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宇
(大連市金普新區文化館,遼寧 大連 116100)
?
【文化與教育】
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觀念轉變的意義
王宏宇
(大連市金普新區文化館,遼寧 大連 116100)
思想對行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既要“原汁原味”,也要“與時俱進”。政府、各級保護部門、傳承人、研究者,在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特性的前提下,突破傳統觀念藩籬,樹立正確的觀念,以發展的、歷史的視角來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做好保護、傳承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觀念轉變;保護;傳承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保護與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工作的兩個重要方面。非遺的項目類別多種多樣,因此保護與傳承其方式多種多樣。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社會力量、傳承人都對此項工作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在實際工作中,由于保護的動機、地位、權力和作為的差異,尤其是某些傳統觀念的藩籬,導致保護和傳承工作出現了偏差,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形成阻礙。我們要不斷突破錯誤思想和理念的束縛做好相應的工作。
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中,傳承人發揮的作用是承上啟下的,他們必須突破傳統觀念的約束,提高思想境界,才能將傳承的效果最大化。非遺傳承人的主體以老年人居多。在沒有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之前,他們可能會對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得不到發揮感到失落,會對現代技術與科技對舊傳統舊文化的沖擊感到無奈,也很少會有將自己的技藝傳給子孫的機會……無論是客觀的社會環境,還是自我主觀意識,使一些非物質文化文化遺產或消亡或瀕臨消亡。如今,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深入和普及,媒體的大力宣傳推廣,傳承人社會地位的提高,很多傳承人重新找回了當年的感覺。曾經鮮為人知的技藝與技能,如今卻有了施展的天地,曾經的“寶貝”又重新煥發了生機。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的很多傳承人充分利用這種機會,大力開展傳承工作,希望通過多方的努力,將自己的技藝技能傳承下去,將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與民族精神傳承下去。他們廣開門路,廣納人才,只要是想學的、愿意學的,他們幾乎是傾囊相贈,毫無保留地教給徒弟和學生。他們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傳給后人,不能人亡藝息,不能帶著遺憾離去。但也有部分傳承人,由于傳統觀念的約束,不想破壞“規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動之以情,曉以利害,不要“敝帚自珍”,也不要“抱殘守缺”,盡管技藝技能掌握在個人身上,但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是屬于整個民族的?!氨种阕哉洹笔潜匾模荒艹蔀椴粋骰蛱岢隹量虠l件才傳的借口,政府在滿足傳承人的必要條件下,傳承人應該盡己所能將自己的技藝技能傳承下去。
非遺保護與傳承中,政府發揮著重要的主導作用,除了積極宣傳非遺價值,建立非遺名錄,立法保護等方式外,對非遺項目還給予大量財政投入,同時積極倡導社會投入,確保各類非遺項目得到不同形式的保護和傳承。但在實際工作中,一些人頭腦中還存在著錯誤保護理念,如,有人認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是一場臨時性的“運動”;有人主要關注非遺項目數量,而忽視質量;有人認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也適應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不必刻意去保護和傳承;有人認為保護非遺是復舊,新的社會生活不需要那些已經成為歷史的民俗,沒有必要進行保護;有人認為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成敗關鍵在于資金投入的多少。這些觀念對深入有序地開展保護工作形成了一定的阻礙。因此,各級政府部門要樹立可持續保護的理念,積極宣傳非遺的核心價值,喚起民眾的保護意識,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開展學校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建立民俗文化保護區,促進優秀民俗文化的傳承,變靜態保護為活態傳承。
對非遺保護與傳承進行必要的立法,是各級政府及所有工作者的共識。傳承人是非遺傳承的主體,保障傳承人的合法利益,確保傳承工作的有效實施是立法的重點。在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中容易出現三種問題:一是“虛化”問題。盡管國家立法規定了傳承人應享有的權利,但一些代表性傳承人仍然法律意識淡薄,維權能力匱乏。二是“孤化”問題。政府和社會賦予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崇高聲譽和地位的同時,他們和所在社區、行業或族群中的大多數人產生利益糾葛,很容易陷入孤立的境地。三是“異化”問題。一些傳承人往往不可避免地參加商業性表演,在“市場需求”導向下極易脫離原有表演方式和樣態,歪曲和貶損了“活態”藝術的原真性。因此,各級政府部門既要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責任,在要尊重和保護作品原真性,也要進行積極而廣泛的宣傳,強化傳承人的法律意識,確保其權利和義務的實現。
非遺保護與傳承中,我們聽到的、用到的、強調最多的恐怕就是“原汁原味”了?!霸丁睆娬{的是非遺項目的原真性,也就是其相對比較原始和傳統的狀態,一方面是保持非遺的歷史感、真實感、純潔感,一方面是防止非遺被過度現代化,過度開發,過度商業化。我們在保護與傳承工作中,必須持歷史的、發展的觀點來思考和對待“原汁原味”這個問題。
非遺在形成過程中不是憑空產生和孤立發展的,而是吸收、借鑒人類的多種成果形成的。如民族史詩多與說唱、歌舞融為一體;神話傳說則與祭儀、典禮密切結合;舞蹈與音樂更是須臾不可分離;節日、民俗慶典、儀式等就更加是各種綜合體的集中體現。即使定型和獨立后,它們也不是封閉發展的,在保持自身內核相對穩定性的同時,又具有變化性。變異、創新是一種必然現象,從其內在原因分析是由于歷代的傳承者在傳承過程中都會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與創造能力,在內容上有所增減,在形式上有所變化;外在原因則是同一種非遺為了能夠在不同的時代、地域、民族中傳承和流傳,也必須進行創新。在非遺保護與傳承過程中,我們要堅持正確的保護原則,不做表面文章,不能人為地利用“與時俱進”的口號大肆開發,從而拋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內容,拋棄其優秀的精神內涵與民族精神,不能盲目“現代化”,也不能高舉“原汁原味”的大旗而盡其所能刻意“復古”。
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沒有一種方法是萬能和通用的。保護與傳承有原則,但保無定法,傳無定法,我們的觀念,要依據時代的發展,依據非遺項目的特性及實際保護的需要而變化。
【責任編輯:董麗娟】
G127
A
1673-7725(2016)12-0168-02
2016-11-18
王宏宇(1968-),男,遼寧阜新人,中級職稱,主要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