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君奎
1937,清華學子親歷北平南苑突圍
文/王君奎
【編者按】王君奎是我國現代農業化學家,河北饒陽縣人,1914年生。新中國成立后,作為農業化學家的王君奎,開始研究農藥,是我國有機農藥“六六六”的主要研制者之一。1937年暑期,王君奎在清華大學化學系畢業,正趕上抗日戰爭爆發,他與同學劉國柱去北平南苑二十九軍駐地講授防御化學戰的知識。他親歷了日寇對南苑守軍的瘋狂進攻。
1937年暑假,我剛從清華大學化學系畢業。有一天張大煜教授(解放后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告訴我,前幾天梅貽琪校長陪同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將軍來我系參觀。佟麟閣看到同學正在進行防毒面具用活性炭的制造研究時,要求學校立即派兩名化學系畢業生到他們部隊擔任教員,教授防御化學戰的知識。因為當時日寇在華北各地不斷挑釁,抗日戰爭一觸即發,此項科研工作正適合當時需要。我們想,保衛祖國,人人有責,國家培養我們多年,現在報國的機會到了。于是我就和劉國柱同學(現名劉石生,中共黨員,已離休)于8月中旬一同到南苑二十九軍軍部報到,軍部分配我們到軍士訓練團工作。當時見到了佟麟閣副軍長(兼任軍士訓練團團長)、趙壽山教育長和其他幾位軍官。趙教育長說該團有三個大隊,第一大隊長是李克昌,第二大隊長的姓名記不清了,第三大隊長是馮玉祥將軍的長子馮洪國。我們宿舍的隔壁就是馮洪國的住房,每天都有見面的機會。他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比我們大不了幾歲,還有些書生氣,和我們很談得來。
為了購置一些教學用具,我來南苑后不久曾進城一次,回來的路上看見公路上有一輛被我軍擊毀的日本裝甲車,心情十分激動。回南苑后又過了兩天,形勢就緊張了。7月27日,即北平淪陷的前一天中午,一小隊日寇騎兵,在南營門外挑釁,擔任守衛的訓練團學員擊斃了一個日本兵,并將繳獲的軍服和武器帶回營房,士氣大振。
晚飯后,第二大隊朱隊副來宿舍告訴我們前方吃緊,叫我們不要驚慌。隨后他到團河前線指揮作戰去了。當時南苑只有二十九軍軍部,作戰部隊均已調往前線,剩下一些機關人員,戰斗力較差;那么保衛南苑的任務,就得靠入伍不久而又毫無戰斗經驗的軍士訓練團學員來擔任了。這一夜槍聲不斷,次日凌晨日寇派出飛機輪番轟炸南苑營房和防御陣地,大炮也不斷從豐臺車站向南苑射擊。我們只好離開營房隨軍部官兵轉移到營房北面樹林內的戰壕中。那時佟副軍長和他的隨從人員正在戰壕中指揮作戰。后來聽到有人說這里目標太大,北面就是空曠的軍用機場,無險可守,不如轉移到南面的樹林中去,我們兩人毫無作戰經驗,聽他們說得有理,就隨著他們轉移到南面單人掩體中。果然以后炮彈大部分落在機場一帶,我們從南面可以聽到槍炮聲,并看到槍彈打落的樹葉。這時我遇到一位多年未見的中學同學王汝立,他剛從南京中央軍校畢業,分配到這里當參謀。正談話間,忽然看到很多學員沿著南邊的圍墻從東往西跑。有人說,我們也跟他們一起沖出去吧,不能困在這里。大家就不約而同地跟著他們沖出南營門。這時特務旅董旅長命令士兵集合。他帶領著大家一直向南突圍。隊伍行進間有時遇到日寇,因為在青紗帳里彼此看不清,只能互相開槍亂打一陣。我們一聽到槍聲就立即臥倒,待槍聲停止,再繼續前進。大約下午3時我們在黃村附近越過平津鐵路南進。這時離南苑漸遠,已聽不清槍聲,只聽到炮聲隆隆,從此再也未見到日寇的蹤跡。傍晚,抵達龐各莊,我們在一個大場院里集合休息。群眾見抗日軍隊到來,熱情地為我們送來了烙餅和開水。飯后,大家背靠背地睡了一夜。
翌日,天還未亮,我們就向固安縣出發。上午8時左右,到達永定河,只見河堤上很多士兵正荷槍實彈嚴陣以待,準備迎擊進犯的日寇。我們過河后就住在離縣城不遠的宮駕營村待命。我和劉國柱同學住在一位老鄉的家里,晚飯后接到命令出發,我們就隨著大隊沿著公路向西南方向前進。不久,忽然大雨傾盆,道路泥濘難行。我們兩人從未受過長途行軍的鍛煉,跟不上大隊,一夜之間,才走了二十九里。天亮后發現只剩下我倆和另外兩個文職人員,我們掉隊了。以后我們四個人經過新城縣的白溝河鎮、容城縣,第五天才到達保定。此時聽說佟副軍長已于當日戰斗中壯烈犧牲,北平古都也已淪陷。大家在悲痛中懷著殺敵報國的心情又繼續前進了。
摘編自北京出版社出版《文史資料選編》第25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