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均敏 戴玉竹
(佳木斯大學,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
【文學評論】
淺析小說《洛麗塔》中的主要藝術特征
陳均敏 戴玉竹
(佳木斯大學,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迪米爾·納博科夫是20世紀杰出的小說家、批評家、翻譯家、詩人及鱗翅類昆蟲學家。《洛麗塔》是其創作的一部經典小說,被認為是20世紀最優秀的小說之一。作者結合自身獨特的生活經歷,融合多種唯美新奇的藝術手法,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小說不是詩,卻一切皆在詩的高度之上。本文從小說的主要藝術特征出發,試探析納博科夫在充滿詩意的筆下設計出的精美絢麗的藝術殿堂。
《洛麗塔》;詩;散文化;狂歡化;戲仿
《洛麗塔》這部小說描寫一位中年男子亨伯特與12歲青澀少女洛麗塔的畸形愛情故事。小說中充斥著倫理爭議與情感糾葛,納博科夫通過華麗的詞匯與另類、富有情感的夸張比喻表達自己的文學觀念,使小說處處彌漫著詩意的幻想和夢境般的情亂神迷,以此打造他所追求的精致富麗的精神世界。[1]本文從散文化描寫、狂歡化敘述、戲仿三方面分析小說《洛麗塔》的藝術特征。
小說開篇就以散文的形式向我們展現青春靚麗的洛麗塔:“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洛-麗-塔: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洛。麗。塔。在清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襪子,身高四尺十寸。穿上寬松褲時,她是洛拉。在學校里她是多麗。正式簽名時她是多洛雷斯??稍谖业膽牙?,她永遠是洛麗塔。”[2]句子帶有詩的韻味,給我們展示的不僅是洛麗塔的美,更向我們傳遞了作者對洛麗塔那種癡迷的愛慕之情。句子簡潔優美卻韻味十足,讓人震撼。
納博科夫的語言優雅且充滿詩意,富有情感的流動。小說中有一段描寫亨伯特在與洛麗塔打網球時的心理活動:“我的洛麗塔開始發球時,她總是先抬高自己微彎的右膝并背襯著陽光讓兩腳與腋窩之間,光滑手臂與向后旋開的球拍間,使自己充滿生命力的平衡姿態瞬間展現,就是為了使金鞭落在球上的‘叭叭’聲回響不絕?!盵3]作者運用豐富的色彩表現力,通過色彩及聲音等意象表達亨伯特對洛麗塔如夢幻般的邪惡情欲。將光與閃爍的影子和她散文般的節拍與精確手法和諧地搭配結合,不單豐富讀者視覺想象力,更能刺激讀者每個感官。
即使是亨伯特與洛麗塔一起在美國四處旅行的途中,納博科夫仍沒忘記在描寫沿途風光時使用充滿詩意的散文語言:“遠方與近處的山還有那從來沒有人攀登過的以及即將有人生活的瑰麗山崗東南方向的山脈。隨著一座座峰巒的遠去與高度逐漸的降低,披著白色紋理的灰色石頭巨像和嚴酷而無情的峰巒驀然出現在公路轉彎處”,“在那已耕種過的田野以及那整齊擺放的兒童玩具般的房屋的盡頭,總是布滿一片片絢麗的美好景色,霧靄中低矮的銀灰色的太陽用那溫暖的、剝了皮的桃子般的色彩,將與遠處那情意綿綿的薄霧融在一起的那片鴿灰色云層的上部邊緣染紅”[4]。這些多彩多姿的風景與充滿活力的人群以及華麗且神奇的建筑,在作者納博科夫鮮活的語詞、震撼人心的比喻下閃爍著詩意的光芒,產生一種令人向往的力量。
狂歡化詩學是前蘇聯文學評論家巴赫金重要的文學理論之一。他認為:“狂歡時人與人形成了新型的相互關系……人的行為和語言甚至姿態,從非狂歡時的等級地位中解救出來,不再受生活中種種的約束。”[5]小說主人公亨伯特的情色欲望是不可壓制的,它噴薄而出,肆意狂歡,是酒神精神迷亂忘我的狂熱再現。
由于年少時一次短暫的苦戀,使得亨伯特一直癡迷9到14歲清新稚氣的“小仙女”。他期望能在少女身上找到前女友安娜貝爾的影子。他一直在尋找,直至洛麗塔——這個性感女孩出現,才暫時將他解救出來。為了能一直與洛麗塔親近,他甚至“不擇手段”地成為其母親黑茲太太的丈夫。當黑茲太太發現真相后悲憤不已,下決心讓他們永不相見,卻意外喪命于車禍中。此后,為躲避世俗目光,亨伯特開著車帶著洛麗塔離開了奎營地并開始了時長一年多的全美自駕行,并在輾轉的汽車旅館中一次又一次對年幼的洛麗塔施展罪惡情欲。
旅行回來后,亨伯特選擇在比爾茲利安頓下來,并讓洛麗塔在當地的私立貴族走讀學校就讀。亨伯特不僅承擔起父親的責任,教導督促她學習,還承擔起母親的責任,照顧其生活起居。洛麗塔漸漸明白自己處于“軟性監禁”的境地,她利用自己的身體成功“說服”亨伯特增加每周零花錢的數額以伺機逃脫。意圖被亨伯特識破后,在一頓爭吵打罵后洛麗塔決定與亨伯特再旅行一次。
然而,在第二次旅行中,劇作家奎爾蒂秘密跟蹤他們,并成功幫助洛麗塔逃離。三年以后,亨伯特收到了已為人婦的洛麗塔的求救信,前往探望后并留下一大筆金錢。這次探訪讓亨伯特得知了事情的真相,怒火中燒的亨伯特槍殺了奎爾蒂,并在獄中寫下了《一個白人鰥夫的自白》,而洛麗塔卻在圣誕夜死于難產。
奎爾蒂只是傷了洛麗塔的心,而亨伯特卻是毀了洛麗塔一生的那個“惡魔”。亨伯特由最開始近乎瘋狂、變態的占有到最后執著、無私的愛,這種內心巨大的張力使他在每一次狂歡后都在自己靈魂的懸崖邊上徘徊、掙扎。同時,作為藝術家、詩人的他是個十足的精神分裂癥病人,與巴赫金狂歡化詩學中的瘋子類似,其小說具有鮮明的狂歡化色彩。
敘述者亨伯特挑戰社會準則及主流道德權威的這種追求,實質上是對詩意生活的追求。棲息于自己所構筑的詩性世界中,一草一木,都被他賦予一種詩性美。毫無疑問,亨伯特是一個發狂的性變態者。性感早熟的洛麗塔,美得令人窒息的幼女胴體,無時無刻不牽動他充滿情欲的眼睛,撥弄其心弦。在洛麗塔身上,在對其施展罪惡與執著付出的狂歡過程中,亨伯特的詩意和歡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釋放。
戲仿,也稱滑稽模仿,是在文本寫作中刻意使用的一種藝術技巧,通過模仿某一個作者的語詞、口氣、態度以及思想達到滑稽可笑的效果。戲仿的目的是反諷,是納博科夫的“一種跳板,來向最高層次的嚴肅情感躍進”[6]。在對《洛麗塔》的文體使用方面,納博科夫以小說為主干,附載著詩歌、傳記、日記等另類體裁。
小說第二部分第二十六章中的一句話——“五月里一個墮落的夜晚,我在蒙特利爾和紐約之間,或者說得范圍狹小一點,在托伊萊斯鎮和布萊克之間一家名叫‘燈蛾’的熾熱而黯淡的酒吧里結識了她”,效仿英國詩人托·斯·艾略特的長詩《老年》中很有名的一句:“在墮落的五月,山茱萸和栗樹,這些開花的叛徒。”
在小說第二部分第三十五章中,亨伯特射殺奎爾蒂前用詩歌體寫下了對奎爾蒂的判決書:“因為你利用了一個有罪的人/因為你利用/因為你利/因為你利用了我的不利條件……”[7]戲仿了托·斯·艾略特的詩歌《圣灰星期三》:“因為我們不想改變/因為我不想/因為我不想改變。”小說主人公亨伯特以坦誠的心態把自己痛苦的心路歷程赤裸地袒露在讀者面前,由此可看出這也是對盧梭《懺悔錄》的戲仿。納博科夫憑著自己博聞多識的才能,輕易地就把嚴肅的法律判決與浪漫唯美的詩句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產生和諧新奇的幽默效果,給讀者創造出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
小說第一部分第十二章戲仿了日記體:“這就是二十多條記載中的最后一條。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這項計劃一天天地仍然毫無變化。首先,……”第二部分第三十五章中的“潘趣”這一名字戲仿英國木偶劇《潘趣與朱迪》中鉤鼻子、駝背的滑稽角色。此外,《洛麗塔》還戲仿了偵探小說。比如,在第二次旅行途中,劇作家奎爾蒂作為一位偵探似的神秘人物,一路尾隨、跟蹤亨伯特和洛麗塔兩人;在洛麗塔失蹤后,亨伯特也仿佛偵探一般冷靜判斷然后迅速行動,挨個查閱旅館登記簿等。而在與洛麗塔一起自駕行的那段日子里,亨伯特也曾多次戲仿童話來描述自己的舉動,在小說中不時地使用“冷公主”“墮落的仙子”“憂傷王子”“幽靈”等詞來增添小說的童話色彩。小說力圖通過戲仿加工的藝術手法和通俗的作品形式打破高級現代化的高雅、深奧的文化氛圍,營造一種粗淺、詼諧的語言環境。
納博科夫基于其復雜特殊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經驗,對文學、藝術有著獨特的審美見解。通過充滿詩意的寫作基調、優美凝練的描寫方式、夸張怪誕的敘述技巧對小說結構進行精妙布局,將《洛麗塔》打造成了文壇上一朵璀璨絢麗的奇葩。
[1][4]李冬鵬,黃吟.論《洛麗塔》的語言特征[J].作家(下半月),2010,(2):76-77.
[2][7]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洛麗塔[M].主萬,譯.上海:上海譯林出版社,2005.8-10,367-369.
[3]韓菊紅.《洛麗塔》中的納博科夫智慧解讀[J].作家,2012,(20):44-45.
[5]李洋.《洛麗塔》的狂歡化分析——以人物形象的雙重性為視角[J].現代交際,2015,(9):89-90.
[6]SJ Parker. Understanding Vladimir Nabokov[J].Slavic & East European Journal,1987,33(3):89-92.
【責任編輯:周 丹】
I712.074
A
1673-7725(2016)12-0098-03
2016-10-19
陳均敏(1995-),女,廣東惠州人,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