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潔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山西 陽泉 045000)
?
【法律文化】
法治視角下的法律文化認同研究
宋 潔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山西 陽泉 045000)
法治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旨在建設一個更加和諧穩定的社會。在法治建設的過程中積極地推進法律文化認同,可以培養更加廣泛的公眾法律信仰和樹立法律權威,所以做好現代化法治建設中法律文化認同的探討和研究有重要意義。本文從理解法律文化認同的內涵出發,就法律文化認同在現階段的基本現狀進行了分析,并且對于新時期法律文化認同的特征以及結構進行了分析,目的就是要探討有效而全面的法律文化認同實現路徑,從而推進我國的法治建設進程。
法治建設;法律文化;法律文化認同
我國十八大以來對依法治國高度重視,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深刻指出維護憲法權威、捍衛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重要性。當前在法治社會的建設中,起重要作用的便是法律,所以從法律文化的角度進行入手,強化人民群眾對法律文化的認同,可以進一步的強化法律的作用,從而提升法治社會建設的效果。本文就法治建設進程中的法律文化認同進行研究,旨在強化法律文化認同的現實價值。
法律文化根植于區域思想意識以及文化和制度,是區域內人們在長期生活的過程中形成的對于法律意識、制度以及實踐的穩定性認識,故法律文化對于人們的法制觀念存在著一定的導向作用。法律文化指的是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的過程中產生的具有大眾認同感的與法以及法律現象相關的制度、意識以及傳統學說的總體。法律文化涵蓋的范圍面比較廣泛,包括了法律意識、法律制度、法律實踐等多個方面[1]。而法律文化認同主要是指一個民族在其共同長期生活過程中對法以及法律現象所集中形成的共同趨向性的認識和感知。從實踐的角度來看,法律文化認同感越強,社會的法治氛圍便越好。
當前我國正在積極地建設富強、民主和法治的現代化社會,法治應為“良法之治”,即已制定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且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而要強化法治,需要培養法律信仰與樹立法律權威。這些必須要依靠法律文化的力量。所以在全新的法治大環境中,積極進行全民的法律文化認同培養能夠更加有效地發揮法律的作用,可以更好地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持續推進,法治建設的進程也越來越快。在法治建設中起重要作用的便是法律文化。為了使得法律文化的價值得到進一步的突顯,積極地進行法律文化認同感的培養意義重大。目前法治建設進程中我國法律文化認同的現狀為:第一是法律文化的內涵認同較為單一。法律文化蘊含了較多層面,所以在認識法律文化的時候也要做到全面性,但是目前的法律文化認同,更多的是從法律制度以及法律實踐方面來看,對于法律的文化意義、道德意義認識明顯不足。第二是法律文化的認同存在著群體上的差異。我國的人口眾多,而不同的人接受的素質教育也不同,所以對于文化的內涵理解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就法律文化而言,高素質人員能夠從道德層面和法律層面進行連接性認識,但是文化修養較低的,很難認識到法律文化文化層面的意義。因為在群體認同上存在差異,所以整個法律文化認同感的推進具有了持續性的特點。[2]
法律文化認同是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新時期法律文化認同存在著兩個顯著的特征:第一是東方思想和西方思想具有混溶性。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持續加大,西方思想的滲入也越來越深。在現代化建設中西方法治思想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而我國傳統的法治思想也影響著法律的認同,所以這二者產生了混溶。第二是新時期法律文化認同的范圍越來越大。隨著人們法治意識的覺醒,對于各個層面都有了法治的要求,所以在不斷擴大的法治層面,實現對法律文化的認同意義重大。[3]總之,在現代化的社會中,隨著人們對法律文化認識的加深和法制觀念的不斷強化,法律文化的認同也出現了全新的特征,所以在目前的法治建設中,要想充分地進行法律文化認同的培養,其強化性特征的認識必不可少。
對法律文化認同結構的分析與研究是對于法律文化認同研究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筆者認為可借鑒我國文化學界的結構層次學說,從以下三方面來研究我國法律文化認同的發展過程。
(一)法律物質文化層面的認同
從當代法律文化認同的結果來看,物質文化是一個重要的認同范圍。所謂的法律物質文化,指的主要是與法律產生的物質基礎相關的文化。法律的產生必定要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因為只有具有物質性,法律的現實意義才會得以實現。所以在物質基礎之上形成的文化現象便成為了法律物質文化。要對法律的物質文化產生認同,首先要承認法律物質的基本存在,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分析物質基礎所具有的文化意義。當然,在承認物質基礎存在的前提下,積極地進行物質所代表的特殊意義分析,可以使得法律物質文化的認同培養更加的深刻。
(二)法律制度文化層面的認同
在物質基礎上,通過一定的規范便會形成有效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對于規范法律實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進行法律制度文化的認同也是法律文化認同結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法律制度文化的認同主要從兩方面進行:第一是制度基礎特色。因為法律制度的建設根植于法律物質,所以其特色會有濃郁的物質文化特點,因此分析其基礎特色可以更好地認識制度文化的內涵。第二是進行制度內容的探討。[4]法律制度不僅需要有物質基礎,還需要有精神意志的融入,所以進行內容的探討,可以更好地研究制度文化的思想內涵。
(三)法律精神文化層面的認同
法律精神文化的認同也是當代法律文化認同結構中的重要內容。我國的文化源遠流長,法治思想出現的也比較早,所以說我國的法律精神存在著一定的傳承性。雖然在不同的時期,法律物質和法律制度都在不斷的變化著,但是公平正義的法律精神始終在延續著。所以在當代社會要進行法律精神文化的認同,可以從兩方面進行:第一是從我國古典的法治思想中找尋。第二是從現代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中找尋。無論是古典還是現代,二者的法律精神都具有一致性,所以強化認同的阻礙較小。
(一)強化公民社會主義法治意識
要進行當代法律文化認同的實現,積極地強化公民的社會主義法治意識是一個重要途徑。公民法治意識的強化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第一是要積極地利用現代化的傳播工具,比如廣播、電臺、電視、網絡等進行普法宣傳。通過廣泛專業的普法宣傳,對法治觀念以及內容進行社會范圍的傳播和不斷地熏陶,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會不斷地強化。第二是就要積極地利用司法基層力量進行普法宣傳。雖然現代化的傳播工具具有廣闊的社會覆蓋性,但是其針對性相對較差,所以積極地利用基層司法組織的力量,比如公安機關、司法機關等舉行與老百姓生活比較貼合的法制宣傳,社會公民的法制感受會更加的深刻,其法治意識也會在普法宣傳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加強。[5]
(二)積極構建公民權利本位的普遍守法文化
在法律文化認同的實現過程中,應積極構建公民權利本位普遍守法文化。要做好這項工作,需在公民樹立以自我為本位的法律權利意識的基礎上重視權利本位意識的培養。可通過進行普遍守法文化的宣傳,加強公民群體本位法律權利意識,從而公民對于自身的權利就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在法律理論中權利和義務是相對的,讓公民明白自身權利的同時重視自身的義務履行,公民便會成為積極的守法者。通過這樣的法律文化傳播,法律文化在人民群眾當中的認同感會越來越強。
(三)重視培育以憲法為核心的良法文化
眾所周知,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所有的法律在制定和施行的時候,都要以憲法為基本參考,所以說要進行良法文化的培育,必須要以憲法為核心。在進行良法文化培育的時候,需要做好兩項工作:第一是要深入分析憲法的文化內涵。憲法之所以成為根本大法,是因為其本身具有我國文化的深層特點,故憲法能夠代表我國法律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因此為使法治建設更加地符合我國的特色,需要在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中挖掘我國文化最根本的內涵。第二是要進行良法文化的積極意義探討。做好良法文化的積極意義探討,并結合憲法的核心價值進行培育,可以在社會范圍內實現以憲法為核心的良法文化普及。
(四)重視打造公平正義的司法文化
從法律的根本意義來看,之所以要進行法治社會建設,就是要利用法律的平等和公正實現社會的公平。司法存在的意義就是要維護社會公平與公正,所以在法律文化認同培養中,積極地進行公平正義的司法文化建設意義重大。首先,公平公正的司法文化建設,可以使得更多的人享受到社會公平和公正,這樣,人們對于司法的態度會發生轉變。在態度轉變的過程中進行法律文化認同的培養,效果會更加的顯著。第二是在司法文化的建設中,一定要給老百姓傳遞出一種自信,那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過積極地進行法律文化自信力的表達,可以進一步增進公眾對法律文化更廣范圍的認同。
[1]蔡寶剛.法律是從“土地”中長出來的規則——區域法治發展的文化解碼[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4,(04):51-62.
[2]杜健榮,李磊.探尋中國特色的法治發展之路——中國法理學研究會2015年年會暨“中國法治發展道路”學術研討會綜述[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6,(01):156-166.
[3]何劍鋒.長治久安戰略下西藏法治文化建設的路徑分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6):67-72.
[4]劉立明.法治中國進程中傳統法律文化的理性傳承[J].理論月刊,2015,(09):67-73.
[5]劉啟源.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認識與思考[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04):17-20.
【責任編輯:周 丹】
D920
A
1673-7725(2016)12-0187-03
2016-10-21
宋潔(1975-),女,山西陽泉人,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