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新星
在水墨江南覓一絲鄉愁——品《總有一段時光,虛度在江南》
文/徐新星
本書是一本細品江南的旅行隨筆,作者耿朔以一位考古學家的視角,記錄了江南的西塘、南潯、周莊等角角落落的獨到韻味,為讀者呈現了一幅幅靜美的江南景象。
作者耿朔“行過萬里路”,但割舍不下的依然是江南。一個個村鎮,一條條街巷,一座座石橋,一棟棟老屋,一扇扇木窗,能這樣實在地去撿拾江南風物和故事的人,居然是一位滿懷好奇心與牽掛的異鄉人。
由此可以說,作者是在“把他鄉當故鄉”,之所以如此,從他的這本書里可以發現端倪:水墨江南美如夢,在這里,我們重拾了關于江南的一切記憶,夢到了我們的“江南夢”。
這些記憶和這些夢,說到底其實就是人們的鄉愁。鄉愁是有味道的,也是有顏色的。在作者筆下,西塘水鄉的家常、圍墻里的故事、烏鎮的東柵西柵等,都是可以撫摸的歲月流長,也都是有顏色有味道的。正如江南的水氣那么氤氳,那里的石板清透如墨色,那里的欄桿撫摸不完……
作者希望伴著一杯新茶,一碗陳釀,閑敲棋子,慢慢地融入到一片江南煙雨中,忘記了時間。在作者看來,時光是小橋流水間搖動的櫓聲,時光是白墻黑瓦上移動的日影,時光是在江南一起虛度的那些日子。
“暮色里的西塘,溫婉如小家碧玉。沒有威儀和派頭,好像什么都沒有,這正是西塘溫婉型格的注腳。”“小小南潯鎮上,令人驚異地藏著一座座大院深宅。歲月刻在圍墻上,故事都在圍墻里。”嚴格地說,《總有一段時光,虛度在江南》這本書不適合宅男、宅女們。
只有望得見山、看得見水,才能真正記得鄉愁。它需要讀者真正地走出去,用手用心去撫摸歲月留給江南的斑駁陸離,小橋流水。在作者的這本書里,“江南”是遠離喧囂的,或許,這里更適合宅男宅女們,去覓一片寧靜,尋一絲鄉愁。因此,不要兩腿不挪寸步,不要只看書,也不要光羨慕別人在朋友圈曬旅行。
“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魚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晉時,在洛陽為官的江南人張翰,因思念家鄉的“莼羹鱸膾”,這位“吃貨”非常任性地辭官返鄉,留下千古佳話,“莼鱸之思”也成了思鄉的代名詞。
有人說,鄉愁是一種精神上的感冒,是中國人文精神家園的一份美麗守望。在工業化和信息化時代,江南古鎮里的那些風土人情,一磚一瓦,或許能給塵世中的人們一些精神上的撫慰,它是能夠治療“感冒”的,這或許就是作者回江南的原因。在時光的渡口,我們都是過客,但又何嘗不是歸人呢?
一樣的風景,一樣的煙雨,入了不同人的眼,便有了不同的氣象和況味。“江南”既是一種文化意象,也是一種實實在在,它是有名有實的,也是風情萬種的。你的“江南”和你的鄉愁,需要用自己的腳步去縮短距離,去丈量。
備注:去年歲尾,工人日報社工會聯合總編室組織了全社職工讀書活動,激發了報社職工閱讀的興趣,有82位會員在活動中撰寫了讀后感。本刊自本期開始,陸續刊登其中的幾篇佳作,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