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試院副研究員 樊本富
清代科場案屢禁不止
北京教育考試院副研究員 樊本富
科場案是科舉考試的伴生物。清代之前,統治者雖也重視科舉考試的公正性,但對科場案的處置總體而言比較輕,往往給予革職、流放等懲罰,處斬的情形并不多見。到了清代,統治者對科舉考試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認為科舉是“掄才大典”,關系到官僚隊伍的素質、統治效能和整個社會的穩定,因此對科場案深惡痛絕。乾隆帝曾說:“夫國家之所以重士者,謂其品行端方,足備異日公卿之選。若茍且僥幸于日前,而始進不正,貽誚終身,尚安望其受爵服官,克自樹立,為朝廷有用之材乎?”
而對于屢有發生的考官和士子通同舞弊的行為,統治者尤為憎惡:“士子及試官等,俱身列衣冠,乃通同舞弊,罔顧廉恥。今防范諸法,亦已無微不至,在知愧知奮者,自當痛改前非。若不肖之徒,冥頑無恥,即多其條目,日事防閑,而防弊之法有盡,舞弊之術無窮,或仍思行險僥幸,希冀茍免。此不在增設科條,而在嚴示創懲也。”可見,清代統治者認識到,立法固然重要,但嚴格執法同樣重要。“夫繁設科條以杜弊竇,不如嚴飭法紀以絕弊源。”于是,清代幾次大規模的科場案中,懲治了一大批官員及應試者等相關人員。
如順治十四年(1657年)順天鄉試賄賣關節案,順治帝令將納賄的同考官、行賄得中的士子及介紹賄賂者共7人立即處斬,家產全部沒收,父母、兄弟姐妹和妻子等一百余人都被流放到窮困邊遠地區。主持科舉考試的正副主考官雖未受賄,但因工作瀆職受到降級處分。同年,江南鄉試行賄舞弊案,順治帝下令將正副主考官及18位同考官全部處死,妻子家產籍沒入官,有行賄嫌疑的一批士子各責40大板,和父母兄弟姐妹妻子等一起流放外地。這樣嚴厲的懲治行動,對之后的應試者和其他本有舞弊之心的人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科舉考場的風氣得到一些改善。
但是,到了康熙年間,科舉考試舞弊之風又起。值得一提的是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辛卯科江南鄉試。當時,包括正副主考官在內的一眾受賄官員或被處斬,或被絞監候,或被革職查辦,或被流放。為何處罰如此之嚴仍無法杜絕舞弊?這是因為科舉考試是一種選官制度,其所帶有的巨大利益誘使一批又一批人選擇作弊。針對科場案,清政府出臺了各類科場條例,以規范科場秩序。但是盡管科場法令存在,也很難約束士子們的私心和貪欲。
從整個清代科舉考試的施行情況來看,由于強大的利益誘使和士子們的僥幸心理,嚴刑峻法也不能禁絕科場舞弊。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清代統治者對如何嚴控科場舞弊也是手足無措。清帝曾無奈地感嘆道:“士子與試官溝通關節,國初年間問擬腰斬者。立法至為嚴峻。其后……無不即時伏法。覆轍具在,可為炯戒。朕意節經整頓之后,場屋諸弊,自必漸次廓清。乃近日鄉會試種種弊端,復又漸作。”在對科場舞弊者進行嚴懲的同時,清代統治者也對辦事清正的考試官員予以獎勵,以此維護科舉考試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可以說,清代關于懲治作弊行為制定的律法和條例已經較為完善,執法也比較嚴格,但作弊行為依然無法杜絕,科舉考試法治化的道路依然艱難。但維護考試公平公正、杜絕作弊現象,是從古至今各類考試組織、管理者在不斷努力的方向。
摘編自《北京考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