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麗
(淮陰工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1)
?
【文史論苑】
袁世凱北洋政府時期克利斯浦借款簽訂始末及夭折原因探析
王穎麗
(淮陰工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1)
克利斯浦借款是袁世凱北洋政府為擺脫西方強國在善后大借款談判中對中國財政大權的把控及要挾而做的一次嘗試。借款雖最終夭折,但推進了袁世凱北洋政府在后期的善后大借款談判,為中國爭取到了緩和某些借款條件的機會。
克利斯浦借款;劉玉麟;莫理循;善后大借款
1913年4月26日,袁世凱政府和英、法、德、日、俄五國組成的國際銀行團簽署了善后五厘借款,按合同計算共2 500萬鎊,這是我國近代史上數額最大的一筆對外借款。由于善后借款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因素,情況復雜,影響了民國初年的政局及中外關系。因此,學術界對善后大借款有著較多研究,如《近代中國外債史稿》《中華民國史》《民國鹽務史稿》等,相關的論文更是從多個層面分析善后大借款[1]。但善后大借款談判最終陷入僵局,中國政府試圖尋找其他途徑借款。克利斯浦借款就是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政府為擺脫列強在善后大借款條約上對中國政治、財政的把控而做的嘗試,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國政府在善后大借款談判中有了據理力爭的可能,但學界對此次借款少有論述。本文擬從克利斯浦借款簽訂背景、過程、六國銀行團對克利斯浦借款的抵制,以及因英國政府的壓制和袁世凱政府的妥協最終導致克利斯浦借款流產等幾方面來展開分析。
民國初年,政局異常不穩,財政危機、黨政危機、邊疆危機頻發,社會動蕩不安,袁世凱政府和南方政府面臨分裂的局面。袁世凱政府為了擺脫困境,維持政局的穩定,開始向外國大舉借款。為此,袁世凱政府三易內閣總理,借款也就成為當時舉國關注的焦點。袁世凱借款用意十分明顯:如果借款順利,就能為其取代南京政府加重籌碼。在外國政府和資本團看來,袁世凱掌握的北京政府似乎更能“負責任”,因此,他們也更樂于為袁世凱提供貸款。
1912年3月,袁世凱北洋政府與英、法、俄、德、美、日六國銀行商議善后大借款問題。6月六國銀行團成立,并向中國提出善后大借款必須以監督中國財政和軍權為前提,中方的談判代表及財政總長等人認為六國借款條件過于苛刻,無法接受;7月14日,財政總長熊希齡辭職,善后大借款談判中止;9月,新任財政總長周學熙開始與六國銀行團談判[2]。在北洋政府與六國銀行的善后大借款談判未取得進展之時,急需資金的北洋政府,在1912年7月至9月間,先后向德商借銀300萬兩和800萬馬克,接著又向美商借取英金30萬鎊。但在當時,這些小額借款根本無法滿足北洋政府的資金需求,于是在1912年8月30日,由中國駐英公使劉玉麟代表財政部與英國倫敦一家財團——克利斯浦公司簽訂借款1 000萬英鎊的合同,承借人是英國倫敦克利斯浦公司,所以這筆借款稱“克利斯浦借款”或稱“倫敦新借款”。借款以整頓政務及興辦實業為名,以鹽稅作擔保,年息五厘,折扣八九;合同約定1912年內交款300萬鎊、1913年2月交款200萬鎊、9月交款500萬鎊,但實際到款只有前期的500萬英鎊,另500萬額度并未兌現,1912年9月26日,在英國倫敦發行總額500萬英鎊的克利斯浦債券。
六國銀行團得知中國政府與英國倫敦的克利斯浦公司簽訂了1 000萬英鎊的借款合同,其借款擔保品竟是鹽稅收入。假如中國政府與克利斯浦公司借款成立,中國政府在善后大借款談判中態度將變得強硬,不但中國借款的擔保品鹽稅、關稅、煙稅等利益會流失,還會影響六國銀行團控制中國財政的能力,損害列強在華利益。于是,六國駐北京公使在10月23日聯合向北洋政府提出抗議,他們的理由如下:在六國銀行團與中國政府善后大借款談判期間,已墊借給中國政府180萬英鎊,這些墊借款對鹽稅擔保有優先權;由于六國政府的反對,在英國發行的第二期克利斯浦五厘英鎊債券信譽大損,購買者甚少。最終,中國政府屈于六國壓力,在10月24日由中國外交部答復六國公使,表示愿意取消克利斯浦借款合同,并答應與六國繼續善后大借款談判。
(一)以英國為首的六國政府阻撓克利斯浦借款的達成
由于英國政府只許匯豐銀行代表英國參加國際銀行團與中國政府談判,所以,被排除在外的其他英國銀行對此憤憤不平。克利斯浦借款打破了銀行團的壟斷,引起了六國銀行團和六國政府的反對。銀行團通過各國政府向袁世凱施加壓力:英國公使朱爾典一再向袁世凱政府表示抗議,并開單逼債,追索拖欠的庚子賠款等債務。英國外交部在得知劉玉麟和克利斯浦公司簽訂了1000萬英鎊的借款時,宣稱:“大英帝國無法壓制克利斯浦公司向中國政府提供貸款的欲望,但他(英國政府)可以讓中國政府考慮一下接受這筆貸款是否明智”。法國政府更是無理要求賠償辛亥革命時外僑所受的“損失”。日本公使提出要“抓住足以充分刺入中國要害的問題和機會”。銀行團通電在華各地分行,阻止金融匯兌,并相約不準買賣參加克利斯浦借款的麥加利銀行匯票。在銀行團的壓力下,袁世凱政府付出對克利斯浦財團賠償15萬英鎊的代價,廢止了第二期克利斯浦借款。
(二)中國崩潰論
在中國政府和克利斯浦公司談判期間,雖然莫理循通過多方渠道宣傳中國政府的良好局面,但當時的英國一致認為革命“使得中國陷入一種無政府和混亂狀態”,對于中國的未來感到悲觀。有關“中國崩潰論”的各類消極報道被刊登在頭版頭條上[3]:《北華捷報》就指出:“莫理循的論點只不過是作為一種工具來引誘英國公眾將錢投入到中國所急需的貸款中”[4]輿論的力量是巨大的,消極的報道嚴重動搖了袁世凱政府在西方社會的信譽,使得克利斯浦公司發行的第二批債券在英國市場上的推行受阻。
(三)英國在華地位發生變化
20世紀初,英國面對其他國家的競爭,在華的強勢地位開始下降,對華貿易地位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40%下滑為1911年的11.6%。[5]在善后大借款談判中,英國政府在權衡多國利益后,選擇匯豐銀行作為英國的獨家代表,并且不允許本國國民向中國政府或中國各省當局墊借任何款項,從中足以看出匯豐銀行在英國當局眼中的地位。匯豐銀行在當時的英國金融界實力并不雄厚,但英國政府卻壓制其他財團的貸款,是因為匯豐銀行是一家兼有英、德資本的合資銀行,且匯豐銀行在華時間長久,19世紀以來與其他在華銀行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所以,英國政府將其作為善后大借款中英國的獨家代表,這在英國國內也遇到眾多不贊同的聲音。種種跡象表明,英國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只求穩而不求變”[6],在借款問題中與其他五國達成統一戰線,這也是英國政府不支持克利斯浦公司與中國達成借款協議的原因之一。
(四)袁世凱的妥協
袁世凱政府在善后大借款中,主要依靠的還是銀行團。雖然克利斯浦借款的條件比較寬松,但對袁世凱而言,政權的穩定是第一,而政權的穩定依賴的是六國銀行團身后各國政府的支持,如果外國政府轉而支持南京政府,對其打擊較為慘重。因此,當他得知各國政府對克利斯浦借款持反對態度時,就已做好了放棄克利斯浦借款的準備。同時,因為六國政府的反對,在英國金融市場上發行克利斯浦公司發行的債票信譽大為受損,購買者甚少。對袁世凱政府來說,與克利斯浦公司打交道,本意在于開辟借款渠道,多一點選擇的機會,減少六國銀行團的挾制,并不是要徹底擺脫六國銀行團。即便已經簽署了合同,但袁世凱政府對六國銀行團仍留有辦理交涉的余地,最后仍要以它為靠山。在一定意義上,袁世凱政府是把克利斯浦借款作為籌碼,用來向六國銀行團討價還價。在此情況下,隨著克利斯浦借款合同的簽訂,盡管形勢變得復雜化了,但中國與六國銀行團之間并不是從僵局走向決絕,而是走上重開談判的道路。
縱觀克利斯浦借款的交涉過程,可以看出袁世凱政府在與六國銀行團談判中的態度:談判前期,六國銀行團態度強硬,咄咄逼人,袁世凱政府采取迂回戰術,表面態度友好,暗中尋找他徑,力求突破六國苛刻的附加條款,打破談判僵局。克利斯浦借款證明,這種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借款合同簽訂后,打破了善后大借款談判的僵局,袁世凱政府獲得了一筆500萬的款項;在后期的談判中,袁世凱政府對于某些觸及近代國人敏感主權意識的問題,開始持強硬態度,對于某些苛刻的附加條款有了據理力爭的勇氣。雖然,克利斯浦借款最終夭折,但不能否認借款對中國后來的鹽務改革起到了促進作用,在某些方面也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步伐。
[1]陳禮茂,馬軍.妥協與抗爭:熊希齡與善后大借款[J].史林,2003,(4):23-29.123.
[2]賀水金.重評善后大借款[J].江漢論壇,1995,(5):46-50.
[3]楊曉娟.民初新聞輿論與政治格局演變——以“善后大借款”事件為例[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0,(1):96-99.
[4]楊木武.莫里循與清末民初中國政情[D].蘇州:蘇州大學,2004.
[5][6]束世徽.中英外交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3.167.167.
【責任編輯:王 崇】
K258
A
1673-7725(2016)12-0223-03
2016-10-20
本文系2015年度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社會資本理論視野下的晚清留美幼童群體性研究”(項目編號:2016SJB770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淮陰工學院校級課題“民國初年社會轉型期的留美幼童——以臺灣中央研究院館藏檔案為視野”(項目編號:HGC123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王穎麗(1980-),女,陜西渭南人,講師,主要從事歷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