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信息供參考
“園區企業下單,工會組織按要求提供服務。”這種“訂單式”服務,讓園區工會組織煥發活力。近日,江西德興市總工會經過調研,決定從資金扶持、普惠職工、法律援助等方面入手,為園區企業職工提供8項套餐服務。
據了解,“8項套餐”服務內容主要包括幫助園區建設職工之家,在資金上給予一定扶持;加快落實工會會員普惠制工作,實現職工“工會龍卡”發放率達95%以上;幫助園區企業職工普遍參加江西省職工保障互助會的“大病住院保障”,實現大病住院二次保險;幫助園區企業提高工會干部素質,舉辦工會干部培訓班;幫助建立健全“三師一室”,即法律援助律師、工資集體協商指導師、健康工程師和勞動爭議調解室;幫助活躍職工文化生活,建設或完善園區職工書屋;幫助調動企業工會積極性,對達到“六有”標準的園區和企業工會給予適當工作經費補助;幫助推進企業工會規范化建設,開展樣板工會創建活動。
據《江西工人日報》
日前,內蒙古自治區總工會提出,困難職工致困原因各不相同,要通過采取“4個一批”措施,針對不同類型的困難職工采取不同救助幫扶措施。
對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需求的困難職工和家庭成員,要通過采取加強就業技能培訓、提供創業援助等形式,提高困難職工家庭的充分就業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以就業創業解困脫困一批;對因企業欠繳社會保險費或沒有落實相關社保待遇的困難職工,推動將其納入國家社會保險制度覆蓋一批;對因病致困返困的困難職工,推動將其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互助保障體系內,提高其醫療保障水平,對患重特大疾病醫療負擔超過家庭承擔能力的困難職工,加大醫療救助投入解困一批;對符合低保條件的困難職工,幫助其納入政府主導的社會救助體系,通過社會救助兜底一批。
據2015年統計,自治區137個工會幫扶中心、3283個幫扶站點為困難職工提供多種形式幫扶和救助,全區工會累計投入資金1.46億元,幫扶救助困難職工12.2萬戶。
據《工人日報》
近日,青海省委辦公廳印發《青海省總工會改革方案》,以增“三性”、去“四化”、強基層、促創新為重點,以“增強基層工會活力、發揮基層工會作用”為關鍵,結合青海地區實際,提出10個方面的主要任務、39條具體改革措施。
在改進青海省總機關機構設置方面,凸顯職工主體地位,著力增強工會組織群眾性。省總工會常務委員會及全委會成員中,勞模、一線職工和基層工會工作者比例分別由12.3%、17.3%提高到15%、40%。全省工會代表大會中,一線職工和基層工會工作者的比例由43.9%提高到80%,省總領導班子中增設兩名兼職副主席和1名掛職副主席。
為突出工會維權基本職責,青海省總工會整合法律保障、集體合同、勞動保護、女職工權益維護等職能,設立權益保障部;整合基層組織建設、民主管理職能,設立基層工作部,強化對基層工作的指導服務;整合工會信息、網絡輿情等職能,設立網絡和社會工作部,推進“互聯網+工會”工作;設立青海省職工服務中心,辦理面向基層工會和職工群眾的事務性工作。
為激發基層工會組織活力,青海將加快新領域工會組織建設,在各類企事業單位普遍建立工會組織,創新會員發展和會籍管理工作,運用大數據,開辟網上申請入會途徑。從省總系統現有編制中調劑5個,全總“減上補下”對青海支持2個編制,7個編制全部用于加強基層工會。
同時,突出工會工作重點領域,在省級開發區全面建立總工會,已建立工會工作委員會或工會委員會的轉為總工會。在企業比較集中、職工隊伍達到一定規模的鎮街,根據實際需要建立總工會,按規定具備建立總工會條件的鎮街區域性工會組織和工會工作委員會轉為總工會。鞏固社會化工作者隊伍,配齊配強基層工會干部。省、市(州)總工會從本級工會經費中分別拿出6%、4%的比例,作為鎮街工會工作補助。
通過改革,青海將改進工會工作方式,完善聯系職工群眾常態機制,健全以職工為友的聯系機制、以職工為本的維權機制和以職工為主體的評價機制。
據《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