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毒焰燒灼與美言頌歌——蒲寧的國民性書寫

2016-03-15 22:21:54李春林
文化學刊 2016年12期

李春林

(遼寧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遼寧 沈陽 110031)

?

【文學評論】

毒焰燒灼與美言頌歌
——蒲寧的國民性書寫

李春林

(遼寧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遼寧 沈陽 110031)

蒲寧作為俄羅斯第一個獲得諾獎的作家,卻是一位充滿了悖論的作家。在書寫俄羅斯民族性格時,他以憤火毒焰燒灼其劣點。有時將批判的矛頭對準某一整個階層(農民、商人),通過對這整個階層的批判,達成對俄羅斯民族性格劣點的整體性撻伐。他著力批判俄羅斯人那種“與普世價值徹底隔絕的心靈”,以世界眼光批判“俄國特色”。而且追根溯源,批判了隱藏其后的俄羅斯文化。但他又不吝以任何美妙的語言歌贊俄羅斯人的正直、光榮和自豪,其所蘊含的最偉大的力量,他們身上的詩意,他們所實行的靈魂救贖。對于知識分子和小資階層人物給與了更多的肯定。他尤致力于塑造具有兩極傾向共居一體的人物,全面而深刻地活畫出俄羅斯民族的悖論性格。

蒲寧;悖論;俄羅斯國民性;兩極性格

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陀思妥耶夫斯基通體都是矛盾。竹內好亦曾說過,“魯迅在本質上是個矛盾”[1]。沒有矛盾,也就沒有發展,更沒有深刻。人的思想是在矛盾中發展和深化的,偉人是在矛盾或曰悖論中得以成就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是,魯迅如是,蒲寧亦如是。筆者擬以蒲寧的悖論為中心進行系列研究,探究這些悖論產生的原因與意義,進而昭示其不同凡響的偉大與深邃。

蒲寧是因其“以嚴謹的藝術才能在文學散文中塑造了典型的俄羅斯性格”而于193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那么蒲寧筆下的“典型的俄羅斯性格”是何種樣態呢?

蒲寧重要的中譯者之一顧蘊璞先生指出:蒲寧“創作了近三十個農村題材的短篇小說,如《最后的一天》(1913年)、《最后的幽會》(1912年)、《王中之王》(1912年)等來探究‘俄羅斯人的靈魂’及其所鑄成的悲劇性民族性格。……蒲寧從來沒有從階級對立的角度去看待莊稼漢與貴族地主之間的糾葛,而只是從文化的層面上關注他們作為俄羅斯人的共同命運”[2]。此種分析恰中肯綮。其實不獨農村題材小說,在蒲寧全部作品中,我們都不得不承認,是很無我們多年來文學理論分析中的所謂階級意識的,其所瞄準的乃是俄羅斯民族性格,俄羅斯的國民性。

這種性格是很復雜的,往往是深刻的悖論性格,——如同作家本人一樣。

作為一個長期專制體制下的經濟又較西歐遠遠落后的大國的作家,蒲寧對于俄羅斯國民性中普遍存在著的劣根性特別心憂,他首先撻伐了俄羅斯民族的嚴重奴性。

蒲寧早年(作于1903-1906年,不知是準確年份無可考,抑或此詩確實釀制了3年?)曾寫了一首詩《石像》:

草因酷熱而枯干、凋萎,

草原無際涯,遠方泛藍光。

這就是馬頭剩下的骨架,

這就是所見的又一尊石像。

這淺平的臉型真無精打采!

這身驅多么像原始般粗糙!

但我站著,對你畏懼三分……

而你卻朝著我莞爾而笑。

古代愚昧的野蠻產物啊!

莫非你就是當年的雷神?

不是神創造了我們,而是

我們用奴性創造了諸神。[3]

一具淺平、粗糙的馬頭骨,人們卻對其敬畏有加,奉若神明。它的神性,正是人們的奴性所創造,所賦予。俄羅斯性格中尤其是底層民眾的奴性相當突出。

《蘇霍多爾》(《旱峪》)的農民十分貧窮,但從不犯愁,舒心得很。主仆界限既清晰,又模糊。主人任意毆打、教訓仆人,窮人偷了一根胡蘿卜就被鞭打。即便在此種環境中,仆人對主人亦并無嚴重的對立意識與行為。相反,女仆娜達莉亞卻深愛著主人彼得·彼特羅維奇,心甘情愿地承受著彼得的諸如剃光頭一類的羞辱。她甚至為自己的奴仆角色而得意,體味到為奴的快樂。雖然她在蘇霍多爾備嘗苦難,可是一旦離開,卻又很懷念,認為它變得美好,令人向往。此處的甘心為奴,已經不僅僅是對某個主人,而是對著整個為奴的環境了。《蛐蛐》中的蛐蛐(一個馬具匠的綽號)和瓦西里住處臭氣熏天,每天彎腰弓背干十來個小時活,但兩人都很知足。他被同伴欺負,表現卻很溫良。

農村的人們無論主仆都很迷信,這其實也是一種奴性心理。他們相信剪子能鎮住大雷雨;請巫師治病,預測吉兇;一名女香客勸告娜達莉亞什么也別想,并用陰間的苦難嚇唬她。這與魯迅《祝福》中的橋段何其相似。

俄羅斯民族雖然迷信,但沒有堅定的信仰。人格往往是分裂的。在《鄉村》中,人們說一套,做一套,不想過豬一般的日子,但還是這么過下去。

其次,在蒲寧的作品中,很不乏以精神勝利法作為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行為方式的人物。

《鄉村》中的阿灰就是典型的一例。他一直夢想擁有一座像樣的房子和體面的工作。然而他只去看那些他根本買不起的房子,于是只好安下心來住在現有的房子里,但仍堅信“將來闊”——會住上一所堅固、寬敞、暖和的新房。明明誰也不想雇他干活,卻吹噓大家都搶著要他干活。干活明明是苦差事,他卻說“像吃蜜糖一樣甜”。他喜歡吹牛,窮困潦倒的他卻說自己花起錢來眼睛眨都不眨:要給女兒的婚禮辦得特別紅火。處于種種不幸的他,靠編造這些根本不存在的各種荒唐的故事來自慰。蘇霍德爾莊園中的家仆們“都是天生激情的懶漢和幻想 狂”[4],與阿灰有著相同的性格質素。《王中王》主人公盧基揚·斯捷潘諾夫宣稱自己有了4萬盧布家產,成了王中王,基輔都不想去。住的地方很落后,卻感覺像亞當住在天堂里一樣,死后則要用三套車來運棺材。作品生動地寫出了一個家境比較殷實、但生活實在落后的農民的自滿和自慰。結尾一段用莫斯科的奢侈生活與其對比,雖未對主人公評判,但諷刺與哀憫之意還是隱約地透露出來。而《快活的一家子》則寫出了一個將精神勝利法作為自己生存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家庭。喜歡吹牛、浮夸等都是精神勝利法的或一表現形態。《圓耳朵》中的人們大都會盡力夸耀、夸大自己的能耐。

再次,蒲寧還很著意于對于人性的兇殘的一面的挖掘和展現。

《鄉村》中庫茲瑪曾對他的哥哥吉洪說道:“你想想看:有誰比我們這些人更兇殘?在城里,一個小偷偷了攤頭上一塊半戈比的小餅,整個食品攤的人便追了上去,追上后,就把肥皂往他嘴里塞。”“有的人還教這些傻瓜用手淫取樂!……往可憐的新娘子家的門上涂煤焦油!放狗咬乞丐!用石頭打屋頂上的鴿子取樂!而吃這些鴿子則是最大的罪孽。鴿子是圣靈的化身啊!”[5]《伊格納特》中的同名主人公伊格納特以毒打妻子柳勃卡的方式發泄對少爺的憤恨。他疑心自己出外服兵役之際,妻子必然對自己不忠,為此設想了種種最毒辣的辦法懲治她。而作品的真正主人公、地主與農奴的私生女柳勃卡,不獨狡黠、無恥、放縱,而且同樣兇狠,與一個商人通奸甫畢,就同丈夫合謀將其砍死。在《阿爾謝尼耶夫的人生(青少年時期)》(以下簡稱《人生》)中,作家寫道:“這座城市向來都以極其殘忍的態度嘲弄”“一個在城里跑了半個世紀的女丐傻瓜冬妮婭”[6]。這種對女丐的冷漠與殘忍可謂登峰造極。在作家看來,莊稼漢“活像古代的土匪”[7]。《人生》中作者自敘在第一次旅行時遇見一個“強盜”(《人生》是一部自傳性非常濃重的作品,故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將敘事者視為作家本人):“這也許是我不僅在當時,而且在一生中所看到過的最神秘和最可怕的農夫之一。”[8]農夫與強盜就這樣畫上了等號。

復次,冷漠也是俄羅斯人性格的一個方面。

《鄉村》主人公之一庫茲瑪認為俄羅斯人彼此之間冷漠、隔膜、沒有惻隱之心。這在《快活的一家子》那里表現得最為突出。葉戈爾對自己的母親十分寡情,當上了雇工卻不肯接濟母親,置母親生死于不顧。而早在1891年所寫的《費多謝耶夫娜》中,同名主人公的女兒和女婿居然在一個寒冷的冬夜將母親從家門逐出。《從舊金山來的紳士》中將這種對于冷漠的批判已經從俄羅斯人擴展為對一切人人性的惡的批判:“從舊金山來的”美國紳士固然有許多劣點,然而人們對他的死的冷漠亦是令人齒冷:“沒有人知道,在他們腳下很深很深的地方,輪船一片漆黑的艙底,在那昏暗悶熱的腹腔里,放著一件什么東西。”[9](按:盛著舊金山先生尸體的棺材)——他所死在的大西洋號客輪上有著多國人,甚至有一位中國仆役;有各個階層的人,高至王儲,低至黑奴。全篇既諷刺了舊金山紳士的虛偽做作、頤指氣使,也諷刺了周圍一切人等在他的死亡面前所表現出的冷漠無情,不但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而且是對人性丑惡的批判。可見蒲寧“看重的不是社會各具體階層的人,而是從中抽象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人性特 征。”[10]

第五,俄羅斯人喜作看客。

這應是冷漠的升級版。“要是哪兒失火了,哪兒打架了,全城的人就會跑去看熱鬧,如果火災或打架很快就結束了,你就瞧瞧他們有多失望吧!……要是有人把老婆往死里揍,或者狠命地打孩子,或者百般戲弄他,你就瞧瞧那些圍觀的人有多么快活吧!這才是他們最最開心的事。”[11]

第六,俄羅斯人的保守、酗酒和懶散也相當嚴重。

蒲寧認為,俄羅斯就是農村,他們對非俄羅斯的東西(例如期票)不感興趣。他批評“俄國人慣演的顧影自憐的把戲”[12]。而“羅斯就是縱酒作樂’”。 蒲寧對于俄羅斯人的懶散也有著清醒的自覺:“游手好閑的生活在當時不僅對于鄉村貴族,就是對于一般的俄羅斯人也司空見慣。”[13]此語明確表明,蒲寧是將俄羅斯人不分階級、階層作為一個整體而進行批評的,——盡管有時在某一方面其矛頭所向有所差異。

第七,俄羅斯民族其人格往往是分裂的。

他們言不由衷,“用相反的東西表達自己的情感,你簡直弄不清到底什么是最主要的。”[14]《人生》中批判俄羅斯人的過分自謙,自謙到了虛偽的程度。他們絕大多數都是東正教徒,一方面向教堂鞠躬時能將頭低到幾乎磕到地上,但對上帝又持有懷疑態度,甚至并不相信上帝。更可怕的是有些神職人員亦經常干出褻瀆宗教的丑事。如《快活的一家子》中的神父等人即如此。

蒲寧的國民性批判還有一個特點:有時將批判的矛頭對準某一整個階層,通過對這整個階層的批判,達成對俄羅斯民族性格劣點的撻伐。帕烏斯托夫斯基曾指出:蒲寧“在《鄉村》這部小說里揭穿了脫離現實的民粹派們所創造出來的關于俄羅斯農民是上帝化身的神話,他是最早抨擊這種甜滋滋神話的人之一。”[15]以上述及的俄羅斯民族劣根性確實主要發生在農民身上;然而,他對商人階層也進行了整體性批判。

在《人生》中蒲寧寫道:“他們(按:指商人們)經常只是在口頭上說得好聽,而事實上他們簡直就是在搶掠,‘一心要從活的和死的人身上剝下一層皮來,’他們就像最壞的騙子一樣,短尺少寸,克斤扣兩,說假話,賭假咒,恬不知恥,喪盡良心,他們過著骯臟、粗野的生活,互相誹謗,互相瞧不起,互相不懷好意,互相妒忌和猜疑,他們見到在城里滿街閑蕩的傻瓜和傻女孩、殘廢者和癡呆的人就以可怕的殘忍手段和卑鄙的行為拿他們來開心,對待農民則表示公然的輕蔑,以惡作劇的膽量、狡猾和尋歡取樂來‘愚弄’他們……”[16]他認為在俄國商人中的不友好的冷漠態度司空見慣。這是將俄羅斯人的惡的方面集中在商人身上予以抨擊。如若上述是一種群體性批判,那么對富商葉爾瑪科夫的描寫,個性鮮明,盡情嘲弄,則是一種個體性批判,可謂“典型”了。

其實,早在《鄉村》中蒲寧業已對本民族進行了整體性批判,這主要是借庫茲瑪——一個覺醒了的鄉村知識分子之口進行的。這種對俄羅斯民族整體性的撻伐在晚年的《人生》中仍保持著非凡的氣勢和力度。兩者可謂遙相呼應,并清楚地昭示出,此種批判貫穿于作家的一生。

國民性批判一般來說,應是一種性格批判,它要深入到心理層面;而蒲寧的批判還是一種“由里及表”的批判:這種批判,不單是對其性格方面的,而且包括著對其外貌的否定性描寫,甚至到了夸張的程度。

“幫工葉戈爾……的頭是尖的,頭發又硬又密(為什么傻子的頭發總是那么密?)前額凹陷,臉像一只歪到一邊的雞蛋,一對魚眼睛往外暴出,長著白色牛犢般睫毛的眼皮就像繃在上面似的。他臉上的皮仿佛不夠用:要是閉起眼睛,就得把嘴張開;要是閉住嘴,就得睜大眼睛。”[17]此種動態特寫鏡頭,真實到了令人不敢相信的程度,滿溢著對人物的厭惡。《蘇霍多爾》中的仆人格爾瓦西卡亦如是。“他又高又大,卻很不勻稱,……他下巴和大嘴的嘴角上有兩三撮稀稀拉拉的硬黑胡須,所以也沒什么胡子可刮。關于他的大嘴有人這么說道:嘴長到了耳朵邊上,不如給他兩邊縫上點。他塊頭大大的,胸部又寬又平,骨架全露著,頭很小,眼窩很深,灰藍色的薄嘴唇后面露出兩排發青的大牙齒,簡直是個古代的阿利安人,蘇霍多爾的祆教徒,人們給他起了個外號:長腿狗。”[18]此處不獨有譏諷、揶揄,甚至有罵詈。與對于葉戈爾的描寫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格爾瓦西卡也委實是一個惡人,連主人都懼他三分,最終將老主人打死后逃走。此種丑陋外貌的描寫,擴及到其他底層人物,他筆下的馬販子“全是一臉橫肉”[19]。馬販子之一的塔爾德欽:“他是個肥頭大耳的強壯的小市民,臉相長得像哈巴狗。他那雙兇狠的亮閃閃的眼睛,那根鼻和兩邊的腮幫子以及他身上的一切,都使人覺得像那種狗。”[20]應當說,蒲寧將這些人物寫得面目可憎,是緊密膠著于其國民性批判的主旨的。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外貌丑陋的人物,多為底層民眾,他筆下的貴族面貌丑陋者卻不多,這就不能不說與作家的貴族出身和貴族習性相關聯。蒲寧說過,他曾經寫有一篇表現饑餓的農民的小說,但“我根本就沒見過他們,事實上,我至今都不憐憫他們。”[21]作家已經夫子自道了。

有學者提到,“對于《鄉村》最抱有好感的批評家們也認為這篇小說是‘公正然而并非善意的批判’”[22]。我覺得,蒲寧對于底層人眾的外貌描寫,即便是客觀的,但也絕非善意的。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蒲寧對本民族國民性格的批判還往往在與對他民族的比較中進行。作品通過《鄉村》主人公吉洪之口,將俄羅斯人同俄籍德意志人及猶太人進行比較,肯定了他們的干練、認真、互相幫助、重視友誼和親情,與俄羅斯人的互相仇視、嫉妒、攻訐、冷漠全然不同。而庫茲瑪則同情烏克蘭人。《蘇霍多爾》中的烏克蘭人形象不猥瑣,能夠平等地對待不幸的娜達莉亞。《人生》中贊美一位統計員講話時“一口純烏克蘭的胸音,聽起來非常悅耳”。[23]他甚至認為烏克蘭乃是理想鄉:“……還有我個人對小俄羅斯[按:即烏克蘭]的印象:如果永遠擺脫我們的不合理的生活,到草原田莊、到德聶伯河岸的白土屋里去過一種純潔的勞動生活,這該多么幸福啊!”[24]這當然與作家曾長期生活在與烏克蘭鄰近地區乃至烏克蘭境內(哈爾科夫、敖德薩等地)有關。這與魯迅的中日民族性格比較也有相似之處。

要之,蒲寧著力批判“所謂的‘斯拉夫心靈——那種‘與普世價值徹底隔絕的心靈’,以及這種心靈中那種存在主義式的苦悶,對自相殘殺的嗜好,對日常生活的厭惡,對歷史的失憶(‘蘇霍德爾的農民什么也沒講。本來嘛,他們有什么好講的呢!他們連傳說都沒有。’”[25]他的這種批判,事實上是世界眼光的批判,是對俄國特色的批判。

蒲寧不僅批判俄羅斯的國民劣根性,而且追根溯源,批判了隱藏其后的俄羅斯文化。這主要是通過庫茲瑪的思考和訴說進行的。庫茲瑪曾對自己的兄長吉洪講到:

“……你只要讀讀歷史,你就會毛骨悚然:兄弟之間、親家之間、父子之間,不是爾虞我詐就是互相殘殺,不是互相殘殺就是爾虞我詐……你讀讀民間的《壯士歌》吧,真夠你受的:‘撕開他雪白的胸膛’啊,‘掏出他的五臟六腑扔在地上’啊……伊里亞(按:伊里亞·穆羅梅茨,《壯士歌》中的勇士)對他的親生女兒則是‘踩著她的左腳,扯著她的右腿’……而歌謠呢?千篇一律,千篇一律,后媽總是‘兇惡貪暴’,公公總是‘殘暴刁蠻’,……婆婆也是很‘殘暴’,……小姑子必定是‘母狗加長舌婦’,小叔子必定是‘幸災樂禍的缺德鬼’,丈夫‘不是傻瓜就是酒鬼’,‘公公吩咐他要狠狠地揍老婆,剝皮要剝到腳后跟’,……我們的俏皮話……你能想出比它更骯臟、更下流的嗎!至于諺語呢!‘寧要一個行家,不要兩個力巴’……‘寧要偷盜,也不要老實巴交’……”[26]

庫茲瑪向吉洪所講的俄羅斯性格的劣點與種種惡行居然在他們的歷史文本、歌謠諺語中得到了肯定乃至歌吟!于是這些丑惡化作了“經典”而代代傳承,乃至成為民族集體無意識。庫茲瑪所講的俄羅斯歷史事實上也是吃人或者變相吃人的歷史,他們的文化的某些方面也是吃人文化。

其實,庫茲瑪在俄國經典文獻與民間文本中為俄羅斯國民性格尋根探源的思想路線,乃是延續了他早年恩師巴拉什金的觀點。

巴拉什金是一位自由主義者,是庫茲瑪最初的領路人,他對自己的民族和和國家有著清醒的認識:“有什么樣的農奴就有什么樣的老爺,就是這么回事。啊,世界上竟然還有這樣的國家,這樣的人民,讓它受到三倍的詛咒吧!”[27]此處關于壓迫者與被壓迫者乃是同質同構的認識,與魯迅也極為相似。巴拉什金還認為俄國文學中的典型人物以否定性形象居多。而他對以批判俄羅斯民族劣根性著稱的薩爾蒂科夫更是情有獨鐘。他擔心俄國要退到亞洲去。這與魯迅對中國文學中某些人物典型的認識(如諸葛亮等)亦相近,與魯迅的惡的文學觀亦相通。這些都在庫茲瑪那里得到了傳承。

然而,蒲寧有時也對俄羅斯性格的光明面予以彰顯,甚至引以為驕傲。

“斯拉夫人的特點是高大的身材,亞麻色頭發,勇敢、好客,崇拜太陽神、雷神和電神、敬樹精、人魚、水妖等‘自然力和自然現象’”。[28]此處所寫俄羅斯人基本是正面的。他贊美莊稼漢是“真正的俄羅斯人的子孫”[29],抒寫勞動中的姑娘們的歡快,“這種夜間的工作,我感到有一種詩意的美……”[30],歌吟勞動和勞動者。稱贊一個自家的盲仆人格拉西姆為“一個真正的、大公無私的詩 人!”[31]作家并未提及他會寫詩;是在他的身上挖掘詩意。甚至一個飯店老板也體現出俄羅斯精神。

《松樹》主人公米特羅方樂天知命,性格堅韌,死后的遺容尤讓人覺得英俊。蛐蛐講述失掉愛子之痛時,顯示出他能將不幸與堅忍集于一身的品性。《新路》中的人們恭順、坦誠、幾乎充滿著稚氣,可謂保留著原始古風。這里的人們嚴酷地說來,是有點奴性的。但作家在此處是視為優點而予以表彰的。

作家尤其贊賞他在城里讀書時所寄居處的主人羅斯托夫采夫的“俄羅斯人的氣派”:

“少爺,對一切都要習慣。我們是普通的俄羅斯人,習慣吃蜜糖餅干,我們沒有特別講究的菜……“

我覺得,他講最后一句話的聲調差不多是傲慢的,特別有力量,特別感人——在這里,我第一次感到了后來我在城里強烈感受到的東西:自豪感。

總之,羅斯托夫采夫的話中經常都表現出一種自豪感。自豪什么呢?當然,自豪的是我們羅斯托夫采夫一家是俄羅斯人,真正的俄羅斯人;自豪的是我們過著完全獨特的、簡樸的生活,真正的俄羅斯生活,沒有也不可能有比這更美好的生活了,因為,簡樸的只是外表,而實質是富足的;無論在什么地方,都有俄羅斯歷史精神的合理產物,而俄羅斯又比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更為富裕、強大、正直和光榮。難道只有羅斯托夫采夫一個人具有這種自豪感嗎?后來我發現,許多許多的人都具有這種自豪感,而現在我另外還看到,甚至在那時這種自豪感都已成為時代的表征了,…………我在俄羅斯表現出最偉大的力量和深知這種力量的時代成長。[32]

此處作家儼然成為民族國家的歌者,為民族國家獻上了一篇頌詩。我們甚至難以相信這些歌功頌德居然會出于曾猛烈撻伐國民劣根性的蒲寧之口。

蒲寧作品還常有關于俄羅斯人實行靈魂救贖的描敘,將此作為俄羅斯人的一種值得褒揚的精神特質。

《佐伊卡和瓦列莉亞》寫的是一個醫學院學生列維茨基的三角戀及其悲劇。他在曾拋棄了他的瓦列莉亞與另一人發生關系之后也被拋棄之際,迎著火車自殺。他內心深處還是追求純潔的愛情,他以自殺作為對于自己的荒唐墮落進行救贖。《凈罪的禮拜一》女主人公身上體現出了匯合東西方兩股潮流的俄羅斯文化的特點,同時又反映出俄羅斯性格中那種東正教徒“受誘惑——墮落——贖罪”的行為模式。

蒲寧對于小資階層人物給與了更多的肯定。如他對哈爾科夫(現屬烏克蘭)地方自治會統計科的人——作家哥哥的同事們——的描寫就是如此:“后來我知道,這一伙人中有許多人無論在外表上還是在其他方面都是非常典型的。……大胡子列昂托維奇,他年紀大些,作為一個統計員,他比大家都有名氣。他溫和,沉靜,厚道,明白事理,而主要的是他講話時一口純烏克蘭的胸音,聽起來非常悅耳,這一切都使我立刻著迷。還有一個尖鼻子的、個子小小的人,戴眼鏡,極其漫不經心,狂熱,老對某些事義憤填膺,但他像孩子一樣純潔、真誠,以致我立即比愛列昂托維奇更愛上了他。我最喜歡的還有一個統計員瓦金,后來我知道,此人是個做統計工作成癖的人,在他看來,世界上好像除了統計學之外什么也不存在了。他身材魁梧、結實,滿口雪白的牙齒。他是農民出身,一副莊稼人的長相,很美,很快活,經常哈哈大笑,笑聲朗朗,有感染力,說話聲音粗大,a、o之音不分……”[33]

作家用寥寥幾語就書寫出幾個人物的不同個性,并且自認為這些人物是“非常典型的”。其中多數人的形象與作家筆下的大多農民不同:鮮活、可愛、有溫度。

“善與惡的共存雖然是人類的共同特征,但對于俄羅斯人來說,這種矛盾性悖反的共存尤為明顯。”[34]蒲寧塑造得最為成功的人物形象,即是那些存在著嚴重悖論的人物(事實上前面提及的一些人物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悖論現象)。其中最為突出者當為《鄉村》中的克拉索夫兄弟。

蒲寧既是詩人,又是小說家。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在詩歌創作方面抑或小說創作方面,他都是以鄉村題材起步。原因很簡單:他長期生活于鄉村,鄉村是他的重要的生活世界和藝術世界之一。并且,在蒲寧看來,“俄羅斯就是整個鄉村”[35](借《鄉村》中巴拉什金之口)。因而,無限熱愛俄羅斯的蒲寧,必然將鄉村生活作為自己的重要表現領域。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竟然直截了當地命名為《鄉村》。與之相應,鄉村各類人物也就自然而然成為其塑造各類俄羅斯典型性格的首選所在。

《鄉村》主人公克拉索夫兄弟就體現出典型的俄羅斯性格。

他們的曾祖父被老爺的狗咬死,這該是我們通常所以為的階級仇了吧——但其之所以如此下場卻是他奪走了老爺的性奴。他們的祖父領到了“自由證”,而這卻使他變成了一個強盜——有意思的是那里的人們普遍地贊美強盜(猶如未莊對阿Q偷盜的羨慕)。他們的父親則是一個小販兼酒徒。祖先的性格基因潛藏于血液中,他們從來不是老實巴交的執著于土地之上的農民。他們做過走街串巷的小生意;然而他們不甘于此,哥哥吉洪尤甚:他居然“處理”掉了地主家的小少爺,將其產業搞到自己手中。而這又贏得了莊稼漢們的敬佩。但地位逆轉的他對莊稼漢們卻要比原來的地主更兇狠,更拖欠工錢。他認為莊稼漢們刁滑、兇惡,動輒就揚言要給他們“戴上籠頭”,并且真地打罵他們,抽他們皮鞭。儼然成為一個“埃米爾”。他也信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沒有兒女的人不算人”;但老婆卻連生死胎,這使得他格外憤怒。他對宗教不親和,“不喜歡這靠不住的教會燈光”;認為朝圣者是虛假的,對宗教持懷疑態度。“他一直向往城里的生活,他從心底里看不起和憎恨鄉村。”[36]

但他也有一些值得肯定之處:有一定的自省意識,認為自己的身體里面還有一個人,“比他還愚蠢”;他把自己的生活稱作苦役和絞索;有時也能幫助別人(但那是為了善有善報);他甚至敢于攻擊財政大臣,公然宣稱“不是每一個人的嘴都可以堵住的!”這已經是向沙皇的思想文化專制宣戰了。他認為只有死亡才能給人們帶來平等。他對于本民族也持一種批判態度,認為老百姓不說真話、彼此不相信,乃至好吃懶做,厚顏無恥——然而這些劣點他本人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他對革命、兇殺、搶劫、暴力,都感到興奮,認為把東家的東西全部拿走不算犯罪(這也令人想起阿Q)。同時他又仇視革命,認為莊稼漢會在革命中將他們碎尸萬段,而他也準備將他們一個個干掉。應當說,他對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對未來俄國革命的暴烈也有正確的預感。

弟弟庫茲瑪則是個無政府主義者。最初,他想過平凡的勞動生活,對以前的田園生活既哀憫又留戀。他想成為一個托爾斯泰主義者,但對“勿以暴力抗惡”有所猶疑。他首先關注的是“不幸的人民”,但同時認為人民也應對自己的苦難處境負責,甚至發出“這些該死的老百姓!”的憤語。這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別一種表現方式。

然而,他對鄉村要恨也恨不起來。他一生都在夢想讀書和寫作。他想寫出自己的一生是如何被毀滅的。他雖然曾經相當貧困,但認為“生活之可怕就在于它是那么平凡庸碌,總是以令人難以理解的速度讓人在無足輕重的瑣事上白白耗盡精力……”[37]他怕陷于“幾乎無事的悲劇”之中,甚或想到過出家或自殺。其內心世界總是陷于自責和自辯的痛苦之中。更主要者在于他對俄羅斯民族劣根性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可謂一位民族自我批判者。

吉洪與庫茲瑪事實上代表著俄羅斯的兩種不同的性格特征:愚蠢、野蠻與聰慧、清醒。并且它們并非決然對立的,有時恰恰重疊于一人身上,這在吉洪那里更為典型。

事實上,此種矛盾性格在俄羅斯人中普遍存在。

中篇小說《蘇霍德爾》中的地主們亦是如此。一方面“‘全天下也沒有’比蘇霍德爾的主人更隨和、更心腸好的人,但同時……也沒有比他們‘脾氣更火爆’的人”[38]。他們吃飯時都在膝蓋上放著鞭子,準備吵架時用。他們是世襲的貴族,有著將村莊、仆人和宅第連成一體的古老的家族觀念,因而會將家仆和農民認作“親屬”。真可謂善惡相間。

青年學生往往亦是性格悖論、內心分裂。

《米佳的愛情》主旨在于敘寫愛情的忠誠與背叛,主人公也都是矛盾性格。女主人公卡嘉“既有天使般的純潔,又飽含放蕩的意味。”男主人公米佳“既有一種對卡嘉的強烈親近感,……又對她懷著一種憤恨不已的敵意,既為她感到驕傲,意識到無論如何她是屬于他的,又感到一種撕心裂肺的痛楚:不,她已經不屬于他了!”[39]或者說是由于卡嘉的性格分裂,導致了米佳的心態分裂;但其實米佳也存有性格分裂的基因。

至于《騎兵少尉葉拉金案件》中的女主人公更是一種復調性格,她的心態全然是對立和分裂的:“這是一個多么幸福的黃金時代!不,這是一個不幸的、過于多愁善感的、可憐的時代。”[40]這是她對時代的悖論性的感悟,她以自己的悖論性格捕捉、體認甚至是放大了社會的悖論。

此種悖論與對立在阿爾謝尼耶夫的啟蒙導師巴斯卡科夫那里有著更為激烈的表現。他出身豪門,聰穎過人,但卻是個真正不幸的人,“不是一個普通的不幸者,而是因其本身的意志而造成自己不幸的人,然而他卻以此為樂。總而言之,他看來是屬于俄羅斯人中可怕的一類。”[41]“他甚至承認,一般來說他對人只有蔑視和仇恨,然而對我們一家卻很熱愛,特別是對我。”[42]

巴斯卡科夫事實上是一個大愛與大憎相對立而又統一的人,對俄羅斯人的總體有仇恨情緒,而對個別的“敏感”的人(追索人的生命與價值的意義的人)則是大愛。他堪稱魯迅筆下的“摩羅”。他所講的一切都是他經歷過的、最痛苦和最心酸的事情,是人間的卑鄙和殘酷的見證。但他又選擇了一些表現英勇與崇高的東西給少年時的作家朗讀,并且講述人們心中最美善的激情。善與惡的對立和并存始終在他的思想與感情中活躍著。

作者父親的性格亦如此,是個少有的結合體:爽快直率又深藏不露,“外在簡樸而內在復雜,眼光冷峻銳利而氣質瀟灑浪漫。”[43]

可以說作家本人也是繼承了乃父的遺傳基因。

有時這種人物性格的悖論甚至以外在與內在的沖突方式得以表現。如《人生》中這樣描寫一個青年:“一個是極其活潑、對一切都好奇的小伙子,他那鄙俗的面孔和嘴唇整天叫我作嘔。”[44]從性格講,小伙子是肯定性的形象,從外貌上看,卻是否定性形象。人物的內在與外在嚴重分裂。這昭示出,作家對普通人的感情也是復雜的,有時是從內心深處厭惡的。這當然是一種貴族氣息的使然。諾獎頒獎詞也特地指出蒲寧“具有真正的貴族式的天才”[45]。雖說此處乃是褒義,但也委實確認了蒲寧的出身身份。

顧蘊璞先生認為:“蒲寧創作《蘇霍多爾》成功之處就在于他比在《鄉村》中更深刻地觀察了舊俄鄉村的沖突和悲劇的根源,即展示俄羅斯民族性格互相對立的光明面和陰暗面。”[46]我以為,所謂“展示俄羅斯民族性格互相對立的光明面和陰暗面”其實是貫穿于蒲寧的大部作品之中的,如前所述,《鄉村》中的吉洪就是一個展示俄羅斯民族性格互相對立的光明面和陰暗面的典型。而庫茲瑪既將農民視為古代的英雄,又看作下賤的豬玀,既歌贊,又詛咒,這種對于他者的悖論,也正是庫茲瑪本人的悖論,吉洪這樣評判他:“你一點都沒譜……你自已一個勁兒地說什么:不幸的人們!不幸的人們!可現在又說他們是畜生!”[47]當然更是作家的悖論——這就是俄羅斯性格!

需要指出的是,雖說蒲寧在晚年仍在批判俄羅斯國民性格,批判俄羅斯性格的兩極性,仍在塑造俄羅斯性格的復調;但其偏重有了變化,向著歌贊方向有了傾斜。究其原因,我以為是由于強烈的思鄉和故國情懷所決定。這在《人生》(寫于1927-1929,1933年法國濱海的阿爾卑斯山)中表現得特別突出。

人到晚年便會愈來愈懷舊、戀舊。當客居異鄉、無法歸國之際,思鄉之情也必然愈來愈濃烈。此種情感便會使得作家不由自主地選取往昔故土故民美好的一面咀嚼回味,特別是像蒲寧這樣可以稱之為鄉土作家的人更是如此。濃郁的鄉愁猶如一杯杯“甜美的苦酒”(戲仿蒲寧常用的修辭手段:“逆喻”),讓作家細細品味,欲罷不能。

他回憶起初到中學讀書之際,第一次感受到的本來已被遺忘的俄羅斯大道的詩意和行將消逝的俄國的古風,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是俄羅斯人,生活在俄羅斯,而不只是在卡緬卡,在某一個縣,某一個省,“我突然感到了這個俄羅斯,感到了她的過去和現在,她野蠻可怕的但畢竟是撼人心魄的特點以及我同她的血緣關系……”[48]一方面承認俄羅斯的野蠻可怕;但另一方面,看見一個苦行的香客,胸中就會升騰起“無法抑制的對俄羅斯、對祖國、對她全部蒙昧的古代緬懷和感傷之情。”[49]他甚至聞到了俄羅斯教堂的各種氣味。

“‘羅斯就是縱酒作樂’這句名言看來并非像表面解釋的那樣簡單。難道裝瘋賣傻,漂泊流浪,宗教狂熱,自焚和一切暴亂,甚至那令人驚嘆的描述和俄羅斯文學引以為榮的文藝感染力同這種‘樂趣’沒有血緣關系嗎?”[50]以前他對羅斯的“縱酒作樂”是持鮮明的批判態度的,如今卻在剔挖其中的美點,甚而至于產生了關于俄羅斯的民族性格與俄羅斯的特殊風習之關系、與文學及革命之關系、文藝的感染力與革命煽動力之關系,與暴力之關系等等方面的新思索——且主要是肯定性的思索,從中透視出作家此時此刻身處異鄉之際業已在過往所判為劣點之處發掘出積極意義的消息。所以他才會發出這樣的感喟:

……在俄羅斯文學中,有多少閑置的土地,多少荒蕪的花園總是被熱情地描寫過啊!為什么荒涼、偏僻、破落會叫俄羅斯人的心靈感到如此親切和歡欣?……當你偷偷地窺視這座古老的、空空如也的房屋,褻瀆地探察它的過去,觀看它寂靜而奧秘的神殿的時候,你多么想說出你當時的感情!屋后的花園雖有一半已被砍伐,但還有許多古老的椴樹、槭樹、意大利的白楊樹、白樺樹和橡樹,仍舊是很美的。在這個荒廢的花園里,這些樹孤獨和沉默地度過了長久的歲月,度過了永葆青春的晚年。在這孤寂和沉默中,它們過著悠閑自在的幸福生活,顯得更加優美。難道天空和古樹會看得厭么?每一棵樹總有自己的表情,自己的輪廓,自己的靈性和自己的心思。[51]

直面破敗的俄羅斯,作家卻看到了她的美好和深沉。這種故園之戀,

必定會影響乃至調整他對故民性格的回味與思考,從而在雖然仍在批評故民性格的同時,又不時響起了相反的音調。那種戀舊、憂郁與悲傷熔于一爐的一唱三嘆,固然是作家此時此刻的情愫,其實也可視為俄羅斯性格的美好方面的折光。

這種對俄羅斯的深愛,使得他在法國時也不能忘記俄羅斯,堅持用俄語寫作俄羅斯(這與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明顯不同:由于他現在主要用法語寫作,所以已被視為法國作家了),永遠是一位偉大的俄羅斯作家,——正是在他對俄羅斯民族性格的悖論狀態、兩極傾向的雙向挖掘和雙相展示中,成就了自己文學的偉大與深邃。

[1][日]竹內好.魯迅[M]. 李心峰,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6.9.

[2][10][46]顧蘊璞.編選者序:流而不亡的文學大師[A].顧蘊璞編選.蒲寧精選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10.20-21.10.

[3]蒲寧.石像[A].顧蘊璞,譯.顧蘊璞編選:蒲寧精選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61.

[4][18][38]蒲寧.蘇霍多爾 [A]. 劉宗次,譯.顧蘊璞編選:蒲寧精選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422.448.419-420.

[5][11][17][26][27][35][36][37]蒲寧. 鄉村[A]. 馮春,譯. 蒲寧.幽暗的林蔭小徑:蒲寧中短篇小說選[M]. 馮玉律、馮春,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302.302.288.303.338.341.389.342.

[6][8][12][13][14][16][23][24][28][30][31][32][33][41][42][43][44]

[48][49][50][51]蒲寧. 阿爾謝尼耶夫的人生(青少年時期)[A]. 章其,譯.顧蘊璞編選:蒲寧精選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663.610.802.612.652.653-654.738.764-765.796.621.800.651.738.625.626.841.839.647.802.669.670.

[7]蒲寧. 幽暗的林蔭小徑[A]. 馮玉律,譯. 蒲寧.幽暗的林蔭小徑:蒲寧中短篇小說選[M]. 馮玉律、馮春,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239.

[9]蒲寧. 從舊金山來的紳士[A]. 馮春,譯. 蒲寧.幽暗的林蔭小徑:蒲寧中短篇小說選[M]. 馮玉律、馮春,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172.

[15]帕烏斯托夫斯基.戴聰譯:金玫瑰[M].戴聰,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307.

[19][20] 蒲寧. 塔妮卡[A]. 戴聰,譯.顧蘊璞編選:蒲寧精選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118.118-119.

[21]轉引自葉紅.蒲寧創作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94.

[22][25][45][47] 布羅伊特曼,馬戈梅多娃, 伊萬·布寧[A]. 路雪瑩,譯.俄羅斯科學院高爾基世界文學研究所集體編寫.俄羅斯白銀時代文學史第2卷[C].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6.86.85.73.89.

[29]蒲寧. 祭文[A]. 馮玉律,譯. 蒲寧.幽暗的林蔭小徑:蒲寧中短篇小說選[M]. 馮玉律、馮春,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30.

[34]董曉.亞歷山大·波將金《自由擺布》:窺探當代俄羅斯人命運的荒誕[N].文藝報,2014-12-26.

[39]蒲寧. 米佳的愛情[A]. 馮春,譯. 蒲寧.幽暗的林蔭小徑:蒲寧中短篇小說選[M]. 馮玉律、馮春,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423.

[40]蒲寧. 騎兵少尉葉拉金案件[A]. 戴聰,譯.顧蘊璞編選:蒲寧精選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608.

【責任編輯:周 丹】

I106.4

A

1673-7725(2016)12-0066-10

2016-10-21

李春林(1942-),男,河北玉田人,研究員,主要從事魯迅學、比較文學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狠狠干综合|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免费a级片|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婷婷色中文网| 99精品欧美一区| 亚洲三级a|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毛片一级在线|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婷婷亚洲天堂|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伊人成人在线| 成人午夜久久| 亚洲成人一区在线|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91亚洲精选|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91亚洲视频下载| 欧美97色|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国产特一级毛片|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99re免费视频| 毛片国产精品完整版|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网站|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第九十九页|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理论片一区|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99视频在线免费|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欧美成人一级|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国产91高跟丝袜|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亚洲欧美天堂网|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欧美日韩高清| 成人免费一级片|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