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恒利
(太原警官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2)
?
【法律文化】
通過合作的法治行政
——國家治理現代化背景下行政法理論基礎的重構探究
劉恒利
(太原警官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2)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道路坎坷曲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們法律意識淡漠和行政文化缺失。在現代化背景下,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讓人們遵紀守法、嚴格執法,善于利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首要任務。筆者從行政文化方面入手,闡述行政文化的傳統特征,提出重構現代行政文化的必要性與途徑;從政府和民間、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的法治行政合作兩方面提出現代化背景下國家行政法理論基礎的重構。
行政文化;法治行政;合作;現代化
現代行政是法治行政,法治是國家的一種社會形態,其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為大眾服務,將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它要求政府依法行使權力,杜絕行政機關濫用職權,保護人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1]當然,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設不僅僅要靠行政機關和權力機關依法辦事,還需要得到人民的支持。我國國民的知識文化水平整體偏低、法律意識淡薄、行政文化缺失,因此,要得到人們的支持,必須普及行政文化,加強法律知識的教育。
行政文化,本身就包含了法治的概念,并且強調法治行政文化在依法辦事、依法治理、依法管理中的重要性,只是將法治文化提煉出來,才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突出法治的關鍵性、必要性和迫切性。[2]行政文化在現代的法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大行政文化的普及力度,讓更多的人關心法律、認識法律、了解法律,使法律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才能實現法治,形成政府和民間、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相互監督的機制,保持權力依法行使,保障每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與自由。
(一)行政文化的傳統特征
我國學者分別從價值觀、意識建構、思維方式和心理素質等方面對行政文化進行多方面的分析,最終得出結論:行政文化是社會文化中的一種,著重表現的是行政領域內的形態,是國家行政人員的價值觀、意識建構、思維方式、心理素質的形成與體現,以及一般平民對行政的整體了解與價值意識。[3]我國歷史悠久,行政制度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內涵豐富。封建社會的傳統行政文化在現代行政中仍有重要影響,促進或阻礙著現代行政管理的發展。所以,必須對傳統行政文化進行全面認識和剖析,改變傳統行政文化中的消極方面,使它符合現代背景下的行政管理,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1.封閉性與排他性
我國古代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體,推崇小國寡民,兩國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的體制。這樣的經濟主體和行政理念使人缺少交流、溝通渠道閉塞、信息流通不暢。人們始終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兩耳不聞窗外事,他們缺乏對政策制度的了解,沒有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因此,社會基層并沒有很好地參與到國家政策與制度的制定與實施中,國家與人民缺乏溝通,彼此閉塞。此外,行政文化拒絕引入外來文化,拒絕創新。原有的文化觀念在人們的思想中形成了文化慣性,許多新鮮的活力和動力沒有注入到行政文化的發展中。
2.中央高度集權
我國封建社會實行的是中央高度集權的行政體制,皇帝的權力高于一切,皇帝的意識就是法律,地方政府必須聽命于天子和服從中央的命令,其本身不存在任何的權力。在這樣的制度下,中央將所有的權力都納入自己的管轄范圍,可以肆意地干涉地方行政,進入社會的每一個階層行使高于一切的權力。國家的治理僅僅取決于皇帝個人的能力,這嚴重束縛了社會的發展空間與發展動力。
3.以官為主體,而民次之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官員的形象在百姓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十年的寒窗苦讀,只為一朝高就,科舉制的實施更是使“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很好地詮釋了官員的地位,官員在處理社會事務時并不是以平民的利益為中心,也不會遵照國家的法律行使權力,他們只為一己之私濫用職權,法律的解釋權也會隨著他們的意志而轉移。民不與官斗,因為他們無知、無權,因此他們努力改變自己的角色,一心想成為官員,但成為官員后,社會面臨的又將是剝奪與壓迫。
4.“人治”高于法治
皇帝根據自己的意志來制定法律,權力高于一切,沒有監督機構來制約皇帝的權力,皇帝不需對任何機構負責。地方聽命于中央,地方官員必須服從皇帝的命令,有時還會“本著天高皇帝遠”的僥幸心理,根據自己的意識來治理地方,他們維護的都是自己的利益,法治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實現。
(二)行政文化現代重構的必要性
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是該階段的首要任務,而行政文化的現代重構又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關鍵。
(1)我國的經濟走過了小農經濟、計劃經濟,到現在的市場經濟。為了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行政文化作為上層建筑必須在現代化背景下進行重構和創新。政府在行使權力的同時,要考慮市場的需要、正確監督市場、進行資源優化配置。(2)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需要。建立法治社會需要全民參與,政府行政人員在進行法治管理的同時要嚴格要求自己,依法辦事,嚴格執法,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公民在維護自己基本權利的同時應履行相應義務,積極參與法律法規的制定、政策的實施,監督政府的工作。(3)當代是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全球化逐漸成為一種發展趨勢。掌握最新動態,了解最新消息,傳統的行政文化已經不能符合當代社會的發展需求,建構現代化行政文化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行政文化的構建途徑
1.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構建行政文化的指導思想和指導方向,指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避免行政人員在行使權力時走入歧途以及公民在行使權力時以自我為中心,鉆法律的空子,以損害國家的利益來維護自己的利益。[4]
2.加強法治文化教育,培養法治理念
加強行政文化知識的普及力度,讓更多的人參與行政過程,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對法治建設提出建議。使公民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利,捍衛自己的自由,建立一個全民知法、懂法、守法的文明法治社會。
3.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讓行政人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讓政府在法律范圍內活動,一旦跨越這個界限,政府及其工作人員都應承擔法律責任。人民高于政府,政府服從于人民,一切都要以人民的利益為中心。政府行事要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公開透明地執行,不能根據自己的意志對法律進行轉移。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明文規定各項章程,對行政人員和公民都有指導作用。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需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發展。實行法治行政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要進行合作,加強政府與民間、公共部門與私人機構、強制與自愿的合作。在法治的治理中應該少強制,多自愿,將管理寓于服務中,充分發揮參與者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更多的對話溝通和交流,減少獨斷帶來的失誤。[5]但是,合作的法治行政給原有的行政造成一定的沖擊,這就要求行政人員要明確自己的職責,端正工作態度,有無私奉獻的精神,促進法治行政的合作。
(一)包容性和兼容性
從治理到管理并不意味著行政機關權力的減少,公民權力的增加,只是在管理形式上發生了轉變,更加符合為人民服務、為大眾服務的宗旨。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政府和政府人員受傳統行政框架的影響,沒有從陳舊的思想和觀念中解脫出來,給實行合作的法治行政帶來一定困難。這就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包容,實現政府與民間、公共部門與私人機構的合作。
(二)全民參與
合作,兩者或者是兩者以上的共同努力才能稱為合作。建立合作的法治行政需要全民參與。由于公民的知識結構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生活背景以及接觸的層面不同,人們在面對法治治理時會有一種無力感。這就需要政府加強引導,普及相關知識,組織公民進行法治培訓,讓人們更好地參與到法治建設中。
(三)理性的行政法治
我國在法治建設中曾多次借鑒和采用西方國家的法治體制,有些對我國的法治建設起到了積極促進的作用,但有一些卻阻礙了我國的法治建設。建立合作的法治行政,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實事求是,理性面對西方體制,不能一切照搬。
法,是國家立足的根本。建立合作的法治、大家共同治理及管理國家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際上,人是群體動物屬于社會群體,本身就存在著一種合作的關系:公民與國家之間的合作、公民與公民之間的合作,只不過在傳統的法治中,這種合作關系被打破,人們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不能實現合作的行政法治。但是,當代是一個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先進的技術減小了地域差距,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們追求平等、自由的意識增強,參與法治的意愿提高,為建立合作的法治行政奠定了堅實基礎。
[1]張攀.淺論行政指導的法律責任[J].中外企業家,2016,(1):177.
[2]薛冰.論依法治國方略下法治行政文化的價值重構和理論創新[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5,(6):95-98.
[3]李墨舒.論我國行政文化的傳統特征與現代重構[J].時代農機,2015,(3):77-78.
[4]商金芳,馬亞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行政文化構建[J].福建質量管理,2015,(10):74.
[5]王學輝,王留一.通過合作的法治行政——國家治理現代化背景下行政法理論基礎的重構[J].求實,2015,(6):70-77.
【責任編輯:王 崇】
D922.1
A
1673-7725(2016)12-0190-03
2016-10-20
劉恒利(1982-),女,山西太原人,講師,主要從事行政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