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新
普通勞動者應當得到全社會尊重
□張立新
“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了,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去年“五一”前的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關于重視普通勞動者的思想內涵,關于普通勞動者應當得到全社會尊重的精神,倍感親切,發人深思。
去年4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強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必須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講話充分體現了習總書記深切關心廣大人民利益的核心思想,強調“特別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職工特別是普通職工的根本利益”,足見普通勞動者在習總書記心中的分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時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勞動者,都不能貪圖不勞而獲的生活。”這不僅是因為我國的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以主人翁姿態積極投身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過程,通過勞動創造讓我們國家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而且,實現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并形成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歷史賦予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偉大而艱巨的使命,離不開普通勞動者的努力和創造。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重要歷史地位和作用,“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根本上靠勞動、靠勞動者創造”。因此,“一切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值得尊重和鼓勵”,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不應因時代條件變化發生任何改變,產生任何差異。
但是,毋庸諱言,因起點、機會和過程的不公平,靠勞動賺錢越來越困難。普通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持續20多年下降,而資本報酬所占比重則大幅上升,勞動價值的相對下降,直接導致普通勞動,尤其是體力勞動在中國社會越來越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貧富差距已經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并形成了階層和代際轉移,一些貧者正從暫時貧困走向長期貧困和跨代貧窮。不改變這一狀況,社會階層流動通道將被嚴重堵塞,普通勞動者社會地位也必然伴隨著收入的下降而下降,促進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任務更為艱難。
職業只有社會分工不同,本不應有高低貴賤之分。然而,當普通勞動者從勞動者一詞中析出,就已意味著這一群體在社會金字塔結構中處于最基礎的地位,在社會差序格局中處于最弱勢等級,因此導致不愿做普通勞動者成為社會普遍情緒。
以高校畢業生這一多年來就業困難的群體為例,雖早被教育部官員喊話,要懷著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和定位去參與就業選擇和就業競爭,眾多畢業生和家長迄今難以接受此類就業觀念。
農民工作為我國產業工人的主體,到2014年底,全國總量已達2.74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8億人。遺憾的是,這一特殊群體就業穩定性差,勞動保障受侵害現象普遍,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較小,大量在城鎮就業的農民工住在棚戶區,工作生活條件艱苦,本人及其后代難以融入城市、實現自我。
普通勞動者的收入、社會參與度低下等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面臨的最突出難題,導致社會群體事件增多,也引發了各種社會風險。我國正在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智能轉型要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顯然這需要形成全社會尊重普通勞動者,多數人甘愿做個普通勞動者的社會氛圍。
只有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普通勞動者的根本利益,才能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期待的“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蔚然成風”,才能“教育孩子們從小熱愛勞動、熱愛創造,通過勞動和創造播種希望、收獲果實,也通過勞動和創造磨煉意志、提高自己”。
值此“五一”節到來之際,祝愿全國的勞動者節日快樂,生活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