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言言,張偉峰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 廣東 東莞 523133)
?
揭陽市鐵枝木偶戲概述
邵言言,張偉峰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 廣東 東莞 523133)
【摘 要】本文從揭陽市木偶戲的概況、幫派、傳承和創新三個方面介紹揭陽市木偶戲發展演變狀況,希望能較為全面地反映揭陽木偶戲的現狀,加強重視和保護。
【關鍵詞】揭陽市;鐵枝木偶戲;幫派
揭陽市鐵枝木偶戲是廣東省揭陽市的漢族傳統戲劇藝術,2011年6月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般認為,潮汕地區的木偶戲是在北宋滅亡之后由南渡的中原遺民帶入潮汕地區的。當時傳入潮汕地區的木偶戲并不是今天的鐵枝木偶戲,而是叫作皮影戲。清末,皮影戲表演“木偶戲化”,改傳統影現為形現,這一改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鐵枝木偶戲”。它融合了“昆曲”、“梆子腔”、“弋陽戲”等戲曲的特點,又扎根于潮汕大地的文化土壤,采用了大量的潮汕當地的素材和“呱冊”,逐步形成了今天潮汕地區為人所熟知的“鐵枝木偶戲”。
揭陽市的木偶戲,是以潮汕方言為表演語言、以潮汕八音鑼鼓等作為表演樂器、以傳統戲劇劇目和當地素材作為表演劇目的一種地方戲劇,其劇目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表演劇目是由全國各地經典戲劇劇目改編而來的木偶戲劇本。它們直接采用“人戲”的劇本進行表演,一般不會有自己的編劇團體。此類劇目和其他劇種中的著名曲目是一樣的,可以是昆曲或者京劇里面的劇本。劇本較忠于故事本身,可以看作是單純的用木偶戲藝術演繹一個故事。
第二類表演劇目是根據編劇團體新編出來的潮劇劇目改編而成的。其劇本內容可以是某個改編過了的歷史掌故,也可以虛構一些歷史人物的歷史故事。如著名劇目《三篙恨》,講述的是孤女白玉鳳合家因洪水遇難,白玉鳳在江上求生之際,遇上了趁洪水發死人財的黃家公子黃金龍,被黃金龍用竹篙連打三下,奪走身上百寶箱。后被捕魚人江良救起,義結金蘭并送往余姚城尋找未婚婆家。洞房之夜,發現未婚夫婿竟是江上奪命三篙的黃金龍。白玉鳳帶發修行。后江良探親,得悉原委,勸玉鳳告官。黃家母子連夜縱火欲殺江良。在經過一番隱忍之后,白玉鳳終于反抗,與江良密謀,狀呈出巡御史,終報大仇。諸如此類的劇目還有很多,如《劉明珠審玉芝蘭》《白兔記》《告親夫》等。
第三類表演劇目是根據一些當地的故事改編而成的。這類劇目是寫潮汕地區或者揭陽市的故事。如最有名的《蘇六娘》,講的便是發生在揭陽荔浦的故事。揭陽荔浦蘇員外女兒蘇六娘自幼寄讀于西廬舅家,后與表哥郭繼春暗生情愫,私定終身。蘇員外不知內情,又將六娘許給了饒平楊子良,后楊家逼親,蘇六娘投榕江自盡。又如《辭郎洲》講的是發生在潮州鳳凰山和饒平紅螺州的起義故事。這些劇目都是木偶戲地方化的一個重要表現。
(二)表演形式
說唱演一體是揭陽市木偶戲表演的突出特征。木偶戲藝人演出時,要一邊操控木偶在臺前表演,一邊說唱。這與傳統的舞臺人戲表演不一樣,它更注重于臺前臺后的掌控,以及與木偶動作的配合。比如清唱時,戲中的花旦或小生出場,木偶的動作側重于手部和腿部,活動幅度小,動作輕緩。說唱時,戲中的丑角出現,手部動作是較為明顯而快速的。通過這些動作的變化,能夠更好的渲染出現場的氣氛。
一人同飾多個角色也是揭陽木偶戲的特點。木偶戲藝人在表演前,應該熟悉整個劇本的所有角色所有唱詞。表演時,藝人經常一個人分飾兩到三個角色,即需要同時操控兩到三個木偶,還要唱臺詞。
(三)表演準備
表演樂器一般可分為管樂器、弦樂器、打擊樂器三類。其中管樂器主要有大小嗩吶、笙、笛;弦樂器有琵琶、月琴、箏、胡弦;打擊樂器有大鼓、低音鼓、斗鑼(又稱曲鑼、班羅,數目八至二十四面不等,但必須是雙數)、深波、欽仔、抗鑼、蘇鑼大鈸、小鈸。在木偶戲表演的過程中,各種劇場都有著相應的使用樂器。如表演男女幽會私情場面時,會選擇古箏、胡弦、月琴等;表現追趕或者逃亡場面時,會選擇喇叭、短笛;表現戰爭場面時,會選擇打擊樂器,如深波,低音鼓等;在表演開始的大合奏時會加入一些打擊樂器,如斗鑼、大鈸、蘇鑼等。
作為創新研發中心的配套活動,中國銀行新加坡分行在中銀大廈一層設立中國銀行創新歷程及科技成果展,面向社會公眾開放。中國銀行還將在中國銀行小坡大廈建立辦公區域和金融創新成果展示基地,占地約 1000多平方米,為更好地與同業和金融科技公司的交流與合作提供平臺。
表演同時還需要許多輔助類道具,主要有兩大類,分別是戲臺布置道具和表演輔助道具。戲臺布置道具又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戲臺搭建所需道具,包括厚木板(長約一米,寬約0.4米,鋪戲臺地板所用)、長竹竿(要足夠長和粗,該地區木偶戲沒有形成自己表演劇院或場地,需要戲班臨時搭建)、三色紙、幕布、梯子等;第二種是表演小戲臺所需要的布置工具,這些工具大多是要特制的,一般為幕布3塊(分上、左、右三個方向,每塊上面皆有潮繡花紋,多為龍鳳圖案,若為金絲線花紋,價格每塊在一萬以上)、地毯一張、迷你桌案一套等。
表演的輔助類道具主要有13尊基本木偶(或者大于13尊;狀元夫人和狀元木偶必備,其他可自行換飾品)、飾品若干(主要包涵生、旦、凈、末、丑的所有服飾和帽子)、鐵枝若干(作為操控木偶所用)、椅子若干、神臺和香爐(開戲之前祭拜行業神所用)、茶具和飲水用品、音響和喇叭等。
木偶戲演出時間有淡旺季之分。淡季為四月到七八月,其余時間為旺季。表演場次一般為早上一場,下午和晚上各兩場。根據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表演地點,沒有形成固定的木偶戲表演戲院。或者在“老爺宮”前,或者在邀請者的家里,或者在村寨的空地。節日神誕慶祝一般都會有木偶戲表演,時間是以神誕時間為準的。如揭陽普寧地區農歷12月24日“謝神”日,吉時為晚上八點,則需要在晚上八點開始表演,表演地點為神廟前的空地。如果邀請木偶戲表演的人是普通村民,一般是私人事情,多為紅白事。若是“紅事”,則表演時間一般為邀請人所定,地點在其家里;若為“白事”,則多為“回靈戲”,表演地點一般在“公廳”。
(一)幫派管理
揭陽市的木偶戲幫派沒有形成官方組織,表演團體都是民間自發組織形成的。一般是一名資金充裕、對木偶戲有興趣又比較了解的人出資購買木偶戲的表演物資,然后通過各方面的途徑,組織一批有共同愛好的人形成木偶戲幫派,發起人即為幫主。幫主負責幫內一切人事活動,木偶戲幫派成員只需聽從“幫主”或者“司鼓”的安排即可。在木偶戲幫派中,尊從著位置決定地位的原則。坐在臺上正中的人,一般是資歷較淺的人,叫中劇。左側的人叫副劇,是操縱偶人的第二把手。位于臺上右側的叫正劇,是戲班的核心人物,現在揭陽普寧一帶流行的方言中,還把持正劇的比作一個單位的負責人等。
一般而言,木偶戲幫派對藝人沒有約束,甚至幫派之間的人員是可以經常流動的。揭陽地區的木偶戲幫派成員在八到十人之間,多的不超過十二人,少的五六人也是可以。因此,為了自身的發展,各幫派幫主都支持木偶戲藝人流動的措施。
揭陽市木偶戲幫派因為是私人經營模式,沒有形成規模的文化傳播集團或公司,所以木偶戲表演藝人的收入,是按勞分配的,且淡旺季的收入也不完全相同。在旺季普通成員一般收入在兩萬左右,而幫派的老大或者幫主,收入則在六七萬左右;在淡季一般成員的收入在五千左右,幫派老大或幫主的收入,則在一兩萬之間。雖然木偶戲表演的收入不多,但相對來說比較穩定。據該地區的木偶戲表演藝人反映,雖然近年來木偶戲觀看人數減少,但是他們被邀請演出的次數卻基本還是相同,這樣的表演次數保證了木偶戲藝人的收入,不會出現收成不好的年份,基本上普通成員一直能夠保持一年兩萬到三萬之間的收入。
(二)行業神靈與禁忌
揭陽市的木偶戲幫派一般奉“太子爺”和“雷林元帥”作為神靈,定期祭拜。有兩個祭拜時間:一個在表演當天;一個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幫派成員會進行聚會祭拜神靈,祭品主要是瓜果,不能是葷腥,尤其是牛肉。祭拜后幫派會員舉行聚會,同時進行“抄公堂”儀式,即對過去一年木偶戲表演工作進行總結,幫派人事調整、內部獎罰都會同時進行。
木偶戲幫派成員不能吃牛肉,尤其在表演當天,絕對不能吃牛肉。在祭拜行業神的時候,也不能將牛肉作為貢品。上香的時候必須特別注意,點燃的香一定要穩穩當當的插到神前香爐中,若是香沒插穩,不可拔出來再次插香。此外,在這個時候祭拜行業神,一般不希望被外人圍觀。表演當天最忌諱打碎碗等瓷器,打碎了瓷器的成員,當天不能上場。
揭陽市的木偶戲師承可分為自學成才和師徒相傳兩種形式。在早期的木偶戲傳承中,是由一名老師傅同時教導若干個徒弟,這些徒弟只需向師傅交納米糧等日常生活用品即可。后期,這種師徒相傳的方式無法維持,便多以自學成才為主。
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和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藝人們大膽將木偶戲“折子戲化”,在表演的時候,打破以往全劇展示的方式,選擇了劇本中較為精彩的一折或幾折進行表演,將木偶戲和劇本的精華,用最短的時間展現出來。同時在幫派管理方面,木偶戲幫派也發展出了人員流動的管理模式,不再拘泥于幫派之別,創新出一種流動的、人性化的管理模式。這種人性化還表現在該行業從最開始禁止藝人吃牛肉,到現在只有表演當天和祭拜當天才禁食牛肉。這也是木偶戲藝人敬畏祖先和尊重生命的一種體現。
揭陽市的木偶戲在改革開放之后,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尤其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幾乎形成了一村一幫派的繁榮景象。但是隨著人們娛樂生活的多樣化發展,木偶戲表演市場日益萎縮,不少木偶戲幫派都陷入缺少經費、缺少觀眾、缺少收入的窘境。一些高難度表演技藝也面臨失傳,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
[1]郭紅軍,趙根樓.中國木偶戲史稿[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
[2]陳義敏,劉俊驤.中國曲藝·雜技·木偶戲·皮影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3]鄧琪瑛.海峽兩岸潮州影系研究[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0.
邵言言(1985-),女,漢族,廣東廣州人,中山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碩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專職教師、助教,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張偉峰(1993-),男,廣東揭陽市普寧人,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中文系2013級學生。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4年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二五”規劃課題“廣東木偶戲調查研究”(項目批準號:14Y39)(主持人李銘建);2014年度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漢語言文學專業綜合改革試點”(主持人張均)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中圖分類號:J52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