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榮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017-01
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智力正常、心理特點符合年齡特征、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以及人際關系的心理適應,等等。心理健康的少年胸懷坦蕩,舉止大方,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和他人;能尊重他人,正確地對待各種不同的關系;具有良好的品質,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由于現在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過多的重視智育教育,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心理教育,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為教育的盲區。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對于新課程改革的 目標是這樣表述的:“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的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族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 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筆者作為一名小學體育教師,針對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有機滲透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特別注重對低年級學生這方面的關注。在多年的基層實踐中,筆者體會到: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對于培養學生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自信心、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文章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1、營造民主、寬松的教育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因素。體育教學多在室外進行的,相對的環境寬廣,其特點是以身體練習為主的教與學,學與練,既有個人的練習,又有學生相互之間的小群體練習,師生之間的學生之間有著頻繁的接觸和交往。以往的教學是通過教師的不斷教,學生一味的模仿練習,然后教師評價對不對。學生一定要按照教師的動作做,教師永遠是控制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絕對的權威。師生之間的交流幾乎只是教師的評判。這樣很不利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學生有自己的想法,他們通過自己的思維方式在思考,有自己的想法,而教師卻只是單方面的主觀評判他,這也是一種歧視。讓學生產生了只聽不思考的習慣。在建設“和諧高效思維對話”型課堂教學的今天,強調的是構建“平等、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倡導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得到足夠的表現自己的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機會。羅杰斯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 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秀的表現和發展”。改善師生關系,注重師生交流,師生的情緒情感互相感染,造成了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鳴,這樣才能活躍課堂氣氛,教與學,學與練的情緒高漲,學生處于積極的心理狀態下,認知和操作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學習與練習的效果處于最優化,師生之間的探討、創新就發生得越多。心理素質就相應的提高,從而打造了高效的課堂,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2、調查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真實有效地確定教育目標。學生心理狀況不同于其他特征,不經過細心觀察、深入探究是很難了解的,更不必說進行針對性教育了。心理調查包括課前和課中調查。一是集體或小團體的心理調查。由多人組成的一個團體或集體,肯定有其組合的某些共同特征。一個班集體的班風班貌,往往是他們心理的真實寫照,包括班集體中的小團體,也有其共同的心理趨向。有因興趣愛好組合的,有因性格脾氣組合的等等。二是學生個人的心理調查。每個學生都有其個性特點,教師只有經常深入學生之中,與學生一起交流活動,才有可能更多的了解學生,而不是一個模糊表象。常見的心理障礙有焦慮緊張心理、抑郁悲傷心理、懶散自負心理、偏執逆返心理、孤獨自卑心理等。通過廣泛細致深入的心理調查,參照學生生理健康的實際,教師才能有效地確定教育目標,如發展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健康的學習心理;發展穩定的情緒,提高情緒自控力等。有了目標,就能制定具體的教學方法,并在課堂教學中加以落實。
3、分析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不良心理理因素,進行積極引導。學生在進行一些體育活動時,常會出現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比如:體育活動時,讓學生學習踩高蹺,許多學生都按照教師教的要領大膽實踐,有幾位學生不敢嘗試,磨磨蹭蹭回避;玩游戲《丟手絹》時,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所以要求被抓到的學生到中間去唱一首歌或背一首詩。當小紅被抓住了,她就站在那里搓著雙手,臉憋得通紅,差點哭起來。當這些情景出現時,就需要教師適時、適當加以引導,以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如丟手絹要唱歌的這位學生,膽子小,不敢唱,這時如果教師讓她就這樣下去了,不用唱了,那么原來的目的就不可能達到,這樣的話這個環節只是形式了,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沒有任何幫助和。不防慢慢引導她,教師可以鼓勵大家和小紅一起唱首歌,讓她能完成任務。前蘇聯著名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指出“任何一種高級心理機能在兒童的發展中都是兩次登臺的,第一次是作為集體的活動,社會的活動,亦即作為心理間的機能而登臺;第二次才是作為個人活動,作為內部心理機能而登臺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強化生成意識的培養、注重生成資源的把握。在課堂教學中,對那些表現欲望不強、不善于競爭的學生,應著力發現他們的長處和閃光點,“你真行,你這方面不錯”、“你可以做的很好”等語言刺激他們的表現欲和競爭欲,一方面容許學生獨劈蹊徑,大膽創新,同時還要人為地設計一些困難和障礙,使他們經受一定的困難和挫折再達到目標,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團隊精神和集體觀念的培養。
4、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做積極主動的學習者。體育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活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邊動態。由于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和教學環境的干擾,教材的難易性和組織教法的多變性等等無不影響著體育教學。以往在體育課中追求的是體育符合,密度,強度等等,而忽視了學生的參與和練習的主動性,使學生不能很快的掌握動作,把握動作的練習方法,讓學生感到體育課上得枯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所以,我們應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在體育課中做到“抓大放小”,在教學中把握基本環節,一些小環節放手讓學生去練習去嘗試,通過學生自己的嘗試,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失敗的原因,不斷的自己去發現,尋找,學會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發展自己,展示自己,體驗學習的過程,感受學生的幫助,合作,體驗成功的快感。健康心理的培養,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在實踐中,筆者發現通過教學,學生的體育興趣更濃了,課堂氣氛更活躍了,體育能力更強了,膽小、自卑、抑胡、自負、孤僻等心理障礙明顯減少了。當然,這只是粗淺嘗試,有待今后更深入的研究。