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御嬌 張 輝
(湖北民族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
【文化與教育】
文化自覺視野中民族團結教育實效研究
——兼論武陵地區高等院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實現
李御嬌 張 輝
(湖北民族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民族團結教育的實質就是一種公共知識教育、公民教育,目的是使來自不同家庭、不同文化背景,有著不同性格、愛好、興趣的學生達成某種共識,建設學校共同體,形成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既是師生個體精神的自覺,也是群體文化的自覺;既是民族團結教育的本旨,也是實現民族團結教育實效的根本路徑。只有施行以文化為載體的浸沒式民族團結教育和以活動為規訓的體驗式民族團結教育,才能提升師生的文化自覺能力。
文化自覺;學校制度;民族團結
培養大學師生的文化自覺是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目的。當前,由于民族團結教育的目標、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教育效果評價等指標體系難以定性以及與其他課程、文化等的依附關系,大學師生的文化自覺性明顯偏低。從事民族團結教育的教師處于“邊緣”位置,大學生處于“受教育”狀態,文化自覺意識不強。高等院校的民族團結教育仍處于調整、鞏固和提升階段,要提高民族團結教育的實效,就要以增強師生文化自覺為著力點,充分發揮教育資源、文化資源的“文化育人”作用,使師生在校園文化、公共精神構建、公共活動開展中提高文化自覺能力。
“‘文化自覺’這個概念可以從小見大,可以從人口較少的民族看到中華民族以至全人類的共同問題,其意義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1]社會學家費孝通的這句話指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文化自覺是生存于特定民族中的個體,在與整個民族、全人類交往中,看到本民族的文化來歷、形成過程、特征和發展趨向,并以主體性的姿態展開與其他民族的對話,增強文化自信,從而獲得一種自主能力和自主地位。費孝通有關“文化自覺”的論述,成為學術界的空谷足音,自此以降,人們在思考文化、教育問題時,對這一術語的使用達到了共識。“文化自覺指一個民族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包括對文化在歷史進步中的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2]論者張迪的這一說法無疑極具典型性。人們認為,文化自覺,不僅是精神文化的自覺,也是物質文化的自覺,既是個體的自覺,也是文化的自覺。文化自覺的個體,不僅深刻把握民族文化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自覺實踐自身文化品位、文化價值追求,而且貢獻于文化建設與發展,極具高度的人文精神和情懷。文化自覺的群體,不僅充分尊重本民族的個體價值,也深入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并積極交往、對話,形成文化共同體,建構公共活動與公共精神,實現公共價值。在某種程度上,民族團結教育的實質就是一種公共知識教育、公民教育,目的是使來自不同家庭、不同文化背景,有著不同性格、愛好、興趣的學生達成某種共識,建設學校共同體,形成文化自覺。這不僅是個體或一定的群體如何看待他人或其他群體,更是個體和特定的群體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確立自我的立場、理性和價值。如何超越自我的某種設定而有尊嚴地進入與他者或其他群體的積極關系中。這一過程實際上是個體與群體生命的在場。個體在公共活動中,不斷地向他人敞開,劉鐵芳這樣說道:“讓自我成為公共價值的主體,使個人進入公共空間中的生活成為真實的公共生活,而不是個人一己私性生活的擴展。”[3]這就需要師生超越自我封閉的生存狀態,調試自我心理,主動介入公共生活,充分展開與其他個體和群體的對話交流,理解公共秩序,樹立公共價值理性,彰顯個體的公共價值。
在高等院校中,文化自覺的民族團結教育是師生共同構建的,同時又對師生精神、心理和行為具有塑造作用。一是推動師生對個體與群體關系的理解。在群體和個體互動共融中,個體不斷與其他個體關系互動,增強群體價值意識,帶有群體的某些特征,群體又在多種類型的個體中得以發展,從而帶有個體的特征。馬克思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個體和群體的交往,構成了多種社會關系。二是師生個體與群體獲取對生命在場的理解。生命是一種在場,一方面,生命的存在需要豐富的物質資料,需要與其他個體和群體建立多種關系,另一方面,個體對生命的感知、認知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得到強化,生命得以自我完善。三是獲得對公共價值的理解。公共價值使獨立和包容個體價值為群體共享的價值系統,是群體全體成員的價值規約,個體必須服從這一價值規約,否則將被群體拋棄。反過來,群體價值亦必須服務于個體價值的實現,沒有個體價值的群體價值是不存在的。四是獲取人文情懷和對真理、幸福、自由、正義等的執著精神。究其實質,公共價值是一種文化,公共生活的開啟與公民價值的實現是正相關的。有論者把學校公共生活的價值理解為“尊重權利的學習生活”“體現批判精神的向善生活”“共識與差異并存的多元生活”與“溝通社會的完整生活”[4],這一理解無疑也是合理的。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學校公共生活價值系統,師生在公共生活的對話、交流、互動中共同推動民族團結教育的實現。
筆者對武陵地區湖北民族學院、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吉首大學、銅仁學院、三峽學院近三百名學生進行了關于以文化自覺為引導的民族團結教育效果的問卷調查,涉及文學、法學、理學、工學、醫學和農學等八個學科,22個系別的20名從事民族團結教育的教師、團委、輔導員,大一至大四的學生320人,其中男生229人,女生91人,以期觀察目前大學師生對民族團結教育效果的實際認可程度。從大學生層面看,一是大學生接受民族團結教育有一定的認可度,但教育效果一般。接受調查的學生中對民族教育課比較感興趣的占47%,不太感興趣的占34.2%,表明民族團結教育的方式、實效有待提高。對大學生參加民族團結教育課學習的最主要原因的調查中,選擇提高自身素質的人最多,有233人,占調查總人數的72.8%,其他依次是考研、教師生動講授、民族團結教育課理論的感召力等,表明大學生接受民族團結教育的主要原因仍為自身內在需要,外在因素沒有發揮出強有力的作用。此外,調查結果也表明,民族團結教育課程的喜愛率較往年有所提高,沒有明確區分公共政治課程和專業課程偏愛程度的學生比例較往年大幅度上升,大部分學生已經意識到民族團結教育課程對提升自己的公民意識、公共精神、公共活動能力等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于最喜歡的民族團結教育形式,很多學生選擇校園文化活動、主題班會、社區活動,以及演講、辯論、看電教片、公益活動、社團等形式,表明目前大學生對民族團結教育的主體、內容和形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反襯出目前高等院校民族團結教育內容、形式和模式單一,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求。二是文化自覺度和文化認可度較低。調查表明,52.7%的學生是通過聽課來完成民族團結教育課程學習的,還有30.3%的學生大體是通過電視、報紙、手機等媒介宣傳得來的,87.5%的學生認為學生的態度對民族團結教育效果會產生影響。調查顯示,66.3%的學生對校園文化、社會公益等活動非常熟悉并親自參加,35.7%的學生經常參加,28.6%的學生從未參加。對于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尤其是專題講座,學生反映專業性太強,缺乏興趣的占43%,同時22%的學生希望有高層次水平的講座,另有10%的學生認為時間重疊,不方便參加。這一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在學習中自我反思和文化自覺是不足的。
從教師層面看,一是多數民族團結教育者工作目標大體明確,并積極拓展教育形式,但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有待進一步明確,教師的文化自覺底氣稍顯不足。調查中,46.5%的教師認為在民族團結教育中基本實現了自己的職業理想,29.3%的教師認為沒有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僅有12.75%的教師認為完全實現了職業理想。這表明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者在不斷追求自身價值的實現,但由于環境、制度和人際關系的變遷,他們遇到了一定的困惑。只有深入了解民族團結教育工作者的需要,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民族團結教育才能順利展開。二是民族團結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實效的認知基本一致,但教育效果還需進一步提高。調查表明,對于提高民族團結教育課實效亟待采取哪些措施,民族團結育工作者的選擇與學生的選擇大體一致:選擇最多的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以各類活動為依托”“構建公共場域和公共價值”“培養公民意識”等,共有16人,占80%,其次是“教育方式的轉變”,共有12人,占60%。民族團結教育工作者與大學生的認知大體一致,表明目前民族團結教育在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方面存在諸多不足,有待提高民族團結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實踐過程中,由于地緣文化和民族習慣等方面的差異,民族團結教育在目標、內容、范式、評價等方面也存在差異,因而也會生成不同的民族團結教育路徑。一是以文化為載體的浸沒式民族團結教育路徑。“民族團結僅在國家機關的保護下還不夠,還必須在尊重各民族成員的文化本旨的基礎上,建立各民族共享的文化基本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達到民族團結與穩定。”[5]巴登尼瑪在《文明的困惑——藏族教育之路》中指明了學校建立文化精神的重要性。將民族文化教育、公共文化精神教育引入學校場域,并形成三者融合,是文化浸沒路徑的基本涵義。只有把民族團結教育與學校的公共精神、公共生活結合起來,形成師生共同體和校園文化自覺,民族團結教育才能有效,方能事半功倍。將民族團結教育融入公共制度設計中,師生主體在公共制度中體會民族的平等、包容和理解能力,融入班級建設中,師生在班級活動中體會到小集體的規范、規約和制度的力量,包容個體的不足、失誤乃至錯誤,對師生個體成長與發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融入社會活動中,就是要在學校公共生活平臺上,把各民族文化充分、平等地展示出來,使不同民族體會、感受其他民族文化并懂得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融入公共事務管理中,吸納多民族師生共同參與。培養浸沒在校園公共文化中各族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與行為。建立特色校園文化,推動各民族學生的交互、對話和協同,培養“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共享文化精神。二是以活動為規訓的體驗式民族團結教育路徑。將民族團結教育融入校園文化活動,這是實現民族團結教育實效的基本路徑。
校園文化活動主要從以下層面展開。一是體現公共精神的學校制度設計。“‘公共精神’是現代公民在社會的公共生活形態中,公民個體與社群應有的自主、公道、寬容、理解、同情、正義、責任、參與、奉獻等理性風范和美好風尚。‘公共精神’的前提是對個人意志的普遍尊重,它生成于人們自主的,有著個人權利、自由和責任的積極而真實的社群生活或公共生活。”[6]袁祖社的這一言說無疑為學校制度設計提供了參照。二是嘗試公共交往的班級自主生活。三是師生參與學校公共事務管理。四是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五是開放性的一系列公民實踐活動。成立公益性組織或與校外公益性組織,開展社區、鄉村公益宣講、環保等活動,共同致力于公益,進一步培育師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質。
文化自覺是高等院校校園文化發展的高級形式,是高等院校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目的,它超越了具體技能、專業知識學習的形而下狀態,具有較為濃厚的人文氛圍,達到了較高的人文精神層次。民族團結教育承載著培養文化自覺的重要使命,通過民族團結教育,培養師生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和其他公益活動,建構了公共生活、價值理性的熱情和文化自覺意識,尊重民族文化,自覺學習、汲取和傳播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理性思考國內外歷史與當代的各種問題,成為兼具科技與人文精神的健全發展的人。文化自覺,既是校園文化活動的核心要義和根本目的,也是民族團結教育的本旨和實現民族團結教育實效的根本路徑。
[1]費孝通.關于‘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J].學術研究,2003,(7):8.
[2]張迪.文化自覺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研究[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4,(1):118.
[3]劉鐵芳.學生何以進入公共生活之中——基于學生視角的學校公共生活建構[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3,(1):19.
[4]張曉東.論特殊公共生活——學校生活的整體建構[J].教育探索,2010,(12):18-19.
[5]巴登尼瑪.文明的困惑——藏族教育之路[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311.
[6]袁祖社.“公共精神”:培育當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論維度[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87.
【責任編輯:王 崇】
G751
A
1673-7725(2016)12-0135-04
2016-10-20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資助輔導員專項“民族團結教育在武陵地區高等院校實施的新途徑研究”(項目批準號:15JDSZ305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李御嬌(1982-),女,湖北巴東人,講師,主要從事現當代文學、民族團結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