障學生代表的廣泛性、民主性。但即便再細致的制度設計在現實面前也可能目的落空。因此,必須以評審標準的客觀性、可操作性,限制評審主體情感因素對評審客觀性的影響。在確定貧困生評議標準時,除例外情況可以定性評價外,應當盡可能的影響貧困生認定的各種因素予以量化。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②教育部、財政部:《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5/ 7s052/200706/ t2007062 6_181382.html,下載日期:2016年4月5日。那么,在“收入——支出”模式下可以進行如下定性分析:無生活來源例如孤兒院收養的或社會有限資助的孤兒,應當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為其必然符合上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其他情況,例如單親家庭、烈士子女等并不一定符合上述“收入——支出”給出的標準,要在定量分析中具體判斷。在定量分析中,正如上文所述,家庭收入一項的真實性需要學生家庭所在地的民政部門把關。在衡量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時,應當將學生家庭因患病、自然災害的支出予以考慮,而且這種支出要平均分配在各個年份。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僅僅是指其完成學校要求的專業學習所需的費用,不包括其個人進一步發展、個人攀比他人生活所需支出的費用。例如,非經濟專業學生參加會計資格考試的費用、雅思托福等考試費用、買蘋果手機的費用都不屬于這里的“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因此,要建立健全貧困生貴重物品登記制度,將其作為下一年度貧困生認定的考量因素。
3. 評價過程的透明性
評價過程的透明性要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過程可以被監督。權力不受監督容易被濫用,學生資助制度的有效運轉自然也離不開科學縝密的資助監督程序,這一點,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過程中尤為重要。
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的規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大致經歷“評議小組評議——院系認定工作組審核——學校學生資助管理機構匯總——學校學生資助工作領導小組審批”四個階段,前三個階段對應的監督措施分別是“評議小組成員名單公示——院(系)認定工作組要審核認定評議小組申報評議結果,如有異議,應在征得認定評議小組意見后予以更正,并將審核通過的名單公示。如師生有異議,可通過有效方式向本院(系)認定工作組提出質疑。認定工作組應在接到異議材料的3個工作日內予以答復——對院(系)認定工作組的答復仍有異議,可通過有效方式向學校學生資助管理機構提請復議。學校學生資助管理機構應在接到復議提請的3個工作日內予以答復”。①教育部、財政部:《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5/ 7s052/200706/ t2007062 6_181382.html,下載日期:2016年4月5日。
由于小組評議是其他三個階段的前提,實質性的審查工作也主要在這一階段完成,因此,在小組評議階段,應當有細致合理的監督機制,現有的監督措施并不充分:單純的公示評議小組成員名單而沒有異議機制本身沒有意義,只有允許對評議小組成員有異議的人發表意見,才能發現評議小組成員名單可能存在的不合理之處;只有在異議機制之外設置評議小組成員更新機制,才能避免不適宜的評議成員可能對評議結果造成的不公平。因此,應當賦予院系工作組更換不適宜評議成員的權力。在院系認定工作組審核階段,現有的規則并不清晰:征得評議小組意見后更正,是指征得同意后更正還是聽取意見后更正呢?從院系認定工作組與評議小組的工作機制來看,應當首要尊重評議小組的評議結果,畢竟評議小組直接接觸評議對象和評議資料,但如果院系認定工作組有確實證據證明評議小組存在錯誤,則可以直接改變評議小組的結論。在同一階段,認定工作組對異議情況3天內進行答復的規定略顯粗糙:異議情況往往涉及評議對象的具體經濟狀況,這些情況往往需要通過評議對象家庭所在的基層組織進行核實,三天時間略顯不足。至于學校學生資助管理機構對復議申請的答復時間——如果給予院系工作組充分時間調查——三個工作日一般而言并不會引起資助結果不公平的局面。
(二)資助體系內要素的合理搭配
當下的學生資助體系的內容大致包括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儉學、學費減免。為實現學生資助公平性價值的實現,在這些資助項目之間,以及資助項目內部都還需進一步的制度構建。
1. 資助項目之間的整合與優化
優化現有資助項目的前提就是加大對學生資助資源的投入力度。在高校擴招等因素的影響下,高校助困需要有一定的增幅,助困資源與助困需要之間的緊張關系亟待緩和。“雖然自2007年新資助體系實施以來,資助力度有大幅提高,但相對于需要來說,還相差甚遠,2012年全國高校學生年平均受助額僅為1202.2元/人次”。②吳玲:《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公平性研究》,載《思想理論教育》2015年第6期,第101頁。“僧多粥少”與個人逐利性相結合構成了對資助結果公平性的最大威脅。因此,加大資助資源的投放力度刻不容緩。在現有的資助項目中,應當大力提高助學貸款在學生資助政策中的作用。
高等教育并非義務教育,個人通過高等教育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和更廣的發展平臺,因此,貫徹“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在加大資助資源投放力度時,應當掌握如下原則:第一,應當妥當處理無償的獎助學金、學費減免與有償的助學貸款、勤工助學之間的關系,相對增加助學貸款的投入使用力度。第二,為保證不同專業間資助的相對公平,對于工作后平均薪資較高的專業,其助學貸款在資助體系中的比例,要適當高于畢業后平均薪資較低的專業。第三,高校應當通過各種方式探索有償資助新機制,例如,可以給學生與企業創造雙向選擇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工作獲取收入。
改變現有的資助項目“各自為政”的態勢,將現有資助項目妥當整合,根據受助學生的經濟狀況為其“量身定制”資助計劃,最終達到協同解決學生困難的效果。現實中,獎助學金等資助項目評定的分散性,可能導致如下后果:孤立的看,班級里最為貧困的學生可能毫無爭議的獲得幾乎所有項目的資助,將這些資助相加可能出現其生活水平已經高于普通貧困學生的問題,這種結果顯然有違資助政策公平性的價值取向。因此,應當優化現有資助項目間的關系,借鑒國外的“資助包”制度,“在準確的貧困學生判定基礎上,結合學生個人實際情況和學校資助力度,針對每個學生制定個性化的資助包,給予不同的資助。”①羅凌云:《省屬高校學生資助公平與效率研究——以湖北省E校為例》,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第33頁。.
2. 資助項目內部的制度構建
在資助項目內部,從公平原則出發,主要涉及具體資助制度的可操作性、目的與手段一致性等問題。由于上文已對助學貸款制度有了較為詳細的探討,故而這里僅對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勤工助學制度的公平性問題展開研究。
(1)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制度
當下學生資助體系中的獎學金制度包含國家獎學金和國家勵志獎學金兩種。其中,前者針對所有學生,后者面向貧困學生。國家獎學金的基本申請條件是: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守憲法和法律,遵守學校規章制度;誠實守信,道德品質優良;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優異,社會實踐、創新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特別突出。②財政部、教育部:《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國家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http://www.moe.gov.cn/jy b_xxgk/gk_gbg g/m oe_0/m oe_144 3/m oe_1 581/tnull_2 5285.html,下載日期:2016年4月5日。可見,國家獎學金并非針對貧困學生而設立,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各方面綜合發展而非解決學生的就學問題,其本身具有獎勵而非資助性質,因此,將國家獎學金列為學生資助體系并不妥當。
至于國家勵志獎學金,其也是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選取品學兼優的學生進行資助,具有“助貧”同時“獎優”而非單純“助貧”的目的。然而,在現實操作中,上述目的可能落空:由于國家勵志獎學金僅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學習成績優秀”的標準又并不明確,容易導致成績較好但在班級成績并不突出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得該項資助,換言之,“獎優”最后可能變成“獎較優”。與之相對,國家勵志獎學金如果不做細致的技術化處理,將會導致公平性原則被侵蝕的結果:如果兩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是品學兼優,僅僅因為考試成績差一分,一個就可以拿到五千塊錢的國家勵志獎學金,另一個就得不到“勵志”的評價,考慮到可能導致成績差一分的原因太過復雜,這種現象并不公平。更為重要的是,國家勵志獎學金的申請條件也存在一定問題:“生活儉樸”的條件不具有可操作性,哪些行為屬于生活不儉樸呢?既然國家勵志獎學金是為了“獎勵資助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職業學校全日制本專科在校生中品學兼優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③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http://www.gov.cn/zh uanti/2015-06/13/co ntent_28789 71.htm,下載日期:2016年4月5日。以不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活儉樸”為標準,就可能成為對“品學兼優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不公平。因此,國家勵志獎學金規范性文件應當對如下事項進行細化或變更:第一,對“學習成績優秀”的標準細化,明確達到什么條件(如專業課成績、公共課成績達到什么條件)算是“學習成績優秀”,另外,選修課成績不能作為此處的學習成績。第二,對于其他條件一樣但成績有微小差異的優秀學生,規定同樣具體化的獎勵方式,避免不公平現象。第三,在申請條件中取消“生活儉樸”的要求。
(2)助學金制度
根據《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國家助學金的目的是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國家助學金的平均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2000元,具體標準在每生每年1000―3000元范圍內確定,可以分為2―3檔”,“國家助學金的基本申請條件: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守憲法和法律,遵守學校規章制度、誠實守信,道德品質優良、勤奮學習,積極上進、家庭經濟困難,生活儉樸”。①財政部、教育部:《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http://wwwm.oe.gov.cn/jy b_xxgk/gk_gbg g/m oe_0/m oe_144 3/m oe_1 581/tnull_2 5302.html,下載日期:2016年4月5日。
可見,國家助學金制度與學生資助體系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在國家勵志獎學金資助比例不高,國家獎學金也并非只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背景下,國家助學金制度應當成為“無償”資助項目中的“中流砥柱”,換言之,面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多樣性現狀,助學金制度應該具備相當的彈性,以更好的實現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的目的。學生經濟困難程度差異較大,簡單區分為2-3檔容易造成不公平的現象:家庭經濟及其困難的最高可以拿到3000元,家庭一般困難的學生每年也可以拿到1000-2000元,二者的差額不過是兩個月生活費,分配到一年十二個月份時差別就更少了。因此,可以規定國家助學金的資助標準,但不能嚴格劃定資助的上限和下限。
既然國家助學金的目的是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就不應在申請條件里提出道德品質、學習勤奮的要求,否則,國家助學金的目的就是培養一個綜合發展的人,國家助學金也就可能異化為獎勵勤奮學習意義上的“獎學金”。何況,“學習勤奮”的標準也無法量化,即便將其簡化為單純的學習成績,對于剛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同一班級的成績有時并無很大差別,“學習勤奮”的標準也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因生源地不同而入學成績有較大差別,以這種過去的成績差別作為現在的評價資料也不公平。
此外,相關規范性文件還規定,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與國家助學金分別可以兼得,國家獎學金和國家勵志獎學金不能兼得。②財政部、教育部:《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國家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http://www.moe.gov.cn/jy b_xxgk/gk_gbg g/m oe_0/m oe_144 3/m oe_1 581/tnull_2 5285.html,下載日期:2016年4月5日。由于國家獎學金的目的是“獎優”而非“助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當然可以公平的參與其中,在獲得國家獎學金的情況下再去獲得以“助困”為目的的國家助學金并無不妥。這恰恰是在關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同時,激勵貧困學生積極進取的有力舉措。與之相對,國家勵志獎學金本來就是因家庭經濟困難這種客觀情狀而給予的“獎勵”,貧困因素已經成為考量因素,再以家庭經濟困難給予其國家助學金待遇,等于是一個原因被給予兩次評價,這對于家庭經濟困難但學習一般的學生并不公平。貧困學生可以同時獲得國家助學金和國家勵志獎學金的規定應當取消。
(3)勤工助學制度
勤工助學制度對于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提升人際溝通交往能力、塑造其健全的人格都有著積極的作用,通過課余時間參加實踐,自食其力獲得合法報酬,不僅是對個人價值的肯定,而且也能提升學生的信心,有利于培養自立自強的精神品格,還是有效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問題的有效途徑。學生資助體系中的勤工助學,僅指由學校統一組織和管理的勤工助學,不包括學生個人私自校外打工的行為。
根據《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的規定,勤工助學活動按照學有余力、自愿申請、信息公開、扶困優先、競爭上崗、遵紀守法的原則開展。①教育部、財政部:《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的通知》,http:// www.gov.cn/ gongba o/ content/2008/co nte nt_90 1296.htm,下載日期:2016年4月5日。可見,勤工助學的目的并非僅僅是“助困”,這就決定了勤工助學并非只是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此外,即便存在扶困優先的原則,也因其與競爭上崗原則處于平行位置,而不能肯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勤工助學有獨占性。為改變這種現象,應當將勤工助學崗位進行分配,校內勤工助學崗位分配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校外崗位分配給非貧困學生。這是因為,非貧困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活動更多的是希望通過社會實踐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校外勤工助學崗位往往會面臨著與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問題,通過雙向選擇的過程以及錄用后的工作可以實現其勤工助學的目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參加勤工助學首要目的在于滿足生活需要,減輕家庭負擔,并最終順利完成學業,“助困”目的顯然是優先于綜合發展的需要,校內勤工助學壓力小,競爭不激烈,對于實現其勤工助學目的較為有利。
此外,由于任何一項制度設計都離不開切實有效的監督程序,因此,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內部各要素的有序運轉并最終實現公平分配資助資源的目的,具體制度對應的監督程序也是不可或缺的。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的具體監督程序相似,高校學生資助管理機構具體負責組織評審工作,提出建議名單,報學校領導集體研究審定后,在校內進行不少于5個工作日的公示。②財政部、教育部:《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國家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http://www.moe.gov.cn/jy b_xxgk/gk_gbg g/m oe_0/m oe_144 3/m oe_1 581/tnull_2 5285.html,下載日期:2016年4月5日。公示的目的在于監督以及發現問題后的糾正。因此,應當規定對學校評定結果有異議的學生,可以向學校所在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復查申請,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于有正當理由的申請應當進行復查;對于無正當理由的申請,也應書面答復意見說明理由。國家助學金相關規范性文件中,對于異議及其保障措施并未規定。③財政部、教育部:《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http://www.moe.gov.cn/jy b_xxgk/gk_gbg g/m oe_0/m oe_144 3/m oe_1 581/tnull_2 5302.html,下載日期:2016年4月5日。相比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的“獎優”性質,國家助學金更具有“助困”性,因此,從公平原則出發,應當給予同樣的異議權,具體內容同上。
建立健全高校學生資助政策是一項系統工程,關系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在公平原則的指導下,在完善學生資助體系內容時,應當在“助困”目的的標準下將單純具有“獎優”功能的項目剝離出去,遵照“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擴大助學貸款和勤工助學的規模,充分發揮國家助學金在“助困”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而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公正、合理、準確的認定哪些學生屬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同時也要認識到,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機制需要在一定的監督機制之下運行,充分保障異議權是公平實現學生資助的有力武器。
(責任編輯:劉 冰)
中圖分類號:D922.16;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557(2016)02-0071-08
【收稿日期】2016-04-2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江蘇省學生資助專項課題《法社會學視野下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的公平性研究--- 以江蘇警官學院法律系2013級受資助學生為樣本》(項目編號:2014JS AIDC2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健一(1986- ),男,山東兗州人,江蘇警官學院法律系講師,法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