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20日,石油會戰在大慶拉開序幕
1960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開始進行大慶地區石油勘探會戰。
自1959年9月至1960年初,經多口探井試掘查明,黑龍江省大慶地區為一大面積儲油構造帶,面積達2000余平方公里。已探明儲油面積為200平方公里,初步估算,可采儲量在1億噸以上。為用最快速度探明更大的油田面積,開發新的油田,中央確定從玉門、新疆、青海、四川等石油管理局和其他石油廠礦、院校、抽調數十支鉆井隊、2000余名科技人員和大量器材,在大慶地區進行石油勘探開發大會戰。會戰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石油工人提出“寧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號,在油田奮戰。“鐵人”王進喜等一大批優秀的石油工人在會戰中涌現,“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王進喜語)的大慶精神也在會戰中形成。
經過一年的勘探開發,到1960年底,基本勘探了大慶地區全部油田的面積和含量。3年后,大慶石油生產基地基本建成。自此以后,石油會戰和大慶精神就成為共和國歷史上歷久彌新的記憶。
1984年2月21日:蘇聯作家肖洛霍夫逝世

肖洛霍夫
一提起前蘇聯作家肖洛霍夫,人們馬上會想到他的小說《靜靜的頓河》。這已經成為許多中國文學愛好者的共同記憶。
米哈依爾·肖洛霍夫,是20世紀蘇聯文學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國讀者至今仍格外關注的作家。肖洛霍夫1905年5月24日出生在頓河維申斯克鎮附近的克魯齊林諾村。1922年,17歲的肖洛霍夫來到莫斯科,開始從事文學活動,并參加了文學團體“青年近衛軍”。
1928年,23歲的肖洛霍夫創作出小說《靜靜的頓河》第一部,并在《十月》雜志上發表,這是一部全景式展現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蘇聯國內戰爭時期的歷史風云和哥薩克人勞動、生活的文學作品。《靜靜的頓河》很快引起中國作家魯迅的關注。小說發表后的第二年,魯迅先生便請人翻譯這部小說,并親自校訂,還撰寫了后記。1931年,《靜靜的頓河》中譯本作為魯迅編輯的“現代文藝叢書”之一,由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此后,肖洛霍夫的作品被不斷介紹到中國來,這包括《被開墾的處女地》《頓河的故事》、《一個人的遭遇》等。肖洛霍夫因此成為中國讀者非常熟悉和喜愛的蘇聯作家。
1965年,肖洛霍夫因其創作的小說《靜靜的頓河》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84年2月21日,肖洛霍夫在他的出生地克魯齊林諾村因病去世,享年79歲。
本刊編輯部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