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娟 王志鋼
(遼寧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遼寧 沈陽 110031;遼寧軌道交通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023)
?
【文化與教育】
新形勢下加強我國農村思想宣傳工作的幾點認識
董麗娟 王志鋼
(遼寧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遼寧 沈陽 110031;遼寧軌道交通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023)
本文從加強保護耕地、安全生產、農業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宣傳、大力宣傳糧食及其他農副產品安全的重要性、廣泛宣傳科學種糧方法及農業創新科技等八個方面論述了新形勢下加強我國農村思想宣傳工作的內容、理路,探討了新形勢下加強農村思想宣傳工作的四個有效途徑,并簡要分析了加強農村思想宣傳干部隊伍建設的方式方法。
新農村建設;思想宣傳工作;途徑;干部隊伍建設
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基礎。新形勢下,農業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1]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2]思想宣傳工作在社會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勢下,需要進一步圍繞大局,轉變思想,創新方法,拓展途徑,發揮好思想引領作用。
(一)廣泛向農村管理人員和群眾宣傳耕地的重要性。
近年來,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疆界的拓展,公路、鐵路、機場建設用地的需求,工業建設用地的擴張等都占用了大量的農地,直接后果是導致了耕地面積一定比例的下降。據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每年凈減少數十萬公頃耕地[3]。據全國土地利用詳查資料,我國人均耕地只有0.11 hm2,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4]。形勢嚴峻,因此要強化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必須堅守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的意識以及保護耕地是確?!爸袊说娘埻肴魏螘r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基本前提的觀念,加強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嚴格保護耕地——尤其是基本農田的宣傳。
(二)大力宣傳糧食及其他農副產品安全的重要性
保障糧食安全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底線。根據聯臺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定義,實現糧食安全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均能得到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糧食(食品)[5]。糧食安全關涉到國計民生和國家的穩定、民族的獨立。必須高度重視。同時,由于糧食安全問題也涉及到農業生產、采購、存儲、運輸等若干環節,因此也要向農業生產者以及與村鎮相關的糧食加工類企業(以小型作坊居多)、糧庫相關管理人員等廣泛宣傳糧食安全問題。如對種糧戶宣傳不濫用農藥化肥等相關知識,對小型糧食加工企業(如花生油企業)宣傳糧食儲存方法等。對于農村蔬菜種植者、畜牧業養殖業主和從事農村養殖工作的人員,要大力宣傳科學栽培、科學養殖知識,避免出現濫用催長素等情況。對在農村的農藥、飼料企業及副食品加工類企業等加強安全生產方面的宣傳教育。
(三)廣泛宣傳科學種糧方法及農業創新科技
大力宣傳種植優質稻種等優良糧種以及確保糧食維持原有產量或增產的有效方法。宣傳科學種糧、種菜、養殖的技能方法。宣傳新型用于生產、收割等方面的農機具以及農業生產、加工新工藝,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農業技術創新步伐。
(四)深入宣傳農村生態環境保護
近年來,我國一些農田因灌溉井和地下水枯竭變成旱地,造成實際可利用耕地面積的減少。同時,也存在因種糧過量使用化肥、農藥造成的土壤板結等問題。此外,我國農村也有不容忽視的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問題。農村土壤無機污染一般與農村周邊的化工類企業排污有關。農村土壤有機污染包括有機農藥、酚類、合成洗滌劑以及由污泥及廄肥等帶來的有害微生物污染,與農業勞作方式等密切相關。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性,一般很難治理。同時,農村大棚、地膜覆蓋物的殘膜碎片以及垃圾填埋方式、選取地點不當等也造成了農田的污染[6]。與地處內陸的農村地區不同,沿江、沿河、沿海企業排放的廢水處理不當對周邊農業生產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如我國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的太湖、陽澄湖、淀山湖等湖泊近年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富營養化趨勢,對水產品養殖等造成了不利影響。因此,要廣泛深入宣傳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措施以及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大力宣傳科學種植、養殖的方法,避免造成水體污染和土壤有機污染,進而威脅到食品安全、人民的健康。
(五)加強黨的農村政策宣傳
農村政策宣傳對農村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想支持。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礎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要讓群眾了解農村集體土地的承包權屬于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農民家庭,讓群眾知曉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分置辦法,宣傳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以及農村改革的方向。積極宣傳黨的富民政策、教育政策(包括助學政策)、科技扶持政策以及鼓勵農村生產發展的信貸政策等,帶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學習積極性。
(六)開展新農村建設典型經驗宣傳
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型經驗,中國美麗鄉村和農民幸福家園建設的方法。組織村里發展生產、提高產量、發展畜牧業和其他多種產業,提高村民收入,加強村里的文化建設,改善村里的醫療條件等,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組織群眾到建設成績比較突出的地方學習、聘請經驗豐富的致富帶頭人等到村講座等形式,增進干部群眾的了解。
(七)重視宗教事務工作,做好群眾思想引導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尤其是一些偏遠鄉村、意識形態建設比較薄弱的地方,一些群眾對宗教的過分依賴會導致出現一些不應有的悲劇。應進一步加強農村的意識形態建設,傳播科學思想,反對封建迷信,對信教群眾要加以思想引導。同時,力避出現群體性不良事件發生。
(八)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宣傳工作
傳統文化中保存下來的優秀思想,如儒家的仁政說、孝親思想、愛國主義思想等,道家的天人合一、保護自然環境、崇尚儉樸、反對奢侈浪費等思想,佛家倡導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對人慈悲、反對暴力和戰爭等思想,需要當代人從中去其糟粕,借鑒合理的成分并發揚光大。傳統文化中歷代優秀的詩詞歌賦,不僅給人以思想的啟迪,同時帶來藝術的熏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通過詩詞朗誦會、傳統文化遠程講座等形式,鼓勵居民深入學習,不斷提高人文修養。
新形勢下加強農村思想宣傳工作的途徑
(一)充分發揮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的作用,并與新媒體有效結合
我國已建設完成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這一工程有效解決了偏遠地區農村居民收看電視難、收聽廣播難的問題,縮小了信息鴻溝,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手段。農村行政管理人員應充分利用這一信息載體,指導群眾收看農業致富類、農村政策解讀類以及法律類、教育類節目,幫助居民增進信息了解,帶動共同致富等。同時,重視新媒體的作用,開通政務微信號,通過微信、QQ等形式,定期發送上級文件、學習材料、富民信息等,拓寬居民信息渠道。
(二)定期召開學習工作會議,舉辦專家講座
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的宣傳堡壘作用,定期組織召集留守群眾,傳達上級會議精神,解析新的富民政策,講解普法知識,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提高群眾對政策的掌握水平。定期(如每個季度一期或每月一期)邀請省、市農業專家、農科院教授學者到村傳授農業生產方面的講座,提高居民種植技能、養殖技能,解決村民農業知識方面的困惑。也可傳授農機具維修、機械加工等方面知識,培養機械人才。還可邀請專家針對村鎮特點,提供商業發展思路,鼓勵村里發展多種經營。
(三)農閑時間舉辦讀書會、文化沙龍、藝術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提高居民的文化修養。通過農閑時間舉辦讀書會、電影節、文化沙龍、藝術節等形式,可以達到這一效果。讀書會可以聯系村里考入大學的學生,由他們設計讀書的篇目。討論可借鑒現場學習和遠程網絡學習相結合的形式,提高村民的文史哲等方面的修養。文化沙龍,可聯系附近城鎮的文聯、高校,共同設計題目,讓村民積極參與到互動中。藝術節可邀請地方曲藝團體的演職人員到會,村文藝骨干參與,以村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示藝術魅力,傳播真善美,提升居民文藝修養。
(四)以重大節日等為契機,開展文化宣傳活動
“兩節”是我國居民重要的節日。以此為契機,邀請附近城市的書法家或組織本村書法愛好者到村鎮辦事處等場所為村民撰寫春聯;邀請剪紙、吹糖人等民間藝術家到村表演;邀請地方戲曲團到村表演傳統劇目和新戲;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表演節目。元宵、中秋、重陽等節日,通過舉辦歌會、燈會、為老人送福字、國畫等形式,增強群體凝聚力。
(一)充實宣傳干部隊伍
多數農村因地理、交通等方面的不利因素,留不住更優秀的人才常年留守村鎮。因此,應通過多種渠道,擴充宣傳干部隊伍。如吸納有一定文學才華的民辦教師兼職從事宣傳工作;逢本村大學生寒暑假期間,聘請其中比較好的學生擔任兼職宣傳干事,為本村居民舉辦科普講座、文化沙龍;聘請市、縣先進模范到村宣講先進事跡;聘請愿意為村里作貢獻的高校教師擔任兼職講座教授,定期來村開設課程,提高居民整體文化素養。
(二)加強干部素質培訓
聯系有關高校,開展遠程函授教育,提高干部的學歷層次和文化層次;聘請思想宣傳工作經驗豐富的專家、干部到村舉辦短期培訓;組織開展村際之間的干部技能比武、經驗交流;定期舉辦文學筆會、演講比賽、歌手大賽等活動,給年輕干部壓擔子,鍛煉干部對大型活動的組織協調能力、宣傳能力。開展讀書活動,促進干部多讀書,勤練筆,不斷提高專業技能水平。
[1][2]中宣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57.157.
[3][4][5]傅澤強,蔡運龍,楊友孝,戴爾阜:中國糧食安全與耕地資源變化的相關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1,16(4):313-315.
[6]顏志明:土壤污染及質量狀況調查[C].連云港:第九屆長三角科技論壇環境保護分論壇論文集,2012.
[7]人民日報社評論部:“四個全面”學習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周 丹】
K249.23
A
1673-7725(2016)12-0139-03
2016-09-26
董麗娟(1978-),女,遼寧沈陽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村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