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艷
(淮安市淮劇團 江蘇 淮安 223000)
?
談揚琴演奏中的二度創作
周曉艷
(淮安市淮劇團 江蘇 淮安 223000)
【摘 要】揚琴的二度創作,須受到一度創作的制約和一定范圍的限制;盡管如此,揚琴演奏者在二度創作中,還是有著充分的創造自由和創造可能性,特別是我國的民族樂器在演奏中如何充分發揮各自樂器零碎而復雜的技巧特點,從而為樂曲妙手生輝,活現其神韻、奏活其靈魂、增強其韻味等微妙而細致的演奏手法,這就需要揚琴演奏者在演奏中對作品給以再創造,以二度創作來給以實現。
【關鍵詞】揚琴演奏;二度創作
藝術是美的,千百年來人們的藝術實踐表明音樂作品及表演藝術的優劣成敗,關鍵要看它是否符合真、善、美的客觀準則、音樂的最高目的和存在價值,是因為音樂具有娛樂、抒情、教育、審美、認識等多種社會功能。娛樂功能主要使人從欣賞音樂中得到消遣,快樂、精神松馳、消除疲勞和煩惱,而音樂的審美功能,主要是幫助人們在換賞音樂的過程中,提高其審美能力、鑒賞水平,樹立正確健康的審美觀,通過美的音樂,使人們的審美觀發生潛移默化,并得到美的享受。揚琴作為中國的民族樂器,無論在獨奏或民族管弦樂隊都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揚琴音樂的世界,有表現風景、抒情、敘事等功能。隨著揚琴藝術取得的發展,豐富演奏技巧和增加樂器音樂的表現力是揚琴工作者的主要追求。揚琴傳統演奏技巧和創新的演奏技法,主要對揚琴各方面創新技術的影響。揚琴演奏技法的發明創造,為了使作品更加生動,演繹作品更好地表達作曲家的創作意圖。
中華民族文化是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發展的基礎。在民族音樂的傳承與創新中,我們要扎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演奏者不僅要有熟練的專業技能,扎實的基礎音樂理論,而且還要具有廣泛的文化知識結構和藝術理論研究,對于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都應該了解和研究,如歌劇、繪畫、中國文化等,力求從不同的角度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把握未來的發展方向。
傳統揚琴技法是揚琴演奏技術的寶貴財富,是現代揚琴演奏技術發展的基礎,我們應該為了保留傳統的技術手段,用專業化、多樣化的手段來發展它,再深度和廣度的挖掘利用,賦予它新的時代感,更好的繼承和發揚揚琴的傳統,這些都是傳統技術傳承的主導模式。
對于新的變化,提出新的通過舊的是藝術創作的主要原則。現代獨特的演奏技巧,為揚琴演奏技術的多維視角的創新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因此在此基礎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和演奏技巧,以更寬廣的心胸和開放的視野,吸收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揚琴藝術的精華,揚長避短、兼容并蓄不斷自我完善,建立科學的演奏技法,通過不斷學習借鑒鋼琴踏板和匈牙利大提琴發展揚琴制音器,最大保留揚琴技法與中國特色的同時,提高了樂器的性能。
項祖華先生提出“左右全能、點線有致、曲直相兼、縱橫交織”十六字琴訣,概括揚琴演奏藝術的審美特征和發展趨勢,高度概括了揚琴演奏藝術。民間音樂的生命力是創造性和深厚的傳統文化的精髓相互滲透的不斷發展,使古代和現代文化交織碰撞,產生與民族感、現代感十足的民間音樂。
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在北京聽了二胡演奏家姜建華演奏的《江河水》后,被她把這首.一胡曲生動、深刻而又深情的演奏得頗能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小澤征爾當場被感動得流下淚來,并說沒想到這首樂曲,經過姜建華的演奏處理和藝術加工后,竟能達到如此感人的地步,正說明姜建華對這首二胡曲進行了成功的二度創作,古琴家說:死曲活奏,正說明了一、.-度創作的關系,一度創作是記在譜面上的“死曲”,而二度創作卻把樂曲的靈魂和神韻,“活現”了出來。揚琴演奏者在二度創作中應掌握的幾點美學原則:例如廣東音樂傳統的揚琴曲《早天雷》,這首樂曲的情感基調為“熱烈”的基調,基本情緒為“熱情歡快”、由于這首樂曲表達出農民在久旱不雨,農作物行將枯死,農業收成堪慮,農民們焦急地渴望老天能下場透雨以緩解旱情的情況下,在大旱之天忽然聽到了雷聲,這意味著旱情將要解除,農民們個個歡欣鼓舞,奔走相告,所以決定了這首樂曲的基調為“情感熱烈”,隨著旱天雷的轟鳴,傾盆大雨直瀉而下,農民們歡天喜地爭相盡情沐浴在甘雨之中的歡樂情緒,決定了樂曲的基本情緒為“熱情歡快”。二是要從整體上把握作品情感運動變化的線索以及變化的幅度和力度,了解全曲情感發展的內在聯系,使自己的演奏情感具有清晰的輪廓,鮮明的胍胳以及一定的邏輯。具體到《旱天雷》樂曲所表現農民情感運動發展變化的線索,可以大體概括為如下圖式天旱一焦慮一盼雨——旱天雷——降雨——狂喜。以上圖式的發展線索,是由農民在久旱不雨的情況下,以其心情一場焦慮為起點,因而盼雨、求雨,漸漸發展為忽然聽到了旱天雷聲,而普降大雨,農民們終于如愿以償而欣喜若狂,在揚琴上獨奏此曲時,最后樂段中以揚琴襯音的手法和揚琴馀音的特點,充分表現出雨滴晰瀝、水珠串串的喜人情景,
雷聲、雨聲,浸透了土壤也浸潤了農民的心,樂曲就是沿著這一既富有哲理性、又很有邏輯性的情感運動的線索而發展變化,在各種情感運動發展變化的不同階段同時體現出變化的幅度和力度,并清晰地呈現出全曲情感發展的胍胳和內在聯系。
這一點是貫穿在演奏過程中一個主要的心理因素,它體現在演奏者從最初接觸樂譜到最后完成二度創作的全過程,揚琴演奏者的感情體驗,領悟和理解都不能離開想象的作用,正如在一度創作中作曲家在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聯想力那樣,在.-度制作中演奏者同樣應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聯想力。
演奏者在對作品進行感情體驗,領悟和理解的同時,要運用想象和聯想去體會感情產生的內在原因與外在表現,伴隨感情產生的情景和意境,使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互相轉化,這樣不僅能把握住作品情感的基本形態和性質,而且還能產生與之相應的豐富的聯想,從而在演奏者的頭腦中浮現出一系列生動的生活圖象和可感畫面,例如筆者在創作揚琴獨奏曲《蘇武》第一段“茫茫北海”時,就是以想象中蘇武被流放在寒風刺骨、渺無人煙、冰天雪地的茫茫北海之邊,靠自己追趕獵物茹毛飲血為生,他所面臨的是凄涼、孤獨、饑寒交迫和死亡,當時的匈奴統治者,為了迫使蘇武向其歸順,竟把一位堂堂的漢朝使節,進行了如此殘酷的迫害,盡管如此,蘇武為了保住漢王朝的氣節和尊嚴,大菱凜然,高風亮節地與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在那里苦熬苦度了十九年,決不為強加給他的這些困難和折磨所屈服,并堅持斗爭直到最后勝利榮歸祖國的情景,這些人物形象和場景,既有想象中的畫面,也有想象中的情節和情緒,把這些想象中的視覺形象轉化成為聽覺形象時,再聯想到如何用揚琴的各種技法,和什么樣的音樂效果來創造意境渲染氣氛,用何種音型來表現蘇武的人物性格,內心情感,以及斗爭意志等,以達到能較好地用揚琴來表現上述那些想象中的意圖。
例如在創作揚琴獨奏曲《蘇武》第一段“茫茫北海”時,人物形象和場景,既有想象中的畫面,也有想象中的情節和情緒,把這些想象中的視覺形象轉化成為聽覺形象時,再聯想到如何用揚琴的各種技法,和什么樣的音響效果來創造意境,渲染氣氛,用何種音型來表現蘇武的人物性格,內心情感,以及斗爭意志等,以達到能較好地用揚琴來表現上述那些想象中的意圖,作為一度創作時的作者在構思這一樂段時,和作為二度創作的演奏者在演奏這一樂段時,都是以這種深一層次的想象和聯想去進行創作,從而加深、充實、豐富了對作品的情感體驗。
以上是揚琴演奏中有關二度創作的幾點美學原則,了解了它們的內部聯系與相互關系,我們的創造就能符合美的原則,就能在演奏中更好地為聽眾創造揚琴音樂的美感享受。
中圖分類號:J632.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