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麗麗
摘要:英美文學在電影藝術上的表現是呈不同表現形式的,英美文學和電影都呈現了獨特的文學特色和藝術的表現形式。隨著越來越多的經典英美文學被改編成電影,二者之間的聯系是越來越密切。英美文學的改編劇是通過電影來展現自身的藝術魅力價值的,同樣電影也是呈現英美文學的文學形式。電影所展示的內涵也在英美文學作品的影響下更為深刻,更有藝術內涵。英美文學電影改編有得有失,究其原因很多,一方面由于電影和英美文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其轉換過程中有著無法規避的障礙,另一方面電影改編中不僅僅要忠于原著還要吃透原著,要做到無論從整體情節還是時空處理,從試聽效果到風格形式都要忠于原著,同時,還需要電影改編著有著深刻的文化修養和深厚的藝術功底,才能夠運用電影技術成功的實現英美文學的藝術轉換。
關鍵詞:英美文學;電影改編;文化融合
一、英美文學及電影改編的區別
文學和電影都屬于藝術的表現形式,英美文學也不例外。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人們對消遣行為需求不斷的提升。電影業也隨之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經典英美文學作品經過改編被帶人了電影中。從最初期的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到當下的喬安娜·凱瑟琳·羅琳的《哈里.波特》都是比較改編電影比較成功的英美文學作品。英美文學作品本來是很生動形象,勾勒出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情境,和國家精神,但是由于翻譯者翻譯水平參差不齊,很多譯本到后面讀者感悟到的作品精神和原著南轅北轍。通過英美文學改編的電影作品彌補了一定程度這方面的缺憾。英美文學的文化內涵通過電影這一形式來演繹詮釋,較之枯燥的文本閱讀,更加的生動化和具體化,以更加靈動的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電影的靈魂也塑造出來了。藝術的兩種表現形式,英美文學及其英美文學改編都以各自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示出自身獨有的文化特色和內涵。文字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和生活的不斷錘煉,是人類發展史上智慧的結晶,但是其本身長期受政治因素、社會因素、戰爭因素等等各方面的影響和融合,所以英美文學的改編是具有藝術價值的,是有影響力的,也是魅力的。而電影較之英美文學猶如新生的兒童,是一種現代的、新型的科技產物,是一種新生的文化現象。
英美文學是通過文字來刺激大腦,使之在大腦里面形成印象,并由此去想象和重新構建。而電影和英美文學的表現形式則毫不相同,是通過成像、影響、聲學來刺激人們的大腦,直接刺激到人們的形象思維。換而言之,英美文學及其英美文學改編的電影之間的差異其實就是英美文學是文字的盛宴,給人的是無限的想象力和空間,而改編電影卻是視聽盛宴,給人以視覺和聽覺的沖擊。英美文學改編的電影比較有視聽的感受,有現場感的豐富,比較容易讓人接受。但作為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的呈現,電影的表現形式比起文字又要更蒼白。所以英美文學從文學的優勢就盡顯了,能夠鮮明的表達出言外之意,通過讀者的閱讀并能想象出作者作品的內里的蘊含的意義。盡管英美文學和英美文學電影改編是藝術的兩種不同表達的形式,既有區別也有相容。英美文學電影改編源于英美文學,并將其延伸發展。從電影誕生之初的到電影發展成熟后,將英美文學改編成電影,至此,英美的文學名著和電影就永遠有著改編和被改編的關系。隨著電影業的不斷發展,英美文學被改編成電影已經是常規現象了,英美文學成為早已經和電影不能分離了,英美文學是電影的藝術表現形式,是電影的重要的組成部分。英美文學已經成為電影拍攝的靈感泉源。如《霧都孤兒》等英美文學被一再的搬上銀屏,成為整個世界電影的驕傲。英美文學在電影發展開始,就一直被改編和拍攝,也一直成為電影的劇本,是電影發展的重要的方向,也是一種文化的融合,是電影和文學的最好的融合。觀眾在欣賞電影作品的同時也在欣賞英美文學作品,通過對影像、聲音的感知,來調動自己的想象力,進入文化的氛圍中再次創造和遐想,進一步的解讀作者的真正寫作目的,體會作品中蘊含的更加深刻的豐富文化內涵,領悟其中深藏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其實英美文學和電影改編都是文化的表達方式,將優秀的英美文學經過電影改編,其實更是對作品所深含的文化進行完美的表達。
二、英美文學的電影改編的現狀
英美文學在電影改編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是電影改編的基礎,也是它的沃土。近代以來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發展,文化間的交流也迫在眉睫,勢不可擋。無論是專業的影視工作從業者還是普普通通的觀眾,都對影視作品的創作和改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改編自英美文學的影視作品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歡迎。
新的世紀新的年代,世界影壇的發展中出現了電影向文學轉化的現象,此時的英美文壇上涌現出大批的學者、作家創造出了很多的優秀的文學作品,使得更多的文學技巧和行為意識等因素加入到了電影的創作過程中。在傳統的認知中,人們往往認為英美文學電影改編都是一個單向的發展方向,其實是一個多元化,互動的發展形勢。不同的文學作品由于所處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學作品和文化傳統的差異,導致給人們呈現出來給觀眾的影像都是不同的,甚至相反風格。英美文學電影改編其實要把握的原則是與原著表達的內涵一致。英美文學是一種內涵的文字的表現,可以給讀者想象的空間和文字的魅力,電影的改編卻要很好的詮釋英美文學內涵,是快倉型的表現形式。
對英美文學在改編電影的時候,要注意把英美文學的文學特色表現出來,要在電影中呈現英美文學的精髓,但是也不能忽視電影的可觀性和通俗性,要想成功的改編英美文學改編電影,要從英美文學的藝術來進行深層次的改編,而且還要從文學的本性出發,表現出文學的精神。有些英美文學電影改編過程中只知道完全去追求還原英美文學原本的情境,而忽略了英美文學原著的本身中心思想,只做到了形似而神不似,猶如行尸走肉一樣。沒有靈魂的人不是真正的人,而沒有靈魂的電影就不是真正的成功之作。只有在改編中忠實于英美文學的原著,才能將英美文學改編到位。
英美文學是電影改編的根基,故事情節是電影的命脈導演的絕度控制權往往使得編劇邊緣化,隨意改編劇本,編劇缺乏話語權。正是如此,改動后的電影雖然也表現了原著的某些層面,卻不能撐起原著的主要思想。因此質量往往難以得到保證。endprint
電影影像不能亂串一氣,要有內在的串聯,并且在串聯中還要有內在的邏輯。在拍攝影片的時候要充分體現藝術和真實之間的關系,某些因藝術而藝術的表現形式,其實讓人非常的排斥。單純的字幕的表現方式也沒能給觀眾充分的想象力中作為鋪墊。因此,英美文學在改編電影的時候,可能因為改編不到位而使整個電影沒有內涵,不能給英美文學帶來很好的詮釋和改編。
影像是電影作品中最重要的要素,有影像的電影既是故事的載體,也是直觀的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如果只是堆砌的影像,是沒有結構,只有框架的作品僅僅靠制作視覺盛宴而忽視影片本身的情節內容。英美文學中有非常多的經典被成功的改編成電影,進入現代以來,英美文學的改編困難重重。但是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電影屬于大眾文化,它通俗性表現“在有限的觀影時間內,通過影像、聲音和字幕,完成背景鋪墊和情節推進的作用,讓即使文化積淀的觀眾也能即刻產生共鳴,這才是電影的價值”。英美文學要改成與原著精神共鳴才是電影發展的本源之道,有靈魂的電影才能永遠流傳。
三、英美文學和電影改編共同促進了文化融合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電影制作技術不斷提高,文英美學在社會變革中不斷發展。英美文學和電影改編之間關系也是越來越融合。越來越多的經典英美文學作品被引入到電影中來,被不斷的改編。著名作家莎士比亞的經典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一個充滿了青春氣息的樂觀悲劇,被多次改編成電影。其主旨就是圍繞著以16世紀在意大利兩個相互敵視的家族為基點,兩家的下一輩卻不為老一輩的恩怨情仇所影響,一見鐘情,由此展開了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但是由于家族間的種種,最終兩位年輕人雙雙殉情,才使得兩個家族間幡然悔悟。從十六世紀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紀,《羅密歐與朱麗葉》被不斷的改編,使得這部不朽的著作一直在人門眼如宗教信仰、種族歧視等等方面,反映不同時期不同社會關系之間的種種社會問題,引發人們不斷對現實問題進行思索。還有英國作家簡.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自誕生至今一直擁有廣泛的讀者。在不同的年代被多次改編,顯示了自身無與倫比的影響力。該英美文學非常的樸實,以日常生活為作品素材,和當時社會流行的小說大相徑庭,其寫作方法也非常的真實,一反當時虛假的、寫作方法。生動的展現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當時入門的道德底線和道德標準,以及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讓處于今天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代的人們透過這部作品,不斷的反省自己的生活狀態和感知社會的進步及變遷。
每一次英美文學電影改編其實都是人們對經典文學作品的一次重新閱讀,重新審視,和對該文學作品的一次再創作。然而在不同時期對英美文學的創作是又將其與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社會背景以及當時的文化狀態想結合,給觀眾和讀者以新的角度去了解、認識感知作品。以《傲慢和偏見》為列:在1940年的版本中,作品背景被帶到了二戰,人們在熱切的期待著消滅矛盾,實現和平。這部作品和以往不同,側重于喜劇的效果,將沖突弱化,主要突出了和平,男女主角間是有毛肚、刺探,但有貌似是在彼此已經商量好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版本的改編和原著1980年的改編中和1940年的有所不同,更加關注作品本身的文學審關,更多的考慮的是公眾的對原著的期待。從編劇到演員形象,從影片細節到片頭片尾都幾乎做到了來源與原著忠實與原著。在改編中更多的使用了內心獨白,更有甚者,很多獨白完全是照讀原著。隨著《傲慢與偏見》的不斷改編和再現,使得原來越多的讀者、學者挖掘到作品中更多的女性元素。這一元素又被后來的編劇所引用,在2005年改編的《傲慢與偏見》中,整部電影的基礎和中心是女主角伊麗莎白,她活潑調皮的個性將原著筆下的那個可愛的,不裝腔作勢,言辭犀利,聰敏機智、率直的女性形象發揮的淋漓盡致。為觀眾提供了很多賞心悅目的情景,將讀者對原著的單方向想象轉化為真實。
英美文學的電影改編很多都將電影和英美文學作品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通過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的不斷轉化,讓更多的觀眾和讀者喜歡電影的英美文學表現形式。其實作家在創作一部真正的文學作品的時候,更加注重于人物角色、故事情節的構建以及人物心理、對話的描述,而編劇在進行文學改編的時候側重點不同,除了故事情節以外,更加注重于整體效果,演員演繹能力、拍攝效果、團隊合作等等方面。電影改編將優秀的英美文學作品牽引進電影之門,電影因為原著而備受關注,也因為它能使原著再次煥發新的魅力。通過電影改編將英美文學著作搬上銀屏,使得英美文學巨著在新的年代,新的歷史時期也煥發新的魅力,被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在感受英美文學的時候有意識的感受和認可,電影改編的英美文學是讓觀眾感受經典的同時,能夠欣賞經典,還原經典,讓經典深入民心。文化的融合能使更多的人們更好的享受時代、生活所賦予的一切,英美文學電影改編能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的豐富,使得經典文學能夠更好的代代相傳。
總而言之,電影是集視覺、聽覺、時間和空間于一身的藝術表現形式,讓演員通過演繹英美文學作品使得英美文學作品的故事情景能夠更加直觀的展現在觀眾面前。不僅能讓英美文學作品中的深藏的文化內涵以一種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讓觀眾接受,同時也使得英美文學作品在電影這一表現形式下更加的形象和生動,同時電影的文學價值也從中得到了提升,使得電影作品的內涵更加深刻,價值更加凝練。英美文學作品的文宇的呈現因為文字的局限,可能不能更好的表現和詮釋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不直觀和通俗,還有就是不同的讀者可能在不同的理解中都有問題,需要較高的文化素質的人才能欣賞英美文學文字的經典。但是電影改編后的英美文學卻成了雅俗共賞的一種文化融合,電影以直觀性和藝術性表達了英美文學中文字的晦澀的內涵,可以讓不同的觀眾都欣賞到英美文學的重要的文化體現,因此,這是藝術的蓬勃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